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央顧問委員會裡的幾位老大姐

中央顧問委員會裡的幾位老大姐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成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裡,共有7位女性委員或常委、副書記,她們是:帥孟奇、夏之栩、區夢覺、曾志、李貞、李堅真、章蘊。這7位老大姐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表現出了高尚的革命品格與道德情操。本文輯錄了她們人生歷程中的若干片斷,以此激勵我們堅定信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中央顧問委員會裡的幾位老大姐

帥孟奇

帥孟奇:沒有子女卻兒孫滿堂

帥孟奇(1897—1998),湖南漢壽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組織部副處長、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紀委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帥孟奇一生歷經磨難。1930年她從蘇聯回國後,先後在武漢、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後來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她受盡酷刑,但堅貞不屈,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

帥孟奇的丈夫許之楨是大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員,曾任湖南工人運動講習所所長。後來到蘇聯學習,他們夫妻一別10年,斷了聯繫,許之楨在異國他鄉又建立了新的家庭。帥孟奇有一個13歲的女兒,後來在孤兒院里被敵人殺害。提起往事她平靜地說:「我是在特殊情況下沒有了丈夫和女兒的。一個革命者為了黨的事業,犧牲個人家庭也是常有的事。不少革命者都是如此,甚至還犧牲了個人生命。」

帥孟奇後來沒有再婚,卻享受著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她收養和照顧了許多烈士子女,從精神到物質給了他們許多的愛,也得到了他們溫暖的回報。她說:「我雖沒有親生兒女,可我並不孤獨啊!我家裡逢年過節或假日,許多烈士子女來看我,還有我的侄兒侄女來來往往,他們就如同我的親生兒女一樣。其實,我是孩子最多的家庭。」

文革期間帥孟奇受到迫害,文革結束後平反昭雪,組織給她補發了工資。

拿到這筆錢,帥孟奇心裡有些沉甸甸的。她想,我個人的損失可以用這些錢來彌補,國家和人民因浩劫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又如何來彌補呢?於是,她決定把這筆錢捐給囯家。

身邊的工作人員有些不理解並勸她說,您剛剛獲得平反,一無所有,連身體都被整垮了,這點兒錢留著晚年用吧!而帥孟奇卻解釋說:「國家現在比我個人更需要錢,雖然這點兒錢對一個大國算不得什麼,但總比沒有好!」見她的態度如此堅決,有的同志便勸道:「要捐就捐給您的家鄉,捐給您的侄兒侄女吧!」帥孟奇還是搖搖頭……

「沒有孩子,卻兒孫滿堂;沒有視力,卻有敏銳的目光;沒有權力,卻最受尊敬;沒有享受,卻活得最長。」這正是帥孟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夏之栩:趙世炎的精神激勵著我

夏之栩(1906—1987),浙江海寧人。1923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曾任輕工業部副部長等職。其丈夫趙世炎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1927年被捕後英勇犧牲。

提起趙世炎,讓夏之栩終生難忘。她回憶說,趙世炎1901年出生,在五四運動中結識了李大釗。1920年與周恩來等人在法國建立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少年共產黨。1923年赴蘇聯學習,第二年回國,協助李大釗領導北方地區的革命運動。1926年與周恩來一道在上海領導第三次武裝起義。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有些人開始動搖了,趙世炎對這些同志總是進行耐心的說教和幫助,他說:「要革命,就是要有鬥爭甚至流血犧牲,反動派的監獄再多,也不能把所有的共產黨人全關起來,只要有一個人,我們的事業就會發展,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趙世炎被捕後敵人提審他時,他總是堅定地說:「志士不辭犧牲,革命種子已經遍布大江南北,一定會茁壯成長起來,共產黨必將取得勝利。」1927年7月19日,趙世炎拖著沉重的腳鐐走向刑場。

在趙世炎犧牲後的第二年春天,夏之栩生下了第二個兒子。經組織安排,1929年她帶著兩個孩子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兒子寄養在國際兒童院。周恩來、鄧穎超曾去看望並為孩子們取了中文名字。1929年夏之栩回國時,兩個孩子都留在蘇聯。不幸的是,大兒子13歲時就病逝了,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二兒子在蘇聯生活了25個春秋,直到1954年回囯才得以母子團聚。每當提起這段往事,夏之栩總是動情地說:「誰說革命者沒有親情?我既是革命者,又是母親,血濃於水,親情是割不斷的。只是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革命的需要,我們不得不天各一方……世炎和無數烈士當年捨生忘死為之奮鬥的新中國,早已昂首屹立於世界東方。他們的鮮血在祖國大地上已經開花結果。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不可能有幸福的今天。」

曾志:教子安心務農

曾志(1911—1998),湖南省宜章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湘南暴動,是黨的七大代表,曾任廣州市委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曾志不僅是一位功績卓著的革命者,更是一個把大愛撒向人間的女神!

曾志一共育有三男一女,第一個男孩生於1928年11月初,那時正值創建中國工農紅軍最艱苦的年代。產後不久,她便將這個孩子寄養在王佐部下一個姓石的連長家裡。第二個孩子生於1931年11月。孩子出生40天,她便把孩子送給了一戶人家寄養。不幸的是,由於當時衛生條件差,孩子沒多久就染上天花而夭折了。第三個孩子生於1933年2月。孩子剛生下來不到半個月,就不得不又送人,直到解放後的1950年他們才母子相見。曾志的第四個孩子是她與陶鑄的女兒陶斯亮,1941年4月出生在延安,她是幸運兒,出生在延安中央醫院,還有保姆撫養……

1951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曾志託人在井岡山找到了她的第一個孩子,孩子隨養父姓石,叫來發。1952年春,石來發到廣州見親生母親。曾志沒有給石來發什麼特殊待遇,而是鼓勵他回到井岡山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曾志的心裡,別人把你養大,你應該回報人家。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有一尊曾志的銅像,上面寫了這樣一句話:「毛澤東的兒子能去朝鮮打仗,我的兒子為什麼不能當農民?」

曾志去世前,交給女兒陶斯亮一個牛皮紙袋,上面寫著「我生命熄滅的交待」幾個字。裡面是遺囑,上面寫道:「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裡設靈堂;京外家裡人不要來奔喪;北京的任何戰友都不要通知打攪;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三個月後再發訃告,只登消息,不要寫簡歷……」

區夢覺:向秀麗精神

永遠值得全社會學習

區夢覺(1906—1992),廣東省南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出席過中共五大和七大,參加過廣州起義。歷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務書記、廣東省政協主席等職。1956年當選為黨的八大候補中央委員。

全國解放後,區夢覺長期在廣東從事婦女工作,同時也關心著青少年一代的成長。她很重視在青年中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每次接待採訪者,她都要講述和介紹向秀麗的英雄事迹。

向秀麗是廣州一家製藥廠的工人。1958年12月,她所在的車間因酒精瓶破裂而起火,危及烈性易爆品金屬鈉。一旦金屬鈉爆炸,將會引起整個廠房及附近居民區起火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在千鈞一髮之際,向秀麗不顧個人安危,立刻側身躺地,用身體截住燃燒的酒精,避免了一場爆炸事故的發生。最後,向秀麗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不幸離世。終年僅25歲。當時廣東省委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追認她為革命烈士。中央領導同志林伯渠、董必武、陳毅、郭沫若和廣東省委的陶鑄、朱光等都為向秀麗寫詩題詞,區夢覺也為其寫詩悼念。《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對向秀麗的事迹都作了報道。

區大姐充滿深情地說:「這件事已過去多年,但向秀麗精神永遠值得全社會學習。這件事發生在廣州,但現在廣州的年輕人卻很少有人知道。因此,我逢會必講向秀麗的英雄事迹,倡導學習向秀麗精神。」區大姐說,「我作為一名老黨員,要帶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可以告慰她的是,區夢覺生前所極力倡導的向秀麗英雄事迹學習的活動,在各級黨委的支持下已逐步展開。向秀麗所在的廣州何濟公製藥廠如今已成為廣州製藥集團的一部分,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舉行紀念向秀麗的活動。集團本部和所屬23個企業都成立了「向向秀麗、雷鋒學習服務隊」,積極開展抗震救災、扶貧濟困等公益活動。向秀麗精神已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貞:兩袖清風的女將軍

李貞(1908—1990),湖南瀏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秋收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共七大候補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5年9月15日,國務院在懷仁堂隆重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授功儀式。周恩來總理親手授予甘泗淇、李貞夫婦上將和少將軍銜。待李貞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後,周恩來緊緊地握著她的手,微微笑道:「李貞同志,你是我軍唯一的女將軍,也是全國婦女的代表。」

幾十年來,李貞在生活上的簡樸是有口皆碑的。她生前住在北京香山干休所一座年久失修的平房裡。屋內只有舊傢具,沒有一件像樣的擺設。她常對人說:「我從小就受苦,勤儉的日子過慣了。現在的生活已經夠好了,我很滿足。再說,我一個孤老婆子,能將就就將就嘛!」她的專車是國產的,用了多年,一直不同意換。多少年來,也未見她買過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有人勸她說:「您作為大軍區副職的高級幹部,也得注意點兒形象啊!」李大姐聽後不高興地說:「一個人的形象在於品格和本質,不在於新衣新鞋。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艱苦奮鬥的作風,更不能忘本。作為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真正的形象在老百姓心上,而不在於個人表面。」

李貞和甘泗淇沒有孩子,但他們用自己的工資撫養了20多個烈士遺孤。

1990年3月11日,李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遺囑中交代:將平時節省下來的工資一部分交黨費,一部分捐獻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一部分捐獻給甘泗淇的家鄉湖南寧鄉縣作辦學補助。最後一次表達了她對丈夫及其家鄉的愛。

李貞逝世後,人們在清理遺物時發現,這位經過長征的老戰士,除了記錄她赫赫戰功的4枚耀眼奪目的勳章外,其他的遺物竟儉樸得讓人難以置信。

這些遺物有:4把藤椅,那是她早年從湖南搬家時帶到北京的,身邊工作人員幾次要扔掉,她都一直阻攔著說:「莫扔,補一補,還能用一陣子。」一對兒已整整用了40年的皮箱,已經老化開裂,但她還是不肯換新的。在李貞的衣箱里,唯一的新衣物,是她80歲生日時,表孫女為她織的背心。

「蠻大姐」李堅真

李堅真(1907—1992),廣東豐順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八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歷任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

在中顧委有人稱李堅真「蠻大姐」。因為她從小性格倔強,敢闖敢幹,有一股不服輸的蠻勁兒。在她20歲時遇到了我黨早期領導人彭湃,隨即參加了農民運動,1927年秋天參加豐順農民武裝暴動……毛澤東曾稱讚說,這個人不簡單,是蘇區的第一個女縣委書記。在長征出發前,毛澤東把她調到瑞金,擔任中央直屬機關民運科科長兼地方工作隊隊長。長征時又擔任特殊連隊的指導員,負責找糧食,找嚮導,運傷員。李堅真靠著善於做群眾工作和不屈不撓的勁頭,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在長征途中,她憑著一股蠻勁兒,救下了紅三軍團第4師第10團團長姚喆和團政委鍾赤兵(新中國成立後都被授予中將軍銜)。她回憶說:「攻打婁山關之前,姚喆同志腿部受了重傷,因一時找不到民夫,我就毫不猶豫地和警衛員抬擔架走了幾十里路,到野戰醫院把他救了回來。」也是在這次戰鬥中,鍾赤兵因右腿受傷被截肢,在行進途中,抬擔架的民夫聽到敵人槍響便扔下鍾赤兵自己跑了。李堅真見狀奮不顧身,背起鍾赤兵就跑。敵人在後頭不斷射擊,子彈從頭頂、身邊呼嘯而過,而她全然不顧,最終救了鍾赤兵一命。老紅軍們都稱讚李堅真有一股蠻勁兒,說她勇猛頑強,敢拼敢闖,豁出命來幹革命,親切地稱她「蠻大姐」。

章蘊:願為人民吐盡絲

章蘊(1904—1995),湖南長沙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五屆委員、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1978年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章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在這期間,她為糾正文革中的冤假錯案而東奔西走、日夜操勞,使長期蒙受冤屈的幹部得以平反。一位新疆幹部,其冤案被拖延長達7年,她經手一個星期便解決了。在打擊經濟犯罪中,她敢於碰硬,嚴肅處理了幾起大案,特別是去福建辦案,曾得到鄧小平的稱讚。鄧小平在中顧委會議上說:「前一段章蘊同志到福建工作了兩個多月,她在那裡就搞得很好嘛!」

1983年底,章蘊被中顧委派到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工作,擔任中央機關整黨指導小組組長。她不顧年邁多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為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為探索新時期黨的建設盡心竭力,先後發了多篇文章和調查報告。中顧委成立之初,曾規定每位委員每年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並儘可能地寫出調查報告。章蘊是委員中寫得最多的一個,而且很多觀點頗有見地。如《嚴格要求自己,歡迎群眾監督》《增強黨性,爭取黨風根本好轉》《在整黨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大興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增強黨性,克服派性》《全面提高黨員素質是黨風根本好轉的堅實基礎》等。這些文章和報告還彙編成《章蘊談黨的建設》一書,成為黨員學習的重要資料。

就在她逝世前一個月,這位91歲高齡的老黨員還在關心、惦記著一些案件的處理。她無比氣憤地寫道:「腐敗風氣是實施二十字方針(指1994年初中央提出的『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方針)的死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死敵。反腐倡廉要與二十字方針同步進行,要堅持到底。」她期待並相信:「消滅貧困,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色的目標,到了成功之日,全世界人民視之都會嚮往。」殷殷之情,躍然紙上。

耄耋之年,章蘊依然堅守著這種責任感和精神,是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信念的必然。令人十分感動的是,1927年初她在武漢工作時,與時任武漢特區書記李耘生相戀、結婚。婚後,組織上派他們去南京做地下工作。1932年4月,由於叛徒出賣,李耘生被捕入獄,同年6月8日在雨花台英勇就義,年僅27歲。在臨刑之前,他寫了一張紙條託人帶給章蘊,上面只寫了一句話:「過去一百斤的擔子兩人分擔,以後只有你一人挑了。」章蘊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革命工作和撫養孩子這兩副擔子今後都由她一人挑了。幾十年來,她一天也沒有忘記這個重任。

1982年6月,是李耘生犧牲50周年,章蘊帶著子女從北京到南京雨花台,沉痛悼念為革命獻出生命的親人。她正是遵照黨的重託和親人的遺願,數十年如一日地挑起「雙擔」,走過了戰爭年代、和平建設年代,又走進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 李衛康

郵箱 lwk@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波音設計巨匠田長焯
毛主席生態文明思想探源
日本為什麼寧願付出日俄戰爭以來最大傷亡,也要幫張作霖「統一」東北?
謝立全:《西行漫記》封面上的紅軍小號手
梁漱溟族兄與華昌煉礦公司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