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慈善榜透視慈善新趨勢(一)
前不久的芭莎慈善之夜,一場意外的「C位之爭」將明星慈善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是是非非之間卻忽略了當晚慈善的初衷。
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下稱《慈善法》)實施一周年,回歸本願,我們不妨透過這些熱鬧,看看中國慈善又有了如何的新趨勢?
四成善款流向教育領域:
面向未來 影響深遠
2016年,《慈善法》公布並予以正式實施,慈善活動、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等均出台了相應的規範,捐贈協議也具備了法律約束效應,似乎一切準備就緒,預示著中國的慈善事業開始步入法制化階段。
伴隨著如此的大環境,不少企業家(企業)也紛紛投身慈善事業,一定程度上,這代表著他們對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的重視,這一點在今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上榜的百位企業家(企業)中同樣得到了印證。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這100位企業家(企業)現金捐贈數額總數達到了103.8億元,為近五年最高值,同時也是繼2011年後首次突破100億元,可謂小有驚喜。
其中,捐贈過億元的企業家(企業)共有25位,捐贈數額佔到了總金額的87.2%。
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榮譽理事長陳一丹,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和盛大集團創始人陳天橋和雒芊芊夫婦分別以23.7億元、16.6億元和7.9億元的現金捐贈總額名列前三甲。
01
教育捐贈成企業家慈善新選擇
2016年5月22日,46歲的陳一丹在香港宣布捐贈25億港元(約3.2億美元)設立全球最具規模的教育獎項「一丹獎」。
同樣選擇將新慈善方式的目光轉向教育的,還有不久前榮獲《公益時報》「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的雷軍,以近一億人民幣的捐贈總額位居中國慈善榜榜單第26位。
雷軍武大演講
雷軍的慈善之路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因感念母校,第6年他便向母校捐贈了14萬元,設立「騰飛獎學金」。2012年,正值雷軍母校120周年校慶,他又獻上「大禮」1000萬。
不光是雷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企業)們開始進一步將捐贈聚焦在了著名高校設立專項教育資金及研究中心上——
許家印捐贈1.3億元,用於哈佛健康、科學和綠色科技研究;陳天橋、雒芊芊夫婦捐贈8.1億元,用於加州理工建立腦科學研究院;螞蟻金服的井賢棟向自己的母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捐贈3500萬元;河南建業董事長鬍葆森,以個人名義向母校鄭州大學捐贈1億元,設立「本源教育發展基金」;熊新翔在過去一年共捐贈3.9億元,和劉強以伯恩集團的名義向母校電子科技大學捐款10.3億元,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分10年完成;姜濱以歌爾集團名義向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捐贈2億;阿里巴巴的馬雲也於今年向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捐贈成立「馬雲—莫利」獎學金,用於資助該校學生完成學業……
綜合《2017胡潤慈善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1.教育領域的捐贈人數顯然是最多的,佔到了總慈善捐款人數的44%;
2.教育方面的捐贈形態主要為校園建設、捐資或成立各類助學基金會、教師學生獎金、幫助困難學生、捐資各地慈善會等;
3.捐贈方向最多的仍然為母校捐贈,有26位企業家(企業)上榜,但今年的母校捐贈較往年有所下降,非母校的大學教育捐贈日益增多,有6位企業家海外捐贈過千萬。
胡潤本人曾就該榜單做出評述,「今年是捐贈過億最多的,說明企業家現在願意拿出更多的錢,去做更成熟的慈善。」
02
校友捐贈「反哺」高校建設
放眼國內,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的《2017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顯示,全國5所高校躋身中國大學校友捐贈「10億俱樂部」,39所高校躋身「億元俱樂部」。
其中,清華大學以25.29億雄居2017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學校友捐贈共計21.44億,列第2;武漢大學以16.41億,蟬聯前3甲,三校堪稱中國校友捐贈最慷慨的大學、中國最受畢業生校友認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於1994年正式成立,是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同時也是建國後最早成立的大學教育基金會。
2013年6月,該基金會被民政部評為「5A級社會組織」,這是國家對基金會給予的最高級別認證。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潤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融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1991屆校友陳遠為母校捐資億元設立「清華大學潤物基金」,自2011年起,連續10年,每年捐贈不少於人民幣1000萬元。
除個人自願捐贈外,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也接受包括國內外企事業、社會團體的捐贈。據最新數據顯示,在已公布年報的107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中,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捐贈收入、投資收益、公益支出、凈資產總額均位列第一,堪稱「全能王」。
具體到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2016年度報告中,該基金會2016年度總收入達到18.84億元(1,884,742,863.01元),其中捐贈收入15.8億元(1,589,318,748.73元),11.38億元來自境內,4.5億元來自境外;基金會2016年度投資收益2.48億元(248,944,102.34元),截至目前,凈資產達到63億元(6,301,049,684.52元)。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是中國政府民政部正式登記註冊的高教領域非營利性組織。基金會每年在學校設立各類獎教金、獎學金、助學金總數達260多項。
2016年5月2日,時值北京大學118周年紀念日及校友返校日,新華都實業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福建省發樹慈善基金會創始人陳發樹宣布向北京大學捐贈1億元,用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承澤園新校區建設,支持國發院教學科研及雙方共建研究中心。
同為捐贈校友的,還有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光華管理學院前身)的孫陶然,他曾創辦包括拉卡拉、藍色游標、考拉基金等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
2017年6月8日,孫陶然及拉卡拉將向北京大學捐資5000萬元,設立「北京大學拉卡拉教育基金」,而在此次捐贈之前,他還曾捐資設立拉卡拉文化素質拓展基金,支持北大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
據2016年基金會榜單數據顯示,作為非公募基金會的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年度捐款數目超過5億人民幣,年支出額過億,凈資產達到44.4億元。
除此之外,北大教育基金會下還設有自己的專屬慈善基金——「北大1991基金」。據北大校友網給出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5月25日上午10點,該基金共計接收到320位91級校友、2家校友企業、1家基金會,累計87.1859萬元人民幣及16827.46美元的捐贈。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同樣成立於1995年,其前身為武漢大學校友基金會,屬於非公募基金會。
(右一) 陳東升
據悉,1995年至2004年該基金捐贈收入總額達到970餘萬元;2005年至2016年捐贈收入總額為11.3億元人民幣。
其中,2006年基金會的年度捐贈資金首次實現了從百萬到千萬元的跨越,2011年的年度捐贈收入更是突破億元大關。
據統計,累計為武漢大學捐款最多的五位校友分別是: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陳東升(1.47億元);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1.14億元);武漢當代集團創始人艾路明、周漢生等(1.02億元);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1億元),以及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振華(6000萬元)。
03
中外高校捐贈三問
——誰來捐 怎麼捐 怎麼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就高校捐款的現狀提出三方面發問——「誰來捐?」「怎麼捐?」「怎麼花?」順著這三點,我們興許可以對中外教育捐贈的現狀有更深一層的對比與了解。
首先來看第一個發問——「誰來捐」。在歐美,校友捐贈已然成為一流大學的常態,是對大學的教育成果和是否關愛師生的重要檢驗,被視為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和檢驗校長執行力的重要標準。
例如哈佛大學的辦學經費五分之三來自校友捐贈、耶魯大學的辦學經費三分之二來自校友捐贈。
而近年來,我國高校獲得的捐贈也逐漸增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公布的2017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元,受捐金額上億的有39所高校。據統計,去年全國高校累計捐贈在1億元以上的校友(含集體)有50多人,清華、北大最多。
目前國內高校捐款主要還是以少數精英校友為主,通俗點說就是富豪校友,普通校友的捐款很少。比如北京大學到2013年,累積獲得校友捐贈12.93億元;但其中,校友黃怒波一人的捐款,就佔了10.14億元。
據相關統計,目前武漢大學擁有億萬富豪校友25人,排名全國高校前列,華中科技大學也有16名富豪校友,長江職業學院也有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富豪校友,而這些學校大多都獲得了校友的較多捐贈。
在教育專家葉顯看來,富豪校友越多,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校獲得的捐贈也就會越多。
對比國外,比起富豪的大筆捐款,普通校友的捐款才是背後真正的大頭。同時,他們更看重校友捐贈率這一指標,好的學校一般能達到30%以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甚至高達68%,這意味著100位校友中有68人捐款,而國內的比例僅為1%—2%。
針對這一差異,熊丙奇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表觀點,「捐款比例少,背後的深層原因是目前國內不少大學對於學生培養的忽視,很多學生對大學沒什麼感情,自然談不上感恩和回報。」
其次是「怎麼捐」。2015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的通知》,提出中央高校捐贈配比專項資金項目,引導和激勵中央高校積極吸引社會捐贈。
此後,很多高校對於社會捐贈的熱情高漲。但是因為捐贈體系不成熟,也曾發生過一些爭議事件。
比如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校友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贈給了母校,引發贗品質疑。同樣在去年,廈門大學建南大會堂座椅面向校友認捐。每個座椅認捐費高達2至5萬元,引發「天價座椅」爭議。類似事件的發生,也表明國內高校捐贈方式上的不規範,有時也給捐贈者帶來麻煩。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高額捐贈被集中在了一些知名高校之中,資源集中一致性的背後,也是分配不平衡的巨大漏洞。無論是中國抑或美國,與社會的貧富差距一樣,同樣正在且將繼續拉開的還有教育資源的差距。
最後是「怎麼花」。到2016年為止,國內兩千多所高校中,只有426家大學成立了教育基金會。我國多數高校對捐贈率並不重視,募款時「僅限於少數富豪校友,僅限於校慶時用力」。關於「這筆錢去哪兒了」並沒有任何強制性公開措施和明確規定,一切由學校自行決定。
這些狀態使得校友在捐贈過程中顧慮重重,無法真正激發校友的捐贈熱情,數目自然也就上不去。
近年來,分期捐款已成為大額捐款的主流,第一年捐了,大肆報道,接下去幾年呢?會不會中斷或是變成假捐?錢款用到何處?這都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體系完善的同時,環節的公開透明化同樣是當務之急,作為捐贈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捐款者和收款方的有效監督,才能最終實現盡善盡美。
TAG:DF財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