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桑:農桑立國畜牧興邦兼論中國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
全國桑樹種質資源及育種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歷史啟示之一「農桑」為立國之本,畜牧也是立國的基礎。漢高祖劉邦可謂雄才大略,作為一個小吏亭長竟然能成功地奠定了長達數百年的漢王朝 基礎。但是漢王朝歷代都受到來自北方游牧部落的嚴重威脅,東漢末,漢王朝衰落,國內狼 煙紛起,來自北方的威脅尤甚,昭君不得不出塞和番。自此以後的直至宋朝,更是每況愈下, 北宋變成了南宋,廣居北方的游牧民族愈為強大,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不但一統了中國江山, 鐵蹄還遠徵到中亞西亞,版圖之大,為中國古今未有。明王朝興,但北方之患難除,到了崇 禎年代,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鐵蹄疾掃中原,又建立了長達數百年的大 清帝國。論文化,中原文化源遠流長,論政治、經濟,中原地區都比北方強,這種奇特的歷 史現象實在值得思考。筆者不長歷史學,不敢妄論歷史,但從筆者所學專業出發,卻悟出了 一些道理,中原地區的民族,長於農桑立國,是其基本發展思路,直到今天,傳統的灌溉農 業思想一直占著主導地位,而北方游牧民族則是立足於畜牧興國(這都是根據一方水土養一 方相應生物的自然科學原理形成的主導思想,也可以說是從實際出發產生的思想)。中原地 區的農桑立國基礎一旦受到無情的打擊,(如政治腐敗、兵燹戰亂等)則國力遽降,北方的 游牧勢力便能乘虛南下進而一統中華。這種歷史現象使我們明白了一條真理,農桑固然可以 立國,畜牧也可以興邦。這是歷史給我們的結論。
歷史啟示之二,生態農業就是遵循植被區劃科學規律的農業。 一部中國歷史的興衰演替,實際上用一個名詞便足以說明了,這就是「農戰」。中國曆 史上任何朝代的繁榮之本也就是一句話,「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各得其所,共同發展」。傷 其一,國運便開始衰落,傷其二,便動國家之根本,傷其三,便是改朝換代的動亂。 歷史上「農戰」的基本舉措便是「屯兵積穀」,這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怪胎」,歷 朝歷代幾乎都會降生此怪胎。這個怪胎而且都服務於政治而害及生態。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幾千年運行而無法遏制。因為這個「怪胎」,我國北方乾旱半干早地區的「灌溉農業」也由 此得到無遏制的發展,一部中國「綠洲」的興衰史也因此形成。由於「水資源」的有限性和 「蒸發量」的高強性質決定,北方荒漠中的綠洲也就會此滅彼生,同時土地的次生鹽漬化也 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根治。而荒漠化現象則越來越嚴重。如果有幸在中國荒漠化地區長年奔 波考察,你不難發現在荒漠中有許多殘留的綠洲遺址,從漢時的樓蘭古城到宋代的西夏遺址, 在東西綿延千里的荒漠中到處都可看到類似的古代綠洲遺址。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民族。可是就因為上、中游的灌溉農業無遏制的發展, 「奶水」開始枯竭了。生態難民出現了。 全圍桑樹種質資源及育釉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屯兵積穀」是為了「農戰」。為了防止外敵入侵,最好的辦法便足派出軍隊戍邊,但 是有軍必有糧,無糧則軍散,所以又產生了屯墾戍邊的辦法,這種方法很實用,自漢一直延 緩到今天,新名詞叫做軍墾。屯墾也好,軍墾也罷,因為其目的就是兩個字——積穀。欲達 積穀之目的,必然大興水利,發展灌溉,否則「積穀」目的難以實現。縱觀我國--:IL地區的 灌溉農業發展史,有名的灌溉水渠,十有八九皆為歷朝屯墾積穀所需而建。 由於自然界的發展自有其軌跡,--:1匕地區的水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而蒸發量則是很高的。 這兩個條件,即使到了當今人類可以上九天攬月的高科技時代,誰也無法增加中國--:It:地區 的水資源和減少三北地區的蒸發量。不妨粗算一下歷史帳,自漢以來的2000年中,累計屯 墾面積幾乎可以覆蓋整個三北地區的平川。但是保留下來的綠洲又有多少呢?被自然之神收 回的綠洲,掩沒在風沙中的又有多少呢?本來是水草尚佳的草原,因為水資源被掠奪退化為 荒漠又有多少呢?細翻中國歷史自然地理,2000多年來,三北地區一直就在這個怪圈中變 化,最終的結果,便是水資源利用的「熵值」增高,荒漠化面積增加,廣袤的三北地區土地 生產力整體下降。
1997年8月,「歷史遺留下來的這種惡劣的生態環境, 要靠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 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去加以根本的改觀。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鬥,再造一個 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應該是可以實現的。」白此以後,中央便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 定。應當說這是中國21世紀的大戰略。深得黨心、民心和自然「之神」之心。 如領導所言,歷史遺留下來的這種惡劣生態環境,改造確實艱難,三北地區的生態系 統非常脆弱,稍有失誤,其「熵值」遽增難以收拾。2002年初夏作者受當時國家政協副主 席錢正英之命和寧夏自治區之邀赴寧夏引黃灌區考察,在自治區有關廳局領導和專家的會議 上作了一方水土養一方相應生物的報告,回京後,又撰文向錢副主席提出報告,明確指出, 在400毫米年均降水線以西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不宜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同年八月,在山西 太原召開的全國農區草業發展研討會上又撰文《突破傳統灌溉農業「圍城」搞好乾旱半乾旱 地區的「三農」與生態經濟建設》。 三北地區控制發展灌溉農業,這是對2000多年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對西部大開 發的一個建議,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中外科學家用100多年的時問研究,最後確定的科學區劃是, 降水量少於400毫米的地方,其天然植被,基本上為稀樹草原、灌叢草原、高草原、低草原、 荒漠灌叢乾草原。水量是形成各種植被的決定因素。所以人類隨意改變植被性質,實際上是 非常危險的舉措,順應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則往往又能事半而功倍。 這裡必須指出,在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一些山脈,由於海拔高度的影響,降水(雪) 量往往超過400毫米以上,水資源比較豐富,應當大力恢復森林植被,並按林區要求來發展 和建設。使其成為一方水土的生態保障屏屏障,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如內蒙的大青山、陰 山,寧夏的賀蘭山、六盤山,甘肅的祁連山、新疆的天山等等。而降水量少於400毫米的地 方,根據其植被性質,應當毫無疑問地發展畜牧業。如前所述,畜牧業一樣可以立國、興邦, 全國桑樹種質資源及育種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 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不是混整在。一塊,要和諧組合,順應自然規律。在保證生態總體效益 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方是上乘組合。 如前所述,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畜牧業是毫無疑問的結論,但是由於歷史上「農戰」 思想的影響,在廣大的牧區,存在著所謂的「農區」,對此,甚至在國家一些文件中,也講 某些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農牧交錯區,所以許多科學家和有識之士在論及中國北方荒漠化原因 時,就總結了三點:「濫墾、濫牧、濫伐」。按植被分區是科學的結論,按過去的失誤分區或 繼續則是錯上加錯。從中國版圖總體來講,水資源豐富的當以農業為主,而北方乾旱半乾旱 地區中當以牧業為主,千萬不能也提「宜林則林,宣牧則牧,宜農則農。」甚至提出什麼農 牧交錯區,因為大凡農區,都可以成為林區、牧區,而在牧區,如果人為地強調也可成為農 區、林區,則又是以犧牲生態利益作為代價,對水資源進行一種掠奪的舉措。目前的乾旱半 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現象就是此種人為強調的一個報應。解放以來的50多年,我們的農業生 產儘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失誤教訓也是極大的,犧牲生態利益換取暫時的收穫例子是普 遍的,其中一味強調以糧為綱,長期推行著「農業(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種植 結構」。從本質上講還是「農戰思想」的延續。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要走生態農業的路子, 而生態農業的根本,首先要轉變農業的二元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一飼料 作物的三元種植結構。三元種植結構可以說是中國農業的一個跨越式發展,也是遵循植被區 劃科學規律的生態農業。農桑立國,畜牧興邦,這是歷史反反覆復證明了的自然、社會發展 規律。傳承文明,繼往開來是我們一代一代人的神聖職責。
乾旱半乾旱地區飼料作物的發展方向思考之一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創新的年代,農業的三元種植結構就是突破了傳統的二元種植結 構,前不久筆者去山西晉北地區考察,從大同到朔州,飼料作物已在農田落戶,這在過去是 行不通的,因為飼料作物只能在草原草場上才是可行的,利用農田就是改變了用地的性質, 土管部門便會找麻煩。改為三元種植結構後,飼料作物田地一樣被看作是農業田地,對此, 筆者感到十分欣慰,這是我國農村農業的一個進步。農民之所以敢如此為,有了依據,山西 省人民政府文件〔晉政發(2002)29號〕作了規定:「大力實施耕地種草和「三化」草地治理。 鼓勵農民耕地種草,實現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的轉變。到2010年全省耕地種草、 糧草輪作面積佔到耕地面積的40%左右,重點實施如扶貧開發種草養畜增收工程,加快貧困 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最近數年,筆者似乎和三北地區結下了難解之緣,幾乎總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考察調 研。看到了過去想見而無法見到的許多新氣象,三北大地的綠色革命可謂是風起雲湧,氣勢 不凡。然而興奮激動之餘也不免有許多不安和憂慮。突出的一點就是慣性思維,傳統灌溉農 業的模式正在牧區中慣性運行。
具體有兩個方面:
1、大種特種吃大水的青飼;
2、草本飼料 一統天下。前者忘悼了身處干早半乾旱的缺水環境條件下,為了得到高產的青飼,大搞灌溉 牧業,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性。後者,沒有根據自然地理植被發生髮展的科學規律,違反了 全國桑樹種質資源及育種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宜灌則灌,宜革則草,稀樹、灌草結合的原則。筆者在山西、內蒙、寧夏可見此類失誤性舉 措幾乎到處可見。標誌時代進步的「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畜牧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 中,亦是一例。在「搞好草地建設和飼料工業」的意見中,草飼料為唯一性。山西是如此, 北京也是如此。這是一種傳統的農牧業慣性思維所致。缺少知識經濟的創新。筆者拙見,我 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畜牧業,特別是作為畜牧業發展基礎的飼料基地建設必須明確兩 條原則和一個深思:必須按當地天然植被的科學區劃,按照天然植被的喬、灌、草組合結 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建設好飼料基地。目前許多地方不顧成本,不顧水資源的有限性 和緊張度大搞噴灌和澆灌的飼草基地,實在不可取。這和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糧食的飲鳩 止渴法同出一轍。不能搞單一性,要強調提倡多樣性的飼料作物。發展優質高產節水的飼 料作物。筆者還是認為要以鄉土飼料作物為主,一定要堅持一方水土養一方飼料植物的科學 定理。不反對引種好的飼料作物,引進的飼料作物一定要考慮此方「水土」的承受力。比如 許多地方普遍大量引進國外的紫花苜蓿結果是有些地方不得不走灌溉牧草的老路,水資源消 耗極大,由於當地蒸發量大,土壤的次生鹽漬化現象也出現了。有些地方因為干、寒,導致 紫花苜蓿的死亡而失敗。上述兩條,特別是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的技術推廣站尤要注意 和把關。作為最基層的農牧民,是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目前還經不起大失敗和大挫折。現 在世界畜牧飼料中有一個怪圈,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優質植物飼料產品,發展中 國家則大量進口國外的動物飼料和引進物種。我國牧畜界當深思。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 幅員遼闊,優質飼料植物豐富多彩,在「一方水土養一方相應生物」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 是其它地方無法產出的優質飼料植物與名牌種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強地方品種的改 良固然費力,但有市場的唯一性和最低的風險性,採取「引種」的拿來主義固然省力,但風 險極大,後患無窮。種畜是如此,飼料植物亦是如此,沿海早年引進的大米草、水花生、水 浮蓮等飼料作物,如今已成了生態性災難!此類事不但事關畜牧業的發展,還事關國土保安 干早半乾旱地區飼料作物的發展方向思考之二當年毛澤東主席很欣賞俄國科學家威廉士的一句名言:「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 可,」此話既有辯證法,又極含哲學意義。今年早春我應貴州省分管農業的莫副省長之邀到 貴州。莫副省長講:「貴州九成是高原山地,是一個林業大省,搞了「天保工程」,天然林禁 伐,貴州怎麼辦?省委省政府認為貴州可以搞成一個畜牧大省。但是飼料問題怎麼解決?現 在農口引進的草本飼料吃肥吃水,局限於好地,石頭山上怎麼辦。」我說,幾十年中,我數 次到過貴州,貴州發展畜牧業有條件,威寧火腿、三穗板鴨和遵義黃牛都很有名,草山草坡 都有一定面積。俄國科學家威廉士有句話:「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貴州發展畜 牧業可以搞三位一體的喬、灌、革飼料結構模式,推薦一種飼料桑,你們可以試一下。實踐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他們在貴陽和關岑兩地搞了數百畝的無水灌溉的飼料桑實驗 地。三月底四月初平茬種植,六月底苗高近一米,成活率超過90%,作為高級飼料的飼料桑 葉,長25厘米寬15厘米,滿目翠綠,高產省工,而其牲151的適口性極佳。主抓此事的貴州 全國桑樹種質資源及育種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2005.1l 省原林業廳廳長楊鐵同志告訴我,「飼料桑表現很好,生命力很強,聞風來參觀的縣長書記 們很欣賞,將來推廣發展,對貴州的退耕還林發展畜牧,影響非同小可,你是頭功。」 其實北京聖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飼料桑正是從國情民情出發,公司擁有適應中國 南北發展畜牧業的多種不同生態型的飼料桑。已經在我國北方干早半乾旱地區十二個省市建 立了大大小小不等的飼料桑示範基地。從遼西的科爾沁沙地,到內蒙的渾善達克沙地、毛烏 素沙地、騰格里沙漠、甘肅河西走廊、新疆準噶爾盆地,都在進行中試和推廣。僅北京地區 就擁有千畝種苗基地。該公司是一個民營企業,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中發展如此迅速?原因 在於能在「知識經濟」上創新,全世界共有桑樹35種(原種,而非品種),中國有19種, 分布於全國南北東西中。黃河流域以北以南各有十餘種。農桑為立國之本,早在漢朝就因桑 而有貫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然而,中國種桑養蠶歷史儘管已有5000多年歷史,但人們始 終談及桑就與養蠶而聯繫起來,一葉障目,掩蓋了桑樹的其它蓋世功能。也忽略了它始終就 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飼料樹種。作為牲口的飼料有幾大要素,第一有豐富的營養, 第二無毒性,第三適口性和消化吸收性高。經現代科學技術測定:桑葉、桑果、桑枝含有 17~18種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15%~28%,動物需要的礦物質含量豐富,特別是鈣含量為 首蓿的十餘倍至幾十倍。適口性超過苜蓿,灰分值高達25%。桑樹內的抗氧化物質可望抗癌 乃至抗艾滋病。1988年國家衛生部公布桑果、桑葉是葯食同源,現代科學技術檢出為無毒 植物。所以發展飼料桑,促進中國畜牧業的發展,不過是符合科學的一種知識經濟創新舉措。 北京聖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廣的飼料桑,除了其本身的飼料高價值外,還具有發達的強呼 吸根系群,特點是只喜歡沙性透氣的土壤條件,不耐水濕和水浸,在沙化的土地上,在半固 定沙丘上,其強大的根系在無水灌溉的條件下,可長至地下九米之深,橫向發展的根系面積 往往是樹冠面積的4~5倍。別看它是闊葉樹種,似乎不抗旱,可是憑藉其類似荒漠植物檸 條般的根系群,具有極強的抗旱能力。據實地調查,在250~400毫米的荒漠沙層處,儘管 是無水灌溉,年高長都在60厘米左右,如果每畝施以40」---50公斤複合肥,則生長量可成倍 甚至數倍於無施肥條件下的對照苗。飼料桑萌生能力極強,每年刈割平茬至地面,它可以象 韭菜一樣萌生成灌叢,如此年年周而復始數十年不衰。如果利用農田(沙子地)種植,每畝 施以50公斤左右的複合肥,在晉北地區靠年降水量400毫米的條件下,年畝產千飼料可達 500」-800公斤以上(三年生實生飼料桑),濕重達3000」--4000公斤。價值人民幣2000元上 下。荒漠飼料桑優於苜蓿營養的同時,由於富含礦物質(特別是鈣),可以鮮飼或可以青飼 (苜蓿則不行)干飼則不需添加鈣(而苜蓿需加鈣)。所以儘管桑樹是一種古老的常人皆知 的樹種,但一經北京聖樹科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創新選育推廣,很快產生積極效應。作為 防沙治沙的水土保持樹種生態建設部門歡迎,作為發展畜牧業的木本飼料,畜牧部門歡迎, 此亦謂一石二鳥也,其實桑樹全身都是寶,深度開發產業鏈極為豐富。而此飼料桑則是徹頭 徹尾的國產木本樹種。 綜上所述,由此證明了中國畜牧業的發展,在農業的二元種植結構拓展創新為三元結構 的基礎上,再加強飼料作物基地的建設上,進一步拓展思路,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草本飼料模 式,創新、完善到喬、灌、草的三元飼料作物結構上考慮,筆者深信,中國畜牧業的發展是 可以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大產業也。
GIF/1K
TAG:蛋白桑興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