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情應該是跨越性別的局限
真愛是跨越性別的局限
——修改自文學課演講稿
文 林喬年
《第二性》
作者以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的文化內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
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聖經」,被譽為「女性聖經」。 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百度百科)
很難講明白波伏娃在《第二性》到底講了些什麼,這部著作所包含的實在宏大。我選讀了其中的一節,戀愛的女人。
作者在這一節從愛情對男女的差別出發,講了女性在戀愛中的束縛以及何為正在的愛情。
波伏娃
許多人以結婚作為戀愛的目的,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目的,婚姻對愛情只是一張廢紙的證明,兩個人永遠相愛並生活在一起才是愛情的本質。波伏娃和薩特是彼此的終身伴侶,但他們並沒有結婚。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是一種非常前衛的行為。
愛情對男人女人有怎樣的差異?
「愛情」這個詞,它對於男人和女人的意義完全不同。對男人而言,女人是他身上眾多價值的一種,是佔有,是兼并。對女人而言,愛情是一種信仰,宗教,教女人把生命的全部耗於此,女人對男人半神的崇拜,促使她對男性有許多偏頗的想法,幻想從男性身上獲得真正、偉大的愛情,且獻身於他。王小波說的「愛你就像愛生命」相當貼切。
我想真正的愛情應該是跨越性別的局限,並不是說同性戀才是真愛,而是在戀愛當中男人不作為男人去戀愛,女人不作為一個女人去戀愛。因為在性別區分中,女人受盡委屈。
愛情的性別區分使得愛情陷入一種嚴重的誤會,對於多數女人是一種束縛,委屈。
暫且拋開性別的區分,我們來看看男人和女人同樣作為一個個體有怎樣的精彩。波伏娃在十九歲時以個人的名義發表「獨立宣言」: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與他人的意志。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早就,活得精彩。這裡的存在有兩層,一層是自在的存在,一層是自為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同意識一起擴展,而意識永遠屬於自身。也就是說我們成長的歷程就是一個自我超越的歷程。
就像我們現在發生的這一秒,是經過此前億萬數秒才發生的,這就是超越。
我們回到性別區分,女人將在愛情里變成一種從屬的關係,她從屬於她的情人。「她整個人,她所有的一切,她生活的所有時刻,都必須忠於他」。「非本質的存在不能在自己主體性的深處發現絕對,註定內在性的存在不會在行動中自我實現。」從屬關係使得女人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失去了自為存在的擴展來自我超越的機會,女人的存在陷入了內在性的單一。波伏娃在這裡引用了黑格爾「內在性」的理論,指的是一種不斷重複的對歷史沒有影響的工作環境,例如家庭主婦的日常工作。
愛情對女人不同的意義使女人變得盲目,失去了自我,以為在男人身上獲得了拯救,發現了自我,她們通過男人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女人的這種不幸是被鼓舞的不幸,嫁給一個富有的男人比追求一份可以獲得經濟獨立的工作更有誘惑力。
一個女人本可以獲得真正的愛情,但在性別區分的誤會下,如尼采所說的「作為女人去戀愛的女人,只會更深刻的成為女人」,這裡的女人指的是錯誤愛情中的女人,陷入無法自我超越,失去自我的女人。
所以真正的愛情不該以性別去施愛,應該「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
《第二性》成書於1949年,當時的許多理論尚未成熟,許多理論因為時代背景的變換(二戰到和平)矛盾更加突出。所以波伏娃的許多理論雖然鼓舞著女性解放,但仍然不成熟。譬如波伏娃關於戀愛的理論是嚴重的自律,過著高度自律生活的康德或許能夠做到,但對於大多數人仍舊需要忍受愛情的束縛。波伏娃和薩特契約式的婚姻,沒有通過法律途徑確定關係,過於自由,承認偶發的愛情,在他們相愛的日子裡,彼此都有著不止一個的情人,彼此也都為此忍受嫉妒的痛苦。
我想,我們追求幸福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尋,盡量避免外部因素。
TAG:林喬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