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宜興之紅茶
宜興古稱陽羨、荊溪,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古茶區之一。《舊唐書》、《新唐書》中記載的最早的貢茶便誕生在這裡,史稱義興茶、陽羨紫筍、晉陵紫筍。盧仝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誇獎,白居易有「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的妙語,李郢則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的誇張,這些千古詠茶名句,為皇皇《全唐詩》增添了不少茶的滋味。
傳
說
南山白蛇銜種
相傳在銅官山麓南嶽寺旁有一泉眼,叫卓錫泉或珍珠泉,泉水清冽異常,大旱不竭,唐時寺內有一個叫稠錫的禪師常用這種泉水烹煮桐廬茶。不久有白蛇口含茶籽於寺旁,從此滋生蔓延成茶園,製成的茶葉稱蛇茶或南山茶,品質特佳,享有盛譽,從此蛇種茶也成了名茶。據後人推斷,這實質是講的野生茶樹,樹齡愈老,其味愈厚,自然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喜愛。生活在中唐時代的陸羽實際上也是非常推崇野生茶的,他的《茶經》卷上「之源」中就有「野者上,園者次」一說,時至今日,地道的宜興「野山茶」還是愛茶人趨奉的稀罕之物。
茗嶺漢王藝茶
說的是西漢末年,漢王劉秀參加綠林軍,戰敗逃命,流落宜興山區,在茗嶺「課童藝茶」,從此宜興才有茗嶺茶。明代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也記載過「漢王茗嶺種茶」的傳說,當然這種傳說至今沒有找到更多史實依據,很難認定這一傳說究竟源於何因。
梟山潘氏兄弟識茶
《重刊宜興縣舊志》云:「舊傳潘氏三兄弟游北山(一說湖父頤山),指一草云:此可為茶。烹(一說采)之信然。人以為神,為立廟。」說是潘氏兄弟在宜興湖父(唐代宜興貢茶的主要產地)山中遊玩過程中發現了宜興茶,並為當地百姓認可,廣為採摘、飲用,最後潘氏兄弟三人被當地人奉為土神。
往
事
陸羽在《茶經》卷下「之事」中曾引用《桐君錄》中「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之說。這裡所謂的晉陵是常州的別稱,而自古以來常州轄區內多產茶的僅有陽羨。當時所謂「出好茗」,並不是說生產好茶或者種植好茶,應該是指出產野生茶,因為當時的茶葉是和其它草藥並列的。由此可以推斷,陽羨產茶在公元220年前的東漢時期就有相當的名氣了。
在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初步發展。魏晉後,天下騷亂,文人學無所用,漸興清談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東晉名士、司徒長史王濛就是一位愛茶之人,士大夫戲稱與其飲茶為「水厄」。這一時期,幾乎每一個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文人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茶文化在的生長和發展時期,完全有理由相信宜興茶的地位和名聲不會很差。
元代「掌供玉食」的宣徽院下轄的「常湖等處茶園都提舉司」,擁有七個提領所,其中宜興茶園提領所則設在張渚鎮,專門為皇家管理茶業事務。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宜興貢茶中出現了「金字末茶」的新品種,現在茶文化界對此也莫衷一是。有一些學者指出,考慮到元代的疆域面積和當時運輸條件,「金字末茶」很可能是一種自然發酵或發酵不完全的散茶,儘管不能稱為紅茶,也可以說是紅茶的雛形。
明代立國,仍將宜興茶列為貢品。至宣德六年,宜興貢茶由原來的100斤增至29萬斤,百姓叫苦不堪。同時,官方在宜興城裡設立「茶局」,在張渚、湖父設批驗茶引所,以管理日常茶葉的進貢、買賣和徵稅。與前朝不同,明代廢團餅而改散茶,茶葉製作、飲用的方式有革命性改變。期間,宜興洞山一帶的岕茶名噪一時,深為宜興士子及其友人的喜愛。周高起還專門寫下了《洞山岕茶系》一卷,與《陽羨茗壺系》一起,記錄著宜興物產的傳世風華。
陽羨茶成為貢品以後,李棲筠為方便修貢,就在罨畫溪旁建起茶舍,每年採制進貢的萬兩茶葉就在這裡修貢,「茶舍,舊在罨畫溪。去湖滏一里,唐李棲筠守常州時……遂置舍,歲貢萬兩。蓋陽羨茶制貢始羽一言,而舍不存矣」。所修茶捨實際上是季節性的制茶場所,也是供當時負責修貢的官員暫住和臨時辦公之地。唐大曆五年在長興顧渚山建起了規模宏大、管理精細、製作精良的貢茶院,並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除朝廷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
從此宜興和長興每年修貢時,常湖兩州有關官員就在兩縣之交的啄木嶺境會亭「相會」。每當茶汛季節,兩地太守集會宜興茶區,並且唐皇特派茶吏、專使、太監到宜興設立「貢茶院」、「茶舍」,專司監製、品嘗和鑒定貢茶的任務。採下來的嫩茶,經焙炒好後,立即分批通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趕上朝遷的「清蝗宴」。當時稱此種茶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誤。
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所作《夜聞賈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正是描述的此情此景,詩云:「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童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對舞應爭妙, 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另一位與宜興頗有淵源的茶人,陸羽,對陽羨茶各具體產區情況非常熟悉。《茶經》記載:「常州義興(宜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與荊州(湖北江陵縣)、義陽郡(河南信陽)同;生圈嶺(宜興)善權寺、石亭山,與舒州(安徽安慶一帶)同」。
陸羽隱居浙西,實際是「言隱而不隱,居也不久居」,經常與「名僧高士,譚宴永日」,不時周遊名山大川,頻頻更址遷寓,在公元760年至784年這段時間中,陸羽除在湖州的長興、武康各縣外,在餘杭和江蘇宜興、丹陽、蘇州等地,都有其活動交往線索。
陸羽後期在宜興隱居期間,他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曾追尋他的行蹤,前往宜興君山訪問他,並作《喜義興權明府自君山至,集陸處士羽青塘別業》詩:「應難久辭秩,暫寄君陽隱。已見縣名花,會逢闈氏粉。本自尋人至,寧因看竹引。身關白雲多,門占春山盡。最賞無事心,籬邊釣溪近」。皎然這首詩語意比較明確:他為了尋訪陸羽,先去拜訪了常州義興縣權縣令府第,才打聽到陸羽在君山鄉的具體地址,然後他們一行數人來到君山尋訪陸羽,他們卻被沿途的幽美風光的青翠奇異的竹林所吸引,真是賞心樂事,美不勝收,但最終被修竹引到了陸羽的「青塘別業」。皎然等人,風塵僕僕,前來看望,故友重逢,這今陸羽非常欣喜,以君山新茶來招待皎然等摯友。而皎然的詩明確點出了當時陸羽所在的「青塘別業」是在(義興)君山之陽,罨畫溪之畔。這一帶也正是宜興歷史上產茶的核心區域。
清代前期,宜興茶得到恢復性發展,同時仍為清室貢品,每年春天「貢芽茶一百斛」。《清史稿·志九十九·茶法》中說,「我國產茶之地,惟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兩湖、雲、貴為最」,江蘇的茶葉主要產自荊溪縣(雍正三年分宜興南部為荊溪縣)。
鴉片戰爭以後,情形發生了巨大變化,「泰西諸國通商,茶務因之一變。其市場大者有三:曰漢口,曰上海,曰福州……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所產外,多有湖廣、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諸茶。」這裡的「本省」指的就是江蘇省,主要產地就是宜興。
經過太平天國的動蕩,宜興茶園所剩無幾。光緒十年,戶部統籌財政時發現,每年茶葉稅收不及英國的10%,故對茶商、茶農層層加碼,嚴重打擊農戶種茶積極性,所以晚清宜興茶業日益凋敝。
進入民國,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和追求得到認可,宜興鄉紳雖儘力恢復山區茶園,但見效甚微。所幸的是,宜興生產的雨前「雀舌茶」,製作考究,質量上乘。1915年,茗嶺、湖 、張渚茶農戴長卿、洪順元、戴騏所制雀舌茶曾獲巴拿馬賽會金質獎,用另一種形式延續了宜興茶業的輝煌。
參考資料:《詳解宜興紅茶史話》
《宜興茶概述——千載飄香陽羨茶》作者:宗偉方(宜興市檔案局)
圖片均為蔣老師於[問茶]拍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愛茶從問茶開始
鬧中取靜的小院 竹影婆娑的玻璃房
安靜的包廂好茶標準樣愛茶從問茶開始
歡迎大家來【問茶】
問茶地址:曹張新村629號
(盛新大橋北匝道,永樂西路)
可導航:問茶
營業時間:8:30-21:00
※栟茶的房價為啥這麼變態?
※一家孤獨的茶鋪,沒人懂
※泡茶器皿那麼多,我為何偏愛紫砂壺?
※保姆擦過馬桶蓋抹布接著擦茶几 僱主:簡直要氣炸
※全面反駁為普洱茶站台的「專家」們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