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醫大師李佃貴臨床應用濁毒理論治驗二則

國醫大師李佃貴臨床應用濁毒理論治驗二則

作者:杜艷茹 王傑 河北省中醫院

李佃貴

濁毒理論是由國醫大師李佃貴創新提出的。關於濁毒理論可參看本報2017年9月20日4版。李佃貴在臨床實踐中將化毒療法貫穿於疾病治療的始終。下面舉二例李大師治療疾病的實例以饗讀者。

肝硬化

張某某,男,55歲,漢族,石家莊市宋營村人。2013年3月31日來診。患乙肝小三陽20年,肝區疼痛伴乏力1月。患者20年前常規查體發現乙肝小三陽,經治療緩解,每於勞累及情志不暢出現右脅隱疼,間斷口服舒肝丸等藥物治療。一月前突然出現肝區疼痛,乏力明顯,在河北省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住院,診斷為早期活動性肝硬化,經過治療後病情無明顯好轉,故就診於中醫治療。患者現肝區疼痛明顯,進食後加重,周身乏力,雙下肢浮腫,右肢明顯,口乾口苦,大便質可,日一行,小便黃,察其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於肝膽,肝絡失和,膽不疏泄,故脅痛;濕熱中阻,脾失健運,水濕不運,犯於肌膚,而見下肢輕度浮腫;濕熱下注,故小便色黃;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為濕熱蘊結肝膽之象。

診斷:脅痛(濕濁內蘊,肝鬱脾虛)。

治則:利濕化濁,疏肝健脾。

方葯:鱉甲15克,山甲珠15克,虎杖15克,田基黃15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百合15克,烏葯12克,全蟲6克,丹參20克,黃芪20克,澤瀉12克,白茅根15克,生薏米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7付。水煎服,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鐘,共取汁400毫升,早晚飯前0.5小時溫服。之後以此為基礎方進行加減,服藥42劑。

二診:患者肝區無明顯不適,偶有乏力,下肢浮腫減輕,二便尚可。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滑。

處方:鱉甲15克,全蟲9克,地龍9克,龍膽草15克,垂盆草15克,黃芪20克,當歸12克,蒲公英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黃連12克,黃芩12克,紅景天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7服。水煎服,日1劑,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鐘,共取汁400毫升,早晚飯前0.5小時溫服。患者現病情平穩,對療效滿意,至今仍在繼續用藥。

病毒性肝炎一般普遍遵《內經》之旨「濕熱相交,民當病癉」,醫家也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的觀點。謹記「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床皆以清熱利濕為法,然效果不甚顯著。此病當從濁毒論治。肝病積久,氣滯、血瘀、濕阻、水停、熱結,肝鬱脾虛,陰虧血耗,正虛邪戀,肝體失養,萎而變硬,變生鼓脹。這時須入絡軟堅,緩緩消磨,祛邪兼以扶正。當遵《金匱要略》大黃?蟲丸之旨,緩中補虛。李佃貴喜用鱉甲、山甲珠、三棱、急性子等軟肝散結,用全蟲、水蛭、虻蟲等動物葯入絡搜剔。所以治肝時注意扶助後天,保護脾胃,用當歸芍藥散養肝和胃,配二陳湯燥濕和胃降逆,不用溫燥健脾類中藥,葯雖平凡,守方常服能明顯改善患者乏力、腹脹、納呆及面色萎黃、黧黑肝病面容等病徵。總之因「濁毒內伏」是始動因子,所以解毒化濁為治因之法。如果病人已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應以軟肝化堅為主,解毒化濁和軟肝化堅二法均應合養肝和胃法助正氣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

焦慮抑鬱症

李悅,女,40歲。鬱鬱不樂2年余,加重伴兩脅脹滿10天。2014年9月10日來診。證見:心中鬱鬱不樂,兩脅脹滿,情緒不暢時癥狀加重,噯氣不暢,時有反酸,精神欠佳,納差,夜寐欠安,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檢閱實驗室報告: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彩超肝膽脾胰腎未見異常,其母因胃癌去世,逐漸伴煩躁,焦慮易激惹,曾診斷為抑鬱症。

診斷:抑鬱症(肝氣鬱滯型)。

治則:疏肝理氣,解郁醒脾。

處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方葯:柴胡9克,芍藥12克,枳實15克,香附12克,川芎9克,陳皮12克,炙甘草6克,荔枝核15。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2014年9月17日):葯後患者兩脅脹滿稍好轉,偶有噯氣,反酸基本消失,精神尚可,納寐好轉,但每遇情緒刺激時即見煩躁,悶悶不樂,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在原方基礎上上方加紫苑12克,桔梗12克,刺五加15克,合歡皮15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14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癥狀消失。

《證治匯外·郁證》指出「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亦曾提出「氣鬱」「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等六郁觀點。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書》,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其經脈布脅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則致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見脅肋疼痛,胸悶,脘腹脹滿;肝失疏泄,則情志抑鬱易怒,善太息;脈弦為肝鬱不舒之徵。遵《內經》「木郁達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氣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為君;香附理氣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以止痛,二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郁滯,並增行氣活血止痛之效,共為臣葯;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葯。諸葯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細思一診後雖癥狀減輕,但肝鬱仍在,故在原方基礎上加紫苑、桔梗,2葯均入肺經,肺主一身之氣,使全身氣機運行通暢,則肝鬱自除。同時配合刺五加、合歡皮、生龍骨、生牡蠣等鎮靜斂神,亦即《註解傷寒論》中「龍骨、牡蠣,收斂神氣而鎮驚」,故收全效。

新媒體編輯:楊鏑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的精彩文章:

周富明:溫陽泄濁湯
裴正學:鎮痿湯

TAG: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