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的相遇,美的教育

美的相遇,美的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相遇」是一個美的詞。校園內外的相遇,課堂內外的相遇,書里書外的相遇;從人與書、人與人到人與世界、人與自我的相遇。每一場相遇都會帶給人無窮的感想和思考,甚至可以引渡人生找到合適的紮根之處。日前,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美的相遇》分享會上,著名學者傅國涌先生、王東成教授,與活動主持人歷史特級教師,北京十一學校棗林村書院院長魏勇,一起出入歷史與現實,解讀「相遇的美學」:所有的相遇彙集一身,世界便更加寬闊,而通往美好教育的路徑也會更加清晰。

圖為傅國涌新書《美的相遇》分享會現場

傅國涌是歷史學者,獨立撰稿人,當代中國著名知識分子,主要關注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轉型,特別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命運史、企業家的本土傳統、民國教育等。在分享會上,傅國涌回憶了自己人生中「人與人的相遇」「人與書的相遇」。

傅國涌回憶,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老師,一位是初中的徐保土老師,幫他修改作文並推薦在報紙上發表,成了自己寫作的起點。第二位是吳式南老師,吳老師教他抓住一兩個實在的問題,宜具體,宜小,扎紮實實地思考和研究。第三位老師許良英先生,教會自己說真話求真相做真人。而最讓傅國涌印象深刻的,還是許良英先生反覆和他說的:以平常心,做平常人。

「正是三位先生的漸次打磨,讓我從一塊粗糙的石頭慢慢變成可以為世所用的器皿,成為一個可以服務社會的、卑微的平常人。」傅國涌說。

在人與書的相遇中,傅國涌直言,自己從小就對帶字的東西感興趣,對書有第六感覺。第一次來北京,就把身上所有的錢買了舊書。他回憶自己當初看書是飢不擇食、狼吞虎咽、生吞活剝、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院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傅國涌說,「走遍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自己的皮膚。皮膚,指的是自己的體驗和體會,用自己的眼睛讀世間這本書。」

王東成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國家二級教授(已退休),他回憶過往,認為大時代小人物的生命如同螞蟻。而他也感慨自己人生有幸遇良師。小學老師是一位日本人,懲罰他每天背完一首古詩才能進課堂。「童子功就是那個時候練出來的。」王東成說。

對於現在孩子該讀什麼書的問題,魏勇說,現在的孩子們是電子閱讀時代的原著民,都是「多任務模式」,外界的誘惑太多,孩子們缺乏持久的專註力。應該限制手機、電視等的使用,讓孩子們對閱讀保持飢餓感。讓他們內心的飢餓如同野草一樣生長。

傅國涌建議,教育是要啟人心思,而不僅僅是記憶、重複、練習、答案,教育是要讓每個人的靈性被激活,更真實地理解眼前的一切,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實的心靈。15歲之前,讓孩子有讀書的萌芽,能飽讀中外經典。

王東成認為,現在孩子的父母太焦慮,對孩子期待太高。其實,給孩子埋下讀書的種子,把孩子養成一個平凡、有教養的人就可以了。王東成建議,第一要讀入門的書,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包括西學根基的書,學貫中西。第二要讀經典的書,經典的書,讀一本超過讀十本。第三要讀前沿的書,新書。不弄潮也不要被潮流淹沒。第四要讀根上的書。除了讀書,王東成認為,讀書需要交流,讀和寫要結合。「用生命照亮生命,一本書樹立一個航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楊麗娟:「微課」里蘊藏著大「視野」
不創新只跟跑 建設不了「優質校」
跨考教育與北理工共同成立「跨考大愛獎學金」
關於「第四屆中國幼教年會暨幼教資源博覽會」的聲明
讓當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兇是什麼?陪娃寫作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