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之洞堅決反對遷都長安,為此他提出一個策略,50年後拯救了中國

張之洞堅決反對遷都長安,為此他提出一個策略,50年後拯救了中國

從元朝開始,中國歷代政權多建都於北京。在冷兵器時代,北京有群山和大海作為屏障,可謂是固若金湯。同時,北京還迫近北方前線,有京杭大運河與江南地區相連。若想控制全國,北京自然是建立首都的不二之選。

但是1840年以後,北京的地位開始變得非常尷尬。由於西方殖民者多從海上而來,而中國海軍又形同虛設,敵人在攻佔天津後,能夠輕易威脅京師的安全。1860年,英法聯軍從海上攻佔天津,並在隨後攻陷了北京,給北京帶來了慘重破壞。因此,英國人戈登曾告誡李鴻章,在中國富強之前,斷不可與歐洲列強開戰,若要開戰,則必不能建都北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從朝鮮攻入中國,幾乎席捲了整個遼東。此後,日軍又橫渡海峽,在榮成灣登陸,配合日本海軍將北洋水師團團圍住,最終導致中國海軍全軍覆沒。

由於海軍覆滅,日本陸軍距北京只有一個山海關的阻隔,所以清廷被迫求和,簽訂了極度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簽訂後,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省舉子群情激奮,他們在康有為的率領下向皇帝上書,要求遷都西安,廢約與日本繼續作戰。康有為認為,西安是漢唐的首都,本來就具有作為首都的潛質。而且西安深處內地,擁有山河之險,敵人很難威脅到首都。

一時間,遷都之議在中國甚囂塵上,武昌、成都、重慶等地,都成了作為首都的候選。

對於這些遷都的議論,兩江總督張之洞對此不以為然,他盛言:「京師關係重大,決不可輕動」。張之洞認為,清朝以遼瀋為基業建國,若首都偏西,相距太遠,就很難控制東南和東北。而且北京是天下根本,人心所系,怎麼能輕易遷移?

張之洞還說,很多人都將陝西和山西作為遷都的地點,但是從經濟來說,陝西和山西過於貧困,容不下萬乘之尊與六師之盛。若一一締造經營,也不是現有國力能辦到的。而且從國際形勢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國際衝突重在交涉,軍事強弱全在海防。如果距離沿海太遠,南北洋都鞭長莫及,海軍建設必然會廢弛,中國海口門戶必然洞開。

既然不能遷都,那麼如何避免北京被敵人從海上攻佔呢?張之洞提出一個精妙的建議:「與其遷都,不如認認真真地建設一個陪都。」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實際都建設過陪都,但是這些陪都均行動虛設。一旦京城被攻佔,全國局勢就會隨之崩潰。就如清軍入主北京,建都於陪都南京的南明政權並沒有發揮穩定人心的效果,反而讓明朝殘部四分五裂。

所以,張之洞認為,必須認認真真地建設陪都。若外敵入侵,皇帝可以立即巡幸關中,即使北京被攻佔也無損大局。相反,沒有「勤王」任務的濱海和邊關諸將可以放手與敵人交戰。

事實上,張之洞的「陪都論」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首都決不能離海太遠。但從國防的角度看,首都距海太近又容易被攻陷。所以,張之洞認為,不如弱化首都的國防作用,利用中國廣大的面積,與敵人進行持久作戰。

在清朝,這一構想並沒有得到實施。然而在50年後,這一構想卻拯救了中國。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就積極準備在西南內地建立陪都,並為此進行戰略大轉移。南京、武漢相繼失陷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強敵進行持久作戰,即使首都丟失,也沒有損害抗戰大局。最終也讓中國走向了勝利。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平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人的人命有多貴?一普通士兵被綁架,以色列用一千戰俘來換
在他眼裡,最佳首都不在南京、北京,為統御亞洲必建都於此
日本投降,悍將遺憾地說:真可惜!本來只有在地獄裡才能聽到日語
此城曾是遠東第二大機場,只要提到此城,日本就被嚇得尿褲子
此「猶太」帝國地跨歐亞、富甲一方,卻因某原因,沒人願意做國王

TAG:平平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