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掃出600發子彈 中國擁4萬挺 卻在日軍戰術前不堪一擊
重機槍是步兵戰鬥中的火力支柱,也是集團衝鋒步兵的殺手。在目前熱播的各種國產戰爭劇,特別是抗日題材影視作品中,中國軍隊的馬克沁式重機槍露臉頻繁,已經成為了人們眼中重機槍的代表。馬克沁開火的時候,煞是壯觀,子彈如同潑水一樣射向日軍,敵人頓時被掃倒了一片又一片。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么。
影視劇中的重機槍配置和威力都嚴重不符合事實
馬克沁重機槍是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挺自動武器(之前手搖的加特林機槍嚴格意義上並不算),在19末的殖民地戰爭中開始展露頭角。而因為日俄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展現的可怕威力,馬克沁機槍迅速行銷世界。美國、俄國—蘇聯等國的水冷重機槍都是馬克沁的仿製品。馬克沁機槍的最大射速達到了每分鐘600發,因為採用250發彈鏈供彈,並擁有穩定的三腳架和水冷散熱設備,其火力持續性相當可怕,是名副其實的步兵收割者。到了30年代和二戰期間,馬克沁機槍仍被很多國家繼續大量裝備。
中國使用馬克沁機槍的歷史要追溯到清朝。而在之後的內戰中,馬克沁展現了可怕的威力。到抗日戰爭爆發前,馬克沁已經成為了中國各支武裝力量標配而且最為鍾愛的重機槍廣泛裝備。
仿製馬克沁的24式重機槍在抗戰期間十分普遍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一共生產了3萬餘挺馬克沁式重機槍(以24式為主),另外從蘇聯、美國等國獲得援助大約1萬餘挺馬克沁和馬克沁的仿製品。共計4萬餘挺。應該說,這個數量在當時亞洲戰場火力貧弱的情況下,並不算特別少。
但很遺憾的是,中國軍隊手中的馬克沁式重機槍在抗戰中並沒有發揮出如同影視劇作品中那樣橫掃千軍般的威風,本應該成為防禦作戰中流砥柱的重機槍竟然因為種種原因淪為了日軍最好的靶子。
在內戰期間,佔據優勢的國民黨軍已經養成了直接展開重機槍,然後就朝對手開火的習慣,既不知道如何構築重機槍的陣地工事,也不知道重機槍在防禦陣地中到底應該如何擺放,更不清楚重機槍需要不停地轉移發射位置以避免被對手的反擊火力敲掉。這在打火力貧弱的對手時問題不大,但面對擁有大量重兵器並且技戰術經驗豐富的日軍,結局就十分不妙了。
抗戰國軍機槍組
比如在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黨軍轉入防守態勢後,開始試圖運用大量的重機槍遲滯日軍進攻,給予日軍打擊。但日本人上來先是一陣炮轟,完全不會構築機槍工事的國軍重機槍組還沒開火就已經損失慘重了。
就算日軍沒有依賴重炮轟擊,中國軍隊的重機槍組也十分不妙。日軍衝鋒隊形在遭到機槍射擊後,迅速散開,以零散隊形繼續前突。進入擲彈筒的射程後,在日軍輕機槍手和步槍手的掩護下,擲彈筒手迅速開火。因為訓練有素,2-3發就可以敲掉國軍方面的重機槍陣地——中國機槍手構築的工事甚至連擲彈筒的彈藥都抵擋不住,或者乾脆沒有任何工事。更為令人痛心的是,中方的重機槍根本沒有轉移陣地的意識,位置暴露後仍然留在原地猛射,只能淪為對方精確火力的靶標。而衝鋒日軍哪怕得到一些輕步兵炮和迫擊炮的加強,國軍的重機槍的損失會更為慘重。在淞滬會戰期間,德械師一個旅擁有36挺馬克沁,兩天之後就全部損失了。而到了戰爭中期,儘管國軍已經意識到了機槍轉移陣地的問題,但因為人員損失巨大,補充的新機槍手訓練十分糟糕,同樣改觀不大。而且因為軍隊中糧食的缺乏,很多體能嚴重衰竭的士兵能不能扛得動沉重的馬克沁進行頻繁的陣地轉移都已經成了一個問題。相對而言,輕巧的捷克造輕機槍因為使用便利,反而更受中國軍隊的喜愛,給予日軍的殺傷比重機槍大得多。在戰鬥中,因為傷亡損失太大,一些國軍機槍手甚至寧可拿著步槍投入戰鬥......
另外,馬克沁機槍零件特別多,構造複雜,對於缺乏訓練的槍手而言,很難維持其長時間的無故障作戰,同樣制約了馬克沁機槍威力的發揮。
點擊展開全文
※小國面積不到俄羅斯二十分之一 卻欲擁有350枚核彈 僅次美俄
※投40億元巨資 對俄8000噸戰艦徹底升級 戰鬥力提三倍
※投620億巨資 買2000枚中國導彈 四千戰車與鄰國死磕八年
※4700噸超級火箭 將50噸重物直送火星 或載100顆核彈頭
※飛行員夜間出擊 2分鐘擊落美國偵察機 14名美軍全損失
TAG:牧小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