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解讀:人臉識別如何在大型銀行中大規模商用?丨雷鋒公開課
人臉識別已經在金融領域大顯身手,很多明星AI公司均具備了完成「刷臉」的能力。
國內眾多銀行也開始大範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把其應用在手機銀行刷臉登錄、輔助遠程坐席和櫃員客戶身份核驗以及小額支付等業務當中,但真正把「刷臉取款」服務應用在線下ATM自動取款機中的銀行卻非常少。
目前把「刷臉取款」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應用的只有農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其中農行的刷臉取款服務則覆蓋了全國2萬多個分支機構,深入到縣鄉鎮。
作為農行2萬家刷臉取款服務的軟硬體演算法方案提供商,雲從科技在成立2年的時間裡推出了48種銀行業解決方案,連接ATM/VTM、人證合一、紅外雙目等多種硬體的金融科技平台。
在本期雷鋒網公開課上,雲從科技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張興旺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行業經驗,從「刷臉取款」切入,深入分享了 AI 技術將怎樣以全產業鏈、智能硬體和大數據的形式,深刻地變革整個金融行業。
嘉賓介紹
張興旺,雲從科技金融事業部總經理。
美國項目管理協會項目管理專家,銀監會2013年、2014年二、三類科技風險管理研究成果主要負責人,原青島銀行直銷銀行部籌建人,負責金融產品設計和運營工作。
張興旺有著豐富的銀行業業務分析和管理經驗,紮實的技術基礎及複雜大型項目管理經歷,熟悉銀行業、證券行業及互金行業。
7年銀行從業經歷,先後負責銀行簡訊平台、金融市場資金交易及風險管理系統、供應鏈融資平台、信貸管理系統、國際結算及貿易金融系統、影像內容管理平台、驗印系統、票據系統、客戶服務系統項目集等多個系統建設、升級項目。6年公檢法及國土、社保等政府行業項目管理經驗。
本次公開課包括以下內容:
技術研究和產業化落地的區別(以刷臉支付及刷臉取款為例)
金融行業為什麼需要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行業有哪些應用場景
作為一個技術企業,如何服務好金融行業
當前的技術,在解決實際金融問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AI在金融行業未來發展中的意義
以下是公開課正文內容:
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落地之間的差異我們很多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實際上主要目的是作為可行性研究,通常在實驗室誕生。
其主要形式是通過做一個業務原型,然後驗證這一技術可用即可。它的目的包括:證明理論方向是否正確;探索理論是否可以落地;辨別和論證一項事物是真是假。
而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落地,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技術研究往往是簡單的原型驗證,這時候我們會有一種以管窺豹的感覺:比如做某一個層面的研究,實驗室認為這件事可行,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離落地還有一定的距離,實驗室的研究結果不能夠全面統籌和解決整個項目的所有技術問題。
研究員們做實驗時,有必然成功的結果,也有必然失敗的結果,同時也會有偶然的結果。我們做技術研究時,會出現把「偶然」當做「必然」來考慮。有時候,論證理論雖然完全可行、可以落地,但理論研究和實際落地的差距仍然很大。
因此需要結合市場和外部環境來看技術研究存在的問題,那麼產業化落地時候要處理什麼問題?
首先要解決技術研究時期沒有遇到的問題。
做技術驗證時,需充分進入市場了解市場上的所有信息,然後充分驗證技術本身的價值。
產業化落地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通常數倍於技術研究、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投入。
我們經常會遇到技術研究結論誤導的情況,在做技術研究時,有時明明認為一個方向可以,但實際上真正去用的時候發現並非如此,只有少數情況可以。
這些便是產業化落地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刷臉支付的願景
以刷臉支付為例。
2015年4月,馬雲在漢諾威展示了刷臉支付,但直到近期大家才看到產品逐漸開始落地。
這兩年多期間整個行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行業完成了理論研究,然而卻在落地時發現存在不少難題:
第一,當時市場上人臉識別準確率不到70%,這意味著每做三次人臉識別,就有一次可能會失敗。
可以想像,當年馬雲展示刷臉支付時,一定頂著很大的壓力和勇氣,因為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識別不了的情況。
第二,用戶必須正面對鏡頭,不能有任何錶情。
第三,光環境適應不佳:一定要在面部光環境很均勻的情況下才能做識別。
馬雲在刷臉支付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大家可能沒注意到,他當時把手機舉得很高。拿高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他面部有光,且要均勻。
第四,化妝、戴眼鏡這些場景下難以識別。
第五,用戶頭部(臉部)有傾斜、轉頭,無法識別。
第六,人臉識別技術很容易被他人冒充。
第七,識別速度較慢。
第八,對網路帶寬要求高。
第九,刷臉時對用戶要求多,體驗差。
早期我們在做產業化時發現,很多東西投入產出比太低,安全性不夠,用戶也無法接受。所以要把刷臉支付搞成產業化,實際上非常困難。
刷臉支付的落地(一)2015—2016年,刷臉支付在產業化落地過程中,解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謂是翻越崇山峻岭。
截止至2016年底,國內一線廠商已把識別率提升到99.8%,同期,全國首台刷臉支付購物機也落地運營。
在各種光環境下,人臉識別的穩定性、有效性都通過大量的數據驗證和學習,得到了足夠有效的提升。用戶再也不用為了刷臉還把臉放在光線很好的環境下,而且面部無需完全朝前,面部有表情也不受影響。
之後一線廠商又解決了化妝、臉部受傷、佩戴眼鏡飾品、局部遮擋等問題,再往後隨機性的面部傾斜、旋轉問題也可得到較好的解決。
這裡面需要強調一點,大家不太關注的手機適配也非常重要。
市面上至少有數千種手機,在實驗室大家只針對幾台計算機或幾台手機進行終端適配,當它進行產業化落地後,最起碼要解決主流幾十種或者上百種手機的適配,還有各個操作系統適配,尤其像安卓的碎片化非常嚴重,如果不去適配,不去解決手機端問題,產品技術規格做得再好也沒用。
在用戶體驗和操作適應性層面,有些用戶面對攝像頭時頭部習慣性斜45度,有些喜歡平視,而部分用戶可能喜歡低頭。其次。用戶在操作時的習慣也不一樣,刷臉時系統提醒用戶做一個動作獲取驗證,比如「向左轉頭」這一動作,有人可以在半秒之內轉好幾次,有人兩秒鐘才轉一次。
系統讓用戶在一秒鐘內完成轉頭,用戶就會百分之百完全配合到位嗎?當達不到這麼高配合度時,需要改進的只有提高技術本身。
同時人臉識別還要解決監管控制和法律要求等問題,只有當監管機構認可你的技術,認為所做的事情滿足法律要求,廠商才可以做。再往後,還需解決活體欺詐、持續高額研發投入等事項。
解決了上面這些細節問題後,我們才見到了今天的刷臉支付。
刷臉支付的落地(二)我們再來看2017年整個這個市場的發展狀況。
從金融角度來看,現在監管機構比過往更加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
刷臉支付過去存在不少負面聲音,大眾覺得會泄露隱私。但從今年開始,這類聲音逐漸減少,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大家愈加認可技術的成熟度,另一方面,人臉信息從某種程度上講,隱私性並不強。
今年3·15晚會對攻防一事,促進了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安全防範的意識。
市場競爭加劇後,導致很多新技術落地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為什麼?因為門檻比以往更高了。
雖然技術和演算法已達到不錯的水平,但整個上下游設備製造商還有技術供應商,仍舊保持觀望態度,只有少數廠商在快速跟進。
總體來說,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刷臉取款的研究與產業落地再看看最近比較熱的ATM刷臉取款。
2015年底,我們就想做刷臉取款,當時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了99%,千分之一的誤識率。理論上來說,那時做刷臉取款基本可行,風險也不是特別大。
整個行業研究發現,紅外雙目活體檢測技術經過研究初步驗證,可以用於活體檢測。當時招商銀行走得較快,2015年底在幾台ATM終端試點刷臉取款。
因為當時存在各種不確定性,銀行也希望刷臉取款技術在應用體驗、產品穩定性各個方面,得到快速改進。
2016年5月,雲從也研發出紅外雙目紅體檢測技術,用在購物機和廣東建行。隨後整個技術隨著應用推廣逐漸變得成熟。
2016年底,招行試點一年後於是擴大範圍推廣刷臉取款,把它覆蓋到全國20多個分行。2017年6月,農行全面推試點刷臉取款,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金融行業與人臉識別技術
那麼整個金融行業和人臉識別之間是如何進行融合與應用的。
行業發展面臨的幾個棘手問題金融行業在發展過程當中,一直面臨三大要素的協調問題:安全、成本、易用。
第一,安全
需要解決冒名開戶、資金失竊、APP安全性不足、欺詐交易、用戶交易抵賴、還有克隆卡等問題。
第二,成本
金融客戶要考慮用這類技術投入多少資金;同時,會考量如果用這類技術搞定用戶,那麼獲客成本是多少;在交易過程當中會增加多少成本;使用專用設備又有多少成本;還有網路、存儲以及人工投入和培訓學習成本。
第三,易用
易用,首先要滿足「容易獲得」這一標準。容易獲得,指的是如果金融機構想用一項新技術,那他是在現有的條件下無需做出變動就可以得到,還是必須去某個地方,搞一套申請流程把它拿到。
二是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必須具備優良的體驗,操作過程不能太複雜。如何檢驗新技術是否易用?很簡單,找年紀比較大的人,如果他很容易學會,即可證明產品和功能易用。
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客戶本身用技術方案要投入多少時間、精力、資金,才能夠真正把產品用起來。
棘手的不可能三角形協調安全、成本和易用這三大條件,被稱作棘手的「不可能三角形」。
這是金融行業一直面臨的問題,當滿足其中兩項後,第三項就無法達成。
當一款產品做得非常安全,成本控制得很低,如果還要保證易用,這其實很難。相反,有些銀行既要考慮用戶易用,又要考慮安全,這個時候怎麼辦?相應地就得多花錢,一旦銀行多花錢就意味著成本會轉嫁到普通用戶身上。
還有一些銀行既考慮易用,又考慮成本低廉,比如在手機上做一個APP,推廣成本很低,又要保證它大多數情況下非常易用,這時候產品往往不太安全。
大家也有過不少經歷,某些體驗很好的APP安全事故屢見不鮮。
所以,安全、成本、易用性這三點歷來難以平衡。
人臉識別的天然優勢回到人臉識別本身,為什麼人臉識別很有優勢?
第一,它易得。
每個人都有一張臉,無需再去買設備。很多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軟體,哪怕用UKey,都需在銀行建一個底庫,創建一條信息,預留很多內容。
而公安部恰恰都有人臉的相關數據,商業銀行可以免費的使用公安部的這部分數據,不需要建庫。
第二,易用。
人臉識別在應用時,可以做到免簽約,免學習。
免簽約是什麼意思?就是我用該功能,可以不用去櫃檯單獨做簽約。
當時雲從在給農行做刷臉取款時,拿出方案跟總行去聊,按照農行的風格,我以為他們會要求用戶開通刷臉取款時需要做簽約:到櫃檯上開通刷臉取款功能。用以證明用戶認可這種形式,如果出現問題用戶自擔責任。
但我們把方案拿給客戶時,客戶說不要簽約,農行追求用戶體驗。
打那兒開始,我們就發現很多人臉識別相關的應用,都做到了免簽約、免學習。整個使用環節,用戶按照系統提示去做就可以,無需特意學習和培訓。
同時,人臉識別還是一項非接觸和非配合的技術。
大家熟悉的指紋或指靜脈識別技術,用戶必須把手放在一個指定設備上。而使用人臉更簡單,無需用戶用人臉或者其他肢體接觸感測器,體驗很好。
同時也盡量做到無需特地去配合,用戶站在設備面前甚至跟客服聊天時,很自然地便完成人臉識別的全部過程。
第三,人臉識別的適應性很強。
首先,它對終端依賴不是特別高,有攝像頭的終端都能進行人臉識別。同時,也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 。
如果給用戶推廣指紋識別技術,用戶拿指紋做支付。這時候會遇到很嚴重的問題,市面上一半以上的手機不帶指紋識別,難道打算賣一個藍牙模塊或是一個附加模塊送給客戶插在手機上,然後讓用戶使用指紋識別嗎?顯然不合適,既不方便,投入成本也很高。
所以這些技術在適應性這方面並不友好,無法向消費者大範圍推進,只適合先推給金融機構,然後金融機構內部人員推廣至終端用戶。
第四,線上線下的互聯。
人臉識別作為線上和線下的統一入口,線上有用戶標準的結構化數據:用戶做了哪些消費,瀏覽過哪個網站,買了哪些理財產品,行為偏好是什麼……
而在線下,當用戶人臉出現在智能攝像頭面前時,即可識別到他線下的行為軌跡,自然就可以和線上的行為軌跡打通。
得益於人臉識別具有入口特性,將來很多交易都會從人臉識別開始。
人臉識別大步跨越2015年初,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只有68.5%,幾乎無法使用。到了2015年9月份,技術進步很快,已經達到98%,2016年中旬則達到99.8%。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灰色線是人眼識別率(72.5%),人眼在做客戶身份鑒別時,其實經常會出現錯誤。
我們再往後看行業的誤識率基準。2015年以前,人臉識別業界參照的誤識率基準為千分之一,也就是如果出現一千次攻擊,有一次攻擊可能會成功。2016年整個金融行業如刷臉登錄、小額支付這些場景上,大家把它誤識率基準提高到了萬分之一,安全級別提升十倍。
2017年技術又在大踏步向前,業界的誤識率基準已經提升到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級別。
誤識率基準是一把很嚴格的尺子,它卡得越嚴,正常識別通過率就會越低。剛才說的通過率是易用性尺度,誤識率越低越好,整個系統的交易風險也就越低。
同樣,人臉識別在各種跨場景方面也會輕鬆應對。比如不同時期、不同角度、是否佩戴飾品、面部情況有沒有遮擋、有沒有化妝、複雜背景等。
人臉識別在經過這些年的進步以後,整體來說有了明顯的提升。
安全三道門安全性是金融業務,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事項。
現在的人臉識別有安全三道門。
第一道門,先要做活體檢測,驗證攝像頭前的人是活的。
第二道門,攻擊預防。如果用戶進行各種複雜的攻擊,第一道門騙過去之後,第二道門要給他防住,用一些非常複雜、嚴格的模型阻擋,不讓他去攻擊。
第三道門,人臉識別。當然,目前還沒有發現能突破前兩道門的情況,但理論上在非常非常小的概率下,會有人進入到第三道門。
這時候要考慮用非常低誤識率增強人臉識別驗證的嚴格性,然後用多維度的方式進行驗證,甚至考慮立體建模。基於這些手段,保證人臉識別安全可靠。
紅外雙目活體檢測靜默活體檢測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未來還有前進的新空間,就是靜默活體技術。
靜默活體技術作為動作活體的下一代技術研究方向,它的目標是希望用戶在單目攝像頭前面,不做任何動作,不去配合,便能夠檢驗出當前攝像頭前面是一個活人。
它的體驗也非常好,活體檢測時間要比原來做動作減少一半以上;用戶私密性也保護得非常好。
以往的技術要求用戶張嘴、點頭,如果用戶在公開場所對著手機做這些動作,感覺有些傻。
雖然這些技術通過使用動作來驗證,但即便如此也很容易被攻破。藉此技術在普通手機上刷臉解鎖、看郵件可以,但用在金融行業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人臉識別產業化期間,各種各樣的硬體也開始出現:專用伺服器可以做到傳統設備的十倍甚至百倍性能,通過集群目前可做到每秒十萬筆以上的處理能力。
第二,高安全性,通過各種技術解決了安全問題。
第三,高可用。經過多個銀行兩三年的連續商用,其可靠性已經遠遠超過99.99%,人臉識別成為生物識別技術中商用最快的佼佼者。
改變金融服務接下來我們看一看人臉識別是如何改變金融服務的。
人臉識別出現後,會對現有的四樣事物造成衝擊:密碼、簡訊驗證碼、銀行卡、U Key。
實際上這四樣事物與人臉識別存在互補和替代作用。
我們見到很多銀行業客戶使用了多種有意思的交易實現形式,比如有的銀行希望使用人臉代替密碼,然後進行小額轉賬。
也有銀行認為人臉識別從經濟角度代替簡訊驗證碼最好,用戶輸完轉賬金額後,再輸入帳號密碼,然後做下一步刷臉,驗證結束之後即可取款。
一方面,可以省下簡訊驗證碼的查看和輸入時間,同時又增加了安全性。我們通過種種途徑的計算,了解到人臉識別比簡訊驗證碼技術的安全性要高很多,U Key也是上述這種情況。
人臉識別在金融安全方面提高了哪些:
第一,安全開戶使用人臉識別以後,可把互聯網冒名開戶比率從萬分之五幾乎降至為零。
第二,大額轉賬消費交易,以往完全憑靠卡介質。有時候一些信貸類交易,消費金融,搞一張身份證即可,這個時候很容易出現盜竊案件和欺詐案件。
消費金融非常火,收益空間也很大,但是它遇上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黑產。
黑產專門在互聯網買一些身份證、銀行卡就可以做消費分期,之後他們用冒名的卡做消費分期後進行詐騙,東西買到手後再倒賣掉。
這時候消費金融公司還覺得自己業務量挺大,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去追款時,發現追不回來。然後去起訴申請人(卡主),卡主會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我住在農村裡從來沒上你的網站,也沒註冊過信息。
因此,消費金融公司常常會被這種欺詐案件搞垮。
除此之外,大型理財投資、申請貸款,如果引入人臉識別可有效核實客戶意願,預防抵賴,還可為交易做舉證。
抵賴這件事在銀行經常碰到,我舉個真實的例子:
前段時間一個老太太在銀行說,她十幾年前存了幾萬元,有天她想起這些錢加上利息也大概有十萬多,於是她拿著存摺去銀行取款,銀行提示她卡里只有幾塊錢。於是她把媒體找來,說銀行騙她錢。
後來銀行經過一番核實發現這些錢在三四年前就已經被老太太取走,但老太太否認這筆交易,她認為這是銀行「內鬼」所為,銀行去翻會計憑證、倉庫,最終從很多的憑證庫里找出老太太當年取款簽字的回單、底單,銀行才得以證明清白。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預防抵賴的重要性。
第四,內控。
使用人臉識別後,可有效地實現內控,預防各類案件。如某大行發生內外勾結詐騙資金,如果使用人臉識別後,即可避免這種案件。
降低交易成本同樣,使用人臉識別還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提升身份鑒別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人員在項目里的投入。
第二,減少安全案件數量的發生,有效降低風險損失。
第三,可以代替動態驗證碼,降低交易成本。
這裡分別舉了兩個銀行的例子,如果用它來預防信用卡欺詐案件,可為該行每年至少減少400萬的損失。根據我們上線後的情況來看,該行的欺詐案件預防成功概率達到了95%。也就是說,基本每年至少減少800萬的損失。
如果用刷臉代替簡訊驗證碼,以另外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為例,可為該行每年節省3600萬的簡訊費用。
交易簡化同樣,使用人臉識別後,很多交易也變得更加簡化,並且有了新的玩法。
比如小金額交易可以在線上使用人臉識別代替密碼,大金額可用人臉代替簡訊驗證。線下支付時,比如我用自己的手機刷完臉以後,會生成一個二維碼,可以拿去讓別人掃,同時刷臉以後,還可以掃他人的二維碼。
刷臉環節,其實是基於安全信任計算的本質。大家覺得用戶更願意把執行過程基於自己的臉作為可靠性中心,還是把額外設備作為可靠中心?很多時候,大家更相信自己的「臉」。設備容易被攻破,刷臉相比而言更加可靠。
第三,現金業務,比如ATM刷臉取款,還有一些銀行用刷臉生正手機二維碼,把二維碼發在自助機具上取現。
通過分析得出前面講到的「不可能三角形」,其實在使用人臉識別以後得到了更好的平衡。客戶花費更少的錢,並且在終端用戶非常易用且願意接受的情況下,極大提高了安全性。
金融行業客戶關鍵訴求在客戶的關鍵性需求當中,對安全的高標準西區永遠是第一位的。
第二是營銷。整個行業在面臨轉型,因此既要開發新用戶,也要維護老用戶。精準識別出用戶,並把用戶想要的推送給他,這就是營銷的一種展現形式。
第三是創新。金融機構有著很強烈的創新願景,他的創新是希望面對監管要求,做新業務試水,有時候要考慮與其他銀行進行差異化競爭,做其他銀行沒有的產品。
臉即身份人臉識別出現以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第一,人臉即身份。用人臉有效解決冒名開戶,做關鍵交易可有效預防各類交易風險。
強化金融交易安全。如果使用刷臉去做借款、分期,在線上完成可有效提高風控水平,預防欺詐,降低不良,提升凈利。
還可防止抵賴;快速進行處理,有效減少客戶的投訴處理時間。
第二,臉即介質。人臉其實可以當做金融交易介質。
現在無卡刷臉取現,只要有ATM機就可取現。這在未來會大範圍爆發,目前來說農行招行已經大範圍開始用。
第三,刷臉購物。
沒有手機、現金、銀行卡,照樣可以刷臉購物。
廣東省建行校園銀行安裝了多個刷臉購物機,學生可買飲料食物。將來這些機器會走進更多的商超、寫字樓、社區,甚至包括無人超市中。當然,目前無人超市的概念略微超前,我覺得先從刷臉購物機入手更加靠譜。
從更大的方向看,即關於未來的無現金社會。
人臉+電子貨幣無疑將會成為最容易成為受監管認可,也最容易被公眾所接受和普及的全新支付方式。
第三,臉即權利。
為什麼臉可以代表權力?我們可以看到,在閘機、門禁等地方,使用人臉識別配合動態無感知技術,可讓有許可權的人自由通過,暢行無阻,而沒有許可權的人則無法通過。
在相關交易系統方面,如果使用了刷臉登錄,可有效解決系統的安全性,特別像金融系統。
金融機構當中的核心帳務系統、交易系統、財務系統、風險管理系統,辦公系統等,使用刷臉也可有效解決賬戶被盜等各種風險問題。
上述關鍵業務的審批和授權同樣需要使用人臉。
這裡我舉個例子,某個銀行曾出現十多億的案件,案件本身其實是它的分行批了一份十多億的保函,業務出現問題以後,保函要兌現,結果總行沒有發現他們批複過保函,這時候就出現整個內部的授信、業務審核,這種關鍵操作指令上下不一致,有人冒充等問題。最後一查到,總行不知道,但保函是真的。
這說明了他們沒有很妥當地做好風控,如果使用人臉識別來解決這些問題,在授信、審核、放款、大額操作指令,只有加上這些驗證才可確保交易是經由負責人員本身發出,非未經授權的指令,也非冒充,
第四,臉即信息。
有「臉」出現的地方就是營銷的開始。也就是說,當每個用戶出現在商業區或網點時,我們通過無感知VIP識別系統,就可在人流當中快速定位出哪一個是VIP客戶,然後把信息通知到營銷人員,幫助營銷人員快速、準確地進行銷售行為。
同時,用戶的臉出現以後,從宏觀層面來講,我們可以做更多事,比如去做客戶流量統計分析、網點運營分析,甚至掌握商業體當中哪些客戶、哪些年齡段的客戶喜歡幹什麼,喜歡逛哪些店,把單個用戶的軌跡、興趣點進行抓取分析,既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效率,也能優化運營,甚至找到更新的營銷思路,這就是人臉分析的價值。
除此之外,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識別出用戶的表情,同時對他的眼球運動視覺焦點進行跟蹤,以及他本身的行為軌跡追蹤。基於此快速找到客戶,分析出他的興趣點在哪,還可知道客戶本身的情緒。由此更好地以用戶為中心,提供他喜好的產品服務。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情緒感知不同,計算機根據用戶的表情和行為幫你分析,哪些人表現出對產品和服務的不耐煩,這時候就反饋給系統和工作人員,不用再去給他做過多的推銷。
如想獲得本文PPT,關注雷鋒網旗下只專註報道人工智慧商業化的微信公眾號:AI掘金志,回復關鍵詞「雲從科技」 即可。雷鋒網
※被類比成樂視的暴風 到底冤不冤 ?
※萬字長文解讀:人臉識別如何在大型銀行中大規模商用?
※推特是如何識別恐怖主義的賬號的?
※激光雷達市場老炮新軍大決戰,鹿死誰手未可知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