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愈演愈烈 充電寶雨傘紛紛登場 花式共享能走多遠?
共享經濟概念愈演愈烈的環境之下,許多生活物品紛紛扣上了「共享」的帽子進局。近期,幾乎同時火熱的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和共享雨傘相繼登場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日前,共享籃球平台「豬了個球」宣布完成千萬級Pre-A融資;共享充電寶「街電」獲得聚美優品3億元的投資;「小電」獲得B輪投資3.5億元。而共享雨傘、共享玩具、共享服裝等都依次進入了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體系。
秉承「只要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的理論,資本大舉布局共享經濟。從最開始的滴滴、優步逐步生活化到最早入局的共享單車起,共享經濟幾乎將我們包圍。從去年開始,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披著不同顏色的外衣殺入局來:橙色、黃色、藍色、綠色,甚至是最新面試的「小金車」,無疑讓群眾誤以為是集齊七種顏色召喚獨角獸。誰都想看看共享領域誰才是真正的獨角獸,但是就目前來看這場戰役似乎還得廝殺一段時間。
共享經濟雖然作為公認的創業風口,經過了數年的發酵依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但這是否就意味著資本基金就盲目到只要提及「共享」二字就能得到瘋狂投資?
答案是否定的,市場上共享雨傘品牌大概十多家,即便規模開始壯大,但目前僅有4家品牌獲得了天使輪投資,其餘的品牌則還沒有找到感興趣的投資者。無論是在用戶、媒體眼中還是在資本市場上,諸如此類的共享產品處境各異,有的不慍不火,有的創造了「40天融資12億」的神話,而有的卻融資遇冷。這不禁讓人們思考,下一個共享載體與創新模式會是什麼?這場共享經濟的創投熱又將持續多久?
是「花式共享」還是「變向租賃」?
有專家指出:「共享經濟的要義是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盤活存量經濟,進而避免新的資源開掘。例如房屋主人把多餘的房間租給短期住客,既給他人提供了經濟實惠的服務,也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閑置資源,就是典型的共享經濟。」
基於這一分析,目前中國城市中很多共享物品,雖然用的是「共享」概念,但往往需要新資源和新投入,而不是已有資源的再利用,因而本質上並非共享經濟,都是租賃的一種變體。
但是在現有的經營業務模式下,對於參與其中的用戶來說都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共享」概念的本質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作為商業模式來說,能否賺錢、怎麼賺錢才是投資人最關心的。目前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產品都處於起步階段,盈利點還很模糊。他它們所宣傳的「希望通過積累流量進行變現,同時也會涉及廣告和賽事運營等層面」或者「把充電寶租賃當作入口,信用消費、廣告都是可以承載的業態」似乎都只是預想中的商業模式。
定價低的業務模式想要盈利,一定是基於高頻需求,其盈利點也需要用戶的高頻使用。如果用戶的使用率較低,那麼成本回收周期勢必就更長,盈利難度增加。更重要的是,信用體制尚不健全的社會,企業投放的物品在人為損毀面前顯得非常無奈。這導致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共享單車的破壞率就是一個例子。
共享單車規模越來越大,投放數量越來越多的背後,是承擔著的巨大壓力。先不說共享單車盈利和它引發的公共問題,單是各種破壞單車,單車私有化問題的層出已經夠各個商家「喝一壺」了。6月1日上午,一家共享雨傘企業開始在上海首批投放了100把共享雨傘。在短短一日之內,上海市投入的100 把共享雨傘全部被借走,但無一人歸還。
從共享單車破壞到共享雨傘的冷場,前輩栽過的坑,後輩也得跳。很顯然,作為後輩的共享雨傘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表明這樣的公共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雨傘,它們面對的問題其實也是其他共享經濟需要考慮的問題。
是共享「絢爛」還是共享「泛濫」?
瘋狂生長的共享經濟的確給新型經濟市場帶來了新鮮與活力,泛濫的共享經濟到底是真的趕風口還是大勢所趨?如今市場上的共享產品真的靠譜嗎?
此前科技商業預言家凱文凱利曾說過一段話,他預言未來擁有資源的「使用權」比「擁有權」更有價值,未來將會有更多東西被共享。這似乎就回答了人們提出的關於共享模式是趕風口還是大勢所趨的問題,無論是共享+X後面是何內容,都符合凱文凱利的觀點趨勢。
想進一步了解這個趨勢,必須要從理解共享經濟模式和傳統經濟模式的最大區別入手。維基百科裡對於共享經濟的解釋是: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的作用,在共享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因此可以說共享經濟實際上是帶來了物權的「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而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若要使用一個物品,首先必須購買獲得擁有權之後才能擁有使用權。這就造成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大量的購買行為是低效的。低效的結果是形成兩種困境:一是家裡買來的「無用」物品越來越多,二是為了省錢只好放棄部分低頻物品的「擁有權」,進而導致「使用權」也被弱化。
事實上,對於中國共享經濟的發展,許多外媒不乏讚美之詞。西班牙《發展報》報道稱,藉助移動應用程序共享各種資源,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的日常生活方式。數以百計提供各種共享服務的企業應運而生。美國彭博社的文章則指出,發展共享模式在中國幾乎比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有前途。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文指出,中國共享經濟背後是資金的過剩和創意的缺乏。有人懷疑,中國是否已經到了「共享高峰」,出現了「共享過度」。也有學者和業內人士認為,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共享經濟市場潛力依然很大,說「共享過度」也許為時過早,但從共享經濟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市場上共享概念野蠻生長,使創新經濟模式蒙羞;大量資本流向「偽共享」項目,追求短期利益,以及確實存在共享概念野蠻生長、創新不足等問題,如此「共享」是走不遠的。
共享經濟路在何方
「共享」究竟能走多遠?從一組數據說起:今年3月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融資規模約1710億元。參與到共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6000萬人。
從共享經濟如此大的體量來看,不難理解為何有如此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參與其中。然而行業和企業越分化,市場所需要的領導者就越趨於單一。從互聯網各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國內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是「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在共享經濟快速成長期加劇的結果必然是併購的出現。
目前最早入局的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務等領域較早地完成了市場培育。2016年相繼出現多次大的併購,包括滴滴優步合併、途家併購螞蟻短租、達達與京東到家合併為「新達達」等。因此,接下來無論是單車還是充電寶都將會迎來洗牌期,至於誰是「獨角獸」,只能等待時間的驗證。
目前中國社會信用機制和相關管理制度相對滯後,也掣肘共享經濟的發展。有學者指出,目前共享經濟仍以商業信用為主,信用判斷還比較單一,缺乏權威性,且線上線下信用信息脫節,導致實用性大打折扣。
專家認為,像共享單車這樣的准公共產品,如果其供給單憑企業來完成,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資本市場為了逐利,會把過多的資源配置到不需要的地方,造成大量浪費。而該起到監督作用的政府一旦缺位,就會迅速引發諸多的城市管理難題。
哪些產品可以用共享經濟實現?在提升用戶體驗、創造價值的同時,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些有待於繼續探索,而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那一天,或許會掀起「共享」的又一次浪潮。
要成為一個領域裡的「獨角獸」,其核心競爭力絕不是資本築起的高牆,而是自身產品所具有的高技術和資源建立起來的壁壘,提高行業進入的難度才是企業和資本共同的使命。共享模式之所以一浪熱過一浪,僅僅在於門檻低。其實摻入其中的很多都只是虛假繁榮,通過市場的不斷發展,「共享」的概念最終很可能去火降溫,當泡沫破碎的時候,迎來的或許是又一個資本寒冬。
TAG:中國工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