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向王俊凱的粉絲低頭

向王俊凱的粉絲低頭

撰文 武子淳 繆加

出品 網易浪潮工作室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

作家王小波曾在雜文《明星與癲狂》里寫道:「影迷(或稱追星族)是有計劃、有預謀地把自己置於一場癲狂之中」。他的這段話在當紅小生王俊凱剛剛過去的成人禮中得到了印證。

9月21日王俊凱生日當天,粉絲團一舉包下全國各大城市70家銀行、30間咖啡店、500個KTV包廂以及500家影院的5000塊LED屏幕為他播放慶生視頻。慶生廣告還走出國門,佔領了米蘭、倫敦、加拿大、倫敦等大城市的電子屏和廣告牌。

光在地上搞大動作還不行,為王俊凱的慶生活動還被粉絲們搬上了天——廣州天空中18架無人機拼出了象徵王俊凱的字母K;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好萊塢,特技飛機噴射氣體在天上寫下生日祝福;他們甚至花兩億多美元放了一顆衛星,讓它帶著王俊凱的照片在地表上空100000英尺的宇宙繞行一圈。

王俊凱的成人禮攻陷了地球,同時也讓人對粉絲這個團體頓生敬畏。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一個明星何以有這樣強大的號召力,能讓無數粉絲不計一切代價競相追逐?

粉絲用衛星為王俊凱慶生/Twitter

人人都愛偶像

說到現代社會的「追星」、「偶像」,很多人都會把當今「膚淺」的文娛產業批判一番。事實上,瘋狂的追星現象歷史悠久。

《雲仙散錄》記載,仰慕杜甫的詩人張籍閱讀過杜甫的作品後,將杜詩燒成灰燼拌飯吃,還 「令吾肝腸從此改易」。這份崇拜的勁頭,可能只有當代粉絲蹲守機場,吃王俊凱剩下的面可以媲美。

為什麼人總是會入偶像的坑呢?粉絲的腦子裡都在想什麼?

粉絲行為其實源自「粉絲」和「偶像」之間的接近性——明明距離遙遠,卻又似乎觸手可及。吳亦凡不認識你,但你卻對吳亦凡了如指掌,彷彿和吳亦凡很熟。

在現代,我們和偶像間的距離被媒介無限拉近。「曝光效應」表明,重複出現的刺激會增加偶像的吸引力。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人們大都最喜歡自己最熟悉的自我形象。

生寫真、CD、遊戲、漫畫...48系的偶像形象可以同時在多種媒介上出現 / Flickr

無處不在的偶像,讓人們產生了他/她彷彿就在身邊的錯覺,無時無刻不陪伴著你,偶像和粉絲的「親密關係」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以至於有粉絲真把偶像當成了自己的女友——2010年AKB48成員渡邊麻友與粉絲親切握手時,卻發現粉絲手上沾滿了精液。

光有親密感還不夠,狂熱的粉絲追星過程中還會產生真真切切的參與感。痴迷於TFBOYS的並非只有青少年,相反,不少已經上大學的「姐姐飯」、甚至走入中年的「親媽飯」才是TFBOYS粉絲團的中堅力量。

親眼見證三小隻一步一步成長為夢想中的樣子,這種「養成感」也是TFBOYS粉絲的精神支柱。有錢又有閑的「姐姐飯」、「親媽飯」們對TFBOYS的理想主義幻想,恰恰投射出她們自己對子女的期待。

粉絲費盡心血,為王俊凱親手整理了歷史和政治的考試重點/新浪微博

但對於青少年粉絲,偶像更多是他們模仿的對象。

根據ESPN的報道,在NBA球星科比退役一年之後,斯蒂芬·庫里在中國的球衣銷量已經超過了他。對於新一代進入青春期的球迷而言,對庫里的模仿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

《舊金山紀實報》就曾發文描寫灣區兒童對庫里的模仿,這些孩子會執著於在三分線外出手,甚至在球賽對抗里戴上牙套。

Kagan等心理學家將「認同」定義為:「努力去塑造一個人的自我,去表現像他選為楷模的人所表現的樣子,而且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

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為避免身份認同危機,常常通過模仿認同的對象,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他們對偶像的崇拜與模仿,也是追求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對於這些孩子們而言,身材並不強壯、性格開朗的庫里就是另一個自己,在他身上寄託著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夢想。

斯蒂芬·庫里「嚼牙套」的小動作被新一代的體育少年們爭相模仿 / Flickr

對偶像的崇拜折射出粉絲對自己的期望,但這也不一定都是好事,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根據中國3587名初中生的樣本的研究,在中國,女生的偶像崇拜程度遠高於男生,這主要是因為男女生社會化的目標不同。對於男生,偶像的社會地位、財富和體魄是他們在學生時期客觀上難以達到的,所以他們並不為此而苦惱。

而青春期的女生對自身外貌的關注程度達到了高峰,以完美形象出現在媒體中的偶像,不僅是她們瘋狂追逐的對象,也是衡量自身的標準。當她們認識到自己在外表上與偶像的巨大差距,便容易產生自卑感。重慶一個妹子因為不自信,不惜花費一百多萬整容費,就為了將自己變得和Angelababy一樣。

男影迷強吻馮紹鋒/視覺中國

偶像沖昏了我的頭腦

讀到這裡,也許你依然很難理解,為什麼許多粉絲會護主心切。為什麼當明星出醜聞時,許多粉絲的本能反應不是「他真的有錯嗎」,而是「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事實上,對於很多瘋狂追星者來說,他們對偶像的認知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光暈效應」,因為一個突出品質(如唱歌好聽或者顏值高),掩蓋甚至扭曲了其他特點(例如性格或道德品質)。換句話說,就是以點概面。

薛之謙粉絲/新浪微博

其實,粉絲中不是沒有理性的聲音,只是,那一撮更瘋狂的粉絲總能以驚世駭俗的言行吸引到全世界的注意。權志龍的粉絲曾聲稱,自家偶像「發燒到90度還堅持跳舞」;無獨有偶,在EXO粉絲那裡,他們的偶像也曾突破人體極限,一度發燒至90度;然而這和能夠操縱時間的TFBOYS相比,還略遜一籌——據說TFBOYS每天都練舞40幾個小時。

瘋狂的粉絲,往往伴隨著瘋狂的下場。楊麗娟恐怕是人們印象中最早的「腦殘粉」了。這位劉德華的粉絲曾因夢見偶像而決心追星,父母賣房賣腎不斷籌錢讓她去香港見偶像。

2007年,楊麗娟的父親因女兒沒能單獨與劉德華見面,留下遺書投海自盡。楊麗娟後來在電視節目中說「不要瘋狂迷戀」、「劉德華不值得你浪費青春」,可也無法再換回父親的生命。

超級追星女孩楊麗娟和偶像劉德華合影/視覺中國

這樣瘋狂的粉絲行動,恐怕就不僅僅是興趣愛好,而上升為心理疾病了。

關於「名人崇拜綜合征」的研究最早出現於本世紀初期,現代心理學家往往通過名人崇拜量表去評估量級,根據約翰·馬爾特比(John Maltby)等人的研究,名人崇拜分為三個級別:娛樂-社會型、強烈-個人型、邊緣-發病型。處於最高等級的粉絲們連名人們的一根毛都不會放過,會瘋狂追逐名人的每一個生活細節。

Anderson和Bushman在研究中發現,高程度的崇拜與網路暴力和攻擊行為成正相關,雖然顯著相關度只在0.1到0.3之間,但放在全球龐大的粉絲人口中,這就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數值了。

粉絲舉牌要和周杰倫滾床單/net

2016年,鹿晗就曾遭到「私生粉」(指跟蹤、偷窺明星日常的極端粉絲)的逼車,險些釀成車禍;MIC男團成員趙泳鑫曾在回家後,發現一全身赤裸的女粉絲躺在他家浴缸里洗澡,內心非常崩潰。這類事件的主角大多是「名人崇拜綜合征」的重度患者。

在名人崇拜量表中得分較高的粉絲,大多數懷有對外形的憂慮(尤其是青春期粉絲),較弱的人際關係,同時有抑鬱症、焦慮癥狀,易於上癮,有購買癖。與此同時,還容易出現自戀傾向和認知障礙。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或許是瘋狂粉絲最知名的受害者了。1981年3月30日,一個名叫小約翰·欣克利的年輕人在里根總統走出希爾頓飯店時,對他連開六槍,有一顆子彈經反彈後擊中里根,離心臟僅有一厘米。

大難不死的里根可能怎麼也沒想到,差點殺死他的瘋子不是他的政敵,而只是想在偶像朱迪·福斯特面前大顯身手的腦殘粉。欣克利最後被診斷患有自戀症和精神分裂症,終日在精神病院里枕著福斯特的照片入睡。

朱迪·福斯特在《計程車司機》中的經典角色讓她年少成名,卻也為她招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flickr

越斗越「真飯」

然而,無論再怎麼覺得自家偶像完美無缺,好像也沒必要去管別人家偶像什麼事。可偏偏粉絲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就拿最愛較勁的EXO和TFBOYS粉絲團來說,微博和QQ空間里一直是他們的兵家必爭之地:EXO成員一條評論轉發量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後,TFBOYS的粉絲不遑多讓,立刻在王俊凱微博下創下4277萬次轉發的世界紀錄。

台北,5月2日,歌手鹿晗拖著行李箱錄製綜藝節目《我去上學啦》,讓一旁守候多時的粉絲們尖叫聲不斷/視覺中國

為什麼粉絲之間總是彼此看不順眼呢?

這其實不是偶像們的錯。成為一個粉絲就意味著成為了一個團體的成員。社會認同理論告訴我們,人一旦從屬於一個群體,就立刻會產生對自己群體的認同,產生內群體偏向和外群體歧視。

心理學家Sherif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群11歲的男生以完全隨機的形式分為兩組,分別命名為「老鷹」和「響尾蛇」,然後將他們帶到夏利營營地。

起初兩組孩子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只和組內成員一起游泳、爬山。等組員內部相互熟絡了,心理學家將兩個小組帶到一起。很快,組與組之間的辱罵就出現了。隨後的比賽帶來了更激烈的衝突,兩個小組的成員甚至拒絕在同一屋檐下吃飯。

「TFBOYS超少年」主題飛機首航 粉絲衝上雲霄為偶像慶祝 / 視覺中國

由此可見,即便被分到一個完全無意義的群體中,群成員之間互不相識,只要獲得了群體身份,人就會對自己所在的群體產生偏愛。當群體身份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一切對群體的攻擊便是對自己的攻擊。自從吳亦凡和鹿晗被塑造成競爭對手之後,對於很多「蘆葦」而言,與「鹿飯」的戰鬥其實不只是為偶像,更是為自己的尊嚴而戰。

共同面對「主流」媒體的負面評價、「肩並肩與全世界為敵」便是粉絲間增強身份認同的方式。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鎖場」事件「在微博上被傳得沸沸揚揚,百度楊洋吧的一百萬位「羊毛」們立刻利用相對封閉的貼吧提升團體的識別度,管理集體認同遭遇的危機。

羊毛們的關鍵詞變成了「不哭」、「堅強」、「艱難時刻」,對外還要求同期上映的《戰狼2》為《三生三世》騰出排片,因為吳京執導的《戰狼2》「扼殺了無數電影製作人的夢想」。

保安想哭!楊洋灰藍發高調現身白雲機場 上百粉絲夾道送機場面壯觀 /視覺中國

深愛這個國家的吳京,其實常常被這個國家的粉絲傷害。2015年,演員吳京在節目中看到EXO稱「不認識」,並直言「這是男的女的?」,引起了EXO粉絲的憤怒,一場「爆吧」事件隨之而至。

粉絲們不但爆了百度吳京吧,連普京吧也慘遭攻陷。用大量謾罵貼充斥普京吧是一件很魔幻的事情,但無論爆哪個吧,EXO粉絲都在集體進攻中完成了對自己身份的確認和尊嚴的捍衛。

這種對抗還會出現在粉絲團體內部。外行常常以TFBOYS粉絲來描述喜歡TFBOYS歌曲的群體,但人們只知道TFBOYS有「團粉」(整個團體的粉絲),卻不知道其實粉絲團體內部更多的是唯粉(只粉團體中某一個人)。

事實上,當你走進TFBOYS演唱會,滿場閃爍應援牌上寫的的不是TFBOYS,而是「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三方粉絲分別以藍綠紅三色為標誌,劃分陣營,互相叫囂。

TFBOYS演唱會上,粉絲紛紛舉起自家偶像應援牌/視覺中國

今年7月,又一場衝突在長沙爆發,起因是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的粉絲相互爭奪應援位。王俊凱的粉絲「湖北湖南黑道白道都可以解決」,易烊千璽的粉絲則要用上「內蒙古人每年的五個殺人名額」,一時劍拔弩張。要論瘋狂粉絲,罵戰+干架,還是小學生們最厲害。

參考資料:

1.岳曉東,《追星與粉絲: 青少年偶像崇拜探析》

2.朱龍祥, & 陸洛. (2000).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 應用心理研究》(台北), (8), 171-208.

3.時嘉惠,張夢圓,楊瑩,馮姬,寇彧(2016)《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與生活目標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性別的調節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 32(6): 666-674

4.張芷凡(2013),《青年「粉絲」身份認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論文

5.Vista看天下,2015年3月4日,《TFBOYS粉絲大亂戰》

6.新浪新聞,三聲,《在楊洋貼吧觀察10個小時之後,我發現了鎖場的真相》

7.搜狐新聞,為什麼王俊凱的成人禮這麼炸天?因為TFBOYS還沒有單飛啊

8.Aleaziz, Hamed (2016) 『Kids mimic Curry』s magic, prompting delight and a backlash』,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April, 11.

8.Bolotin, David (1979) Plato』s dialogue on Friendship,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9.Burton-Hil, Clemency (2016) 『Forget Beatles - Liszt was music』s first 『superstar』』, BBC

10.Delia, Elizabeth (2015) 『The exclusiveness of group identity in celebrations of team success』,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8(3), pp. 396-406.

11.Galbraith, Patrick (2012) 『Idols: The Image of Desire in Japanese Consumer Capitalism, 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Galbraith, Patrick & Karlin, Jason (eds.) 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Palgrave MacMillan, pp. 185-208.

12.Jenkins, Henry (2013)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ese Fandom: An Interview with Xiqing Zheng』, February 6

13.Maltby, John, Liz Day, Lynn E. Mccutcheon, Matthew M. Martin, and Jacob L. Cayanus (2003), 『Celebrity Worship,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Social Complex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7(7), pp. 75-83.

14.McCutcheon, Lynn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1), pp. 67-89.

15.Liu, J. K. K. (2013). Idol worship, religiosity, and self-esteem among universit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Hong Kong. Run Run Shaw Librar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6.Sanderson, Jimmy (2013) 『From Loving the Hero to Despising the Villain: Sports Fans, Facebook, and Social Identity Threat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6(4), pp. 487-509.

17.Sandvoss, Cornel (2005) Fans: The Mirror of Consumption, Polity Press.

18.Sansone, Randy & Sansone, Lori (2014), 『I』m your Number One fans—A Clinical Look at Celebrity Worship』,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1(1-2), pp.39-43.

19.Stever, G. S. (2011). Fan behavior and lifespan development theory: Explaining para-social and social attachment to celebrities.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8(1), 1-7.

20.Sherif, M. (1954). Experimental stud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group attitudes between experimentally produced groups: robbers cave stud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你又不是薛之謙,別設計那些情節
霸道總裁為什麼越來越油膩
東北的年輕人都去哪了
娘炮的小鮮肉,為什麼招女生喜歡
7萬年的神秘革命,讓人類一夜之間掌控地球

TAG:浪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