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麻醉師頻繁加班 孩子三歲才記住爸爸

麻醉師頻繁加班 孩子三歲才記住爸爸

「我們整天泡在手術室,兒子到三歲才能記住爸爸長什麼樣兒。」井子夜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名麻醉師,他名字叫子夜,也經常加班到子夜,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命運的安排。麻醉師每天都要做十幾台手術,但因鮮少出現在公眾視線,顯得頗為神秘。

「手術中」的紅燈亮起,外科醫生開始「戰鬥」,清除局部病灶,井子夜則緊緊盯著麻醉機,關注著病人的整體狀況,預判危機。

躺在手術床上的19歲少女將要進行微創手術,切除卵巢囊腫。手術尚未開始,麻醉師已經備好麻藥,檢查麻醉機,清點急救藥物。麻藥通過病患手腕處的留置針注射進入體內,幾分鐘後,病患進入深度睡眠,毫無知覺。只有麻醉機上的數據顯示著病患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麻醉好了,可以消毒、擺體位,開始手術了。」麻醉醫生向外科醫生示意。

「我們總是在病人沒有意識的時候工作,當他們醒了,我們工作也就結束了。」井子夜說。在公眾眼中,麻醉師就是給病人打一針麻藥。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這樣定義麻醉師:打完針後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並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後能安全醒過來。

手術刀劃開皮膚那一刻,屏幕上患者的心率從65升到了72,麻醉師略微轉動旋鈕,麻藥劑量增加,患者的心率降了下去。「雖然她已經進入深度睡眠,沒有感覺,但手術刺激會引發機體反應。心率升高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如果任由血壓升高,嚴重時會使腦血管破裂,醒來也是植物人了。」井子夜的眼神一刻也沒有離開麻醉機。

經過兩個小時的奮戰,手術結束,外科醫生都離開了,麻醉師還在繼續工作。「張小紅(化名),你能聽到我的聲音嗎?聽到的話就搖搖頭。」病人努力地搖了搖腦袋。「可以推到麻醉恢復室觀察了。」確保病人恢復意識,逐漸清醒,井子夜這才放心地離開。

「心臟麻醉和高齡患者的麻醉難度最大,常喝酒的患者會有耐藥性,用藥量異於常人;急診手術的病人往往來不及做全面檢查,存在盲區,麻醉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井子夜介紹,麻醉的用量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基礎病等基本信息來決定藥量。

工作強度高、精神壓力大,麻醉師猝死的新聞也非個例。一來,麻藥具有毒性,多一微克或者少一微克都可能讓患者發生意外,麻醉師必須謹慎決定用藥量。二來,麻醉師要麼緊盯麻醉機上的數據,要麼就在搶救急危重病人,只要是工作狀態,他們的神經總是緊繃。

不同於婦產科、骨科等專業醫生,麻醉師不分科室,只要有手術就必須參與,每天工作10小時是常態。「每天都有十幾台手術,最多的時候一天18台,最少也有10台。」井子夜以前喜歡跑步,喜歡看電影,喜歡旅遊。他說,麻醉工作緊張而繁重,從前的愛好都丟了,只能在手術間隙聽音樂來放鬆一下。

即便如此,麻醉科醫生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有一次,我們給病患家屬講手術麻醉的各種風險,家屬竟反問我,你一個打麻藥的懂啥?」井子夜有些哭笑不得。不僅病患不理解,在工資待遇上,麻醉醫生的收入也遠不及外科醫生。「我們一年的收入有時還比不上外科大夫兩個月的收入。」

「現在很少有孩子願意報麻醉系了。」提到麻醉科的未來,井子夜感到擔憂。工作強度高,精神壓力大,工資待遇微薄,醫患關係不和諧等因素都導致近年來麻醉科的生源不足。即便是已經學成的,人才流失也很嚴重。「考慮到國外待遇優厚,我們科已經有2名同事選擇了出國。」

手術室里的病人將要進行胰十二指腸聯合切除術,手術時間長,創口大,對麻醉的要求也更高。「電視里為了追求視覺效果,一紮到動脈,血就噴出來。實際上,有經驗的醫生找動脈,一針下去,一點血都不見。」作為醫生,最希望的就是平平淡淡地完成每一次治療。更多真實感人的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生命召集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召集令 的精彩文章:

43歲男子出差突發胸痛病故,罪魁禍首竟是它
生死擺渡人48小時不合眼 為垂危病人協調器官捐贈
8歲女童靠輸血續命 父母為救她又生仨娃
病嬰獨自住院80天 原因令人唏噓
「塑料皮女孩」艱難度酷暑 戴面紗才敢出門

TAG:生命召集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