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抬杠十大套路總結,歡迎對號入座
GIF/52K
本文由豆瓣用戶@蕭然 授權發布
原文標題:網友抬杠十大套路總結,總有一款適合他
沒有學費收益的情況下大家越來越不願意跟SB交流討論,因為他們經常犯一些基本的論辯邏輯錯誤而不自知讓你無言以對、欲說還休。最近經歷的一場小辯論使我決心總結歸類常見的十種抬杠套路,方便其對號入座以自省,歡迎各位轉載、補充,期待能夠以此提升討論質量、減少無謂論爭。
網路討論爭辯在公共生活中越發常見,最近不意也經歷了一場小爭論發現其中多有重複的邏輯思維謬誤。歸納總結一些常見典型的論辯討論抬杠套路,拆開思維悖謬和邏輯誤區而使犯錯者對號入座可以提升討論效率和質量,參考網上些常見套路和總結個人經歷經驗,我做一點分析歸類,歡迎指正補充。
討論的目的是清理邏輯、辨證求真、推進問題,而不是宣示真理、鬥氣爭勝。由於知識眼界、邏輯能力、思維習慣和性格素養參差不齊,而陌生扁平化的網路語言環境使討論雙方信息缺失而又無所顧忌,只能看到被呈現的單薄文字而被理解成自己想當然理解的樣子,形成某種「猜疑鏈」而經常有雞同鴨講、費力不討好之感。
應該說每個人的見識經驗都是有限的,觀點都是有限的個人性「偏見」,但公共說理之所以可行是因為邏輯和常識是共通的,在基本的問題上總能有一些底線性約定成俗的作為對話基礎的共識,至少能夠清理出問題的層次和分歧的岔路。我相信公共討論是有意義的,而本文所總結的這些常見典型套路的錯謬是能夠為大眾認同的。
一、動機誅心論
公共討論具有開放性,關注點應聚焦於問題和觀點。然而很多人遇到不同意見就習慣於釜底抽薪地質疑發言者的「動機」,指控反對者批評某個人或某件事是居心叵測、用心不良的「嫉妒」(文人相輕、眼紅泄憤、狗咬狗)、「洗地」(利益相關者,帶節奏,別有用心)、「博眼球」(找存在感)、「蹭熱點」(為什麼現在批評他?)、「想出名」(流量經濟,)「落井下石」(卑鄙無恥)……
主觀動機深藏於內心且難以被窺探更難以證明的,且與其觀點意見正確與否並無直接關係。發言者在網上難以也沒有必要自證動機純正,糾纏誅心就是胡攪蠻纏使討論難以推進。
二、資格質問式
網上常見對於公共事件和某名人的的評價問題,公眾多有不同的觀點意見甚至批評的聲音。然而質疑者常被懷疑沒有資格去批評,「你又不是行業專家」「人家比你厲害,比你有名多了,你哪來的自信?」「你敢說你真的比他強、水平比他還高」……
質疑批評要看其有沒有道理,而不能強求「正確」「完美」「專業」的批評。旁觀者清,大眾在圈子外的沒有利害關係的批評無論是對行業還是名人都是必要的。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發表個人評論見解的權利是先在的,說得對不對都可以討論批評,不必要在評論之前先上傳身份證、學位證、論文、存摺吧?
三、換位撂挑式
疲倦於辯論的冗長複雜,總有人會要求大眾寬容被批評者,多換位理解他的處境和選擇:「處在那個時代那個情況下,你會比他做得還差呢」,「他已經很不容易很努力了,你這麼有本事怎麼沒讓你去啊?」「你怎麼這麼沒有同理心,就不會多替別人想想多理解他呢?」「他比你年紀大很多、經歷很多,你又怎麼能體會到他的境界想法呢?」最後總會跳到你行你上,不上或上不了的話就閉嘴的邏輯。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能位置和責任, 還真不是說換就能換的,在沒有必要或沒有可能或成本太高難以實現的情況下以換位撂挑式的逼問讓別人閉嘴並不公平。你在那個位置上該做好事情就是你的責任而不是別人的,我也不能因為自己不是雞就不能說蛋不好吃。觀點可以深入討論,發言的權利是先在的,有能力的人該懂得並容得下批評。
四、立場站隊式
立場站隊是網上特別流行的要求簡明快捷表態的方式,通常會要求你效忠於國籍、地域、性別、階層、職業等身份特質。「你買進口牛奶,不支持民族品牌還是不是中國人?」「你這搬磚的窮鬼這麼替精英說話,還真以為自己是趙家人啊?」「城管能有什麼好東西,當官的都是官官相護欺負欺騙老百姓」……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社會角色和身份屬性,而群體之間只有通過對話相互話理解才能解決問題,更何況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是具體有別的。立場站隊式的討論方式實際迴避了複雜性而拒絕深入剖析問題,粗暴地按照身份屬性分裂社會造成理解鴻溝並使問題的深入公開討論變得不可能,最後只會是兩敗俱傷的雙輸結局。
五、全面辨證論
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限而觀點表述也必然是有側重的,如果不是宣稱自己手握真理自然也只是個人性的可以討論的見解。然而很多人面對稍有鋒芒和偏重的觀點就指責其看問題不全面,沒有用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就肯定是極端的不完整的從而是錯誤的。
「你只說到了一方面,還有另外的積極的一面怎麼沒看到呢?」「你為什麼就只說壞處,故意對好處視而不見呢?「怎麼可能一無是處,這完全不科學,肯定還有一些潛在的好的可能性有待發掘」「你充分地百分百的完全地了解了這件事情的真相嗎?」「一點辯證思維都沒有能講出什麼真知灼見?」……
全面辨正作為一種形式的思維框架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奢望藉此來達到真理。我們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每個人所能擁有的其實也只是個體的「偏見」,更可怖的是穿著全面辯證的「真理」衣衫包裝的個人偏見。
我們不能要求文章都是 on one hand…… another hand ……,in conclusion……;也不可能是 although …… still……,on the whole。個人發表意見不是填表格,強求全面辨正形式的代價很可能抹殺真知灼見而使答案變得中庸而類同不能深入問題。
六、非此即彼論
人的思維在否定一個的時候常習慣於肯定另一個,這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片面思維完全忽視了立體現實的複雜性,很多無謂爭論就因此而起:「你不是我們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敵人」、「你不支持女權,就是直男癌」、「你不同情他,就是個壞人」……
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方式忽略了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和兩者之外的廣闊空間,是將現實抽象簡化為二選一的封閉粗暴思路。既看不到問題的複雜性,也沒有給自己和他人預留轉圜的餘地,偏執已在心中根本不是探討問題的態度。
七、極端絕對化
當我們提出某個觀點時,常有人將其極端絕對化後扭曲成一個稻草人式的偽問題,然後批駁這個偽問題順帶消解掉你具體的觀點。
例如有人提出要求擴大言論自由,然後就有人提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任由民眾在發表言論肯定會肆意污衊抹黑政府官員,降低政府聲譽激化社會矛盾導致民亂……
問題是別人又沒有要求「絕對的自由」,出現問題也有法律政策可以處置。然而通過誇大極端化負面影響就正好省去了深入探討問題的麻煩,一切風險都要規避,所以什麼事情也不能做 。
將具體問題抽象誇大極端化其負面可能性而扭曲為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例如運動不好,因為過量運動會損害身體。樹立一個稻草人而攻擊想像中的弱點是迴避現實的思維懶惰,根本沒有進入具體問題的複雜情境。很多民眾也受此思維影響,「官員哪個不貪污?」「男人哪有好東西?」這種極端情緒和絕對話語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八、個例反駁式
當我們陳述觀點時都隱含著問題的情境、前提,說的也只是一般常見的情況,並不像推理一樣絲絲入扣和數學上充分必要條件一樣嚴謹。
很多人因為與個體生活經驗不符,或者純粹是抬杠舉反例的情緒,常常拿出一兩個例子來推翻一個一般性的論斷,這實際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常見的讀書無用論總喜歡用比爾·蓋茨或者鄰居家王二蛋的故事作證據,但讀書與成才成功顯然不是嚴絲合縫的充要條件,個例並不能證明學歷無用;例如我們說殺人犯被所有人厭惡,就會有人跳出來說王二雖是殺人犯,怎麼他媽喜歡他呢?或者我就是非要喜歡他……喜歡的原因和行為完全對不上點,所以是無效辯論,找到針鋒相對的點是很關鍵的,個例的作用很微弱。
九、較真無趣論
討論的目的是為了分辯是非黑白,由於問題的複雜、思維的懶惰、辯論的非功用性,很多人參與辯論並不是為了求知而只是湊熱鬧而為之,特別是被指出觀點錯誤或邏輯漏洞之後就會拒絕討論,拋出較真無趣論:「較什麼真啊,看把你能得?」「都是吃瓜群眾,就看熱鬧唄」「你說這些有什麼用?你以為你就是對的?開心就好」「我只是上班地鐵無聊,隨口說說,別較真」……
碰到這種不較真的,你還繼續較真就真輸了,還會被標籤為死腦筋、一根筋、固執無趣,再說一句都是多的。
十、迷蹤遊走式
討論問題時要確定各自針對的具體分歧,明確針鋒相對的立場和觀點,然後通過闡發、論證而使問題的層次性顯現出來。如果沒有鉚定問題,或者不進入問題而扯到別的事情上,或者不斷遊走變換問題那麼討論就不可能有進展甚至是瞎費功夫生冤枉氣。「你怎麼不尊重長輩?」「你說話什麼語氣,什麼態度,什麼修養?自以為了不起教育誰呢?」。
「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法制;你跟他講法制,他跟你講政治;你跟他講政治,他跟你講國情;你跟他講國情,他跟你講接軌;你跟他講接軌;他跟你講文化;你跟他講文化,他跟你講孔子;你跟他講孔子,他跟你講老子;你跟他講老子,他跟你裝孫子」、「你說事實他說道德,你說商業他說情懷,你說證據他說可能性」……觀點不斷在遊走一變再變再變,就是不肯聚焦問題承認自己理虧。碰到這樣外交部發言人式的論辯高手也只能認輸,因為對手是不可能輸的。
上述十種套路較為常見普遍,其實我自己也不免會犯這些邏輯思維錯誤,還需時常自省。總結出來歡迎大家補充轉載,今後很可能會用到,碰到抬杠論辯者請他們對號入座會省事不少,想想就是一件開心的事O(∩_∩)O哈哈~
點擊展開全文
※豆瓣日記:寫完護膚寫彩妝,這十款化妝品到底值不值得買?
※豆瓣日記:公益圖書項目,最大的問題不是盜版書
※豆瓣書評:《繁花》對談
※豆瓣日記:窗
※豆瓣日記:減肥是不是一場上癮的「自我騙局」?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