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雙手,為何這些手卻有「特異功能」?
或許,每個人的雙手,都有著不同的使命。
有的帶來美味佳肴
有的傳授知識與未來
有的呵護我們健康成長
……
還有一些手能巧奪天工
好似有著「特異功能」?
《中華巧工》
五段故事、五門手藝
告訴你問題的答案
何鵬飛 與 剔犀
「這雙手為何在時間中發光?」
剔犀,全名叫做絳州剔犀髹飾技藝。髹飾是指用大漆製作器物,剔犀則是漆器雕刻的一種技法。
匠人要在胎骨上,有規律地交替塗抹100至200層黑紅兩色的大漆,再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出雲鉤、劍環、卷草等中國傳統圖案。
從打埝開始,埝的大小、形狀、高低、疏密,漆的濃稠、顏色、順序、厚薄,空氣的溫度、濕度,甚至手藝人的心情和身體狀況,都可能對犀皮漆器的紋理產生影響。
因此,犀皮漆器可以預先設計,卻無法準確預判最終的效果。
何鵬飛是個手藝人,他最拿手的功夫便是剔犀,關於這門手藝,他是這樣說的:「最終將它完成的,是時間。」
一隻剔犀漆器,歷經一年時間才可以基本完成。隨著時間推移,漆器會逐漸褪去烏澀,變得愈發透亮,濃得化不開,艷得光彩奪目。
而這大概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陰。
危祿綿 與 小郁竹藝
「這雙手為何平凡且堅毅?」
將細小的竹子,通過火郁製作而成的東西,被稱為「小郁」。
按小郁竹藝傳統工藝,做竹器是不需要一顆鐵釘子的,竹材料之間的銜接是用榫卯,在潮濕的南方,它永遠不會生鏽。
竹壓花是小郁竹藝最具代表性的工藝,通常是以蘭花的形態出現在竹器上。
會「小郁」這門手藝的人已經不多了,52歲的危祿綿就是「小郁竹藝」的傳人,如今他依然在堅守著這份「竹子的精神」。
竹是最平凡的植物,從南到北,皆可種植。竹也是最堅韌的植物,遇火變軟,彎曲自如;劈削成篾,薄如髮絲;編織成器,堅韌不拔。
世世代代,手藝人以心入篾,磨礪出不屈的風骨,這門手藝又何嘗不像竹子一樣呢?
蔡永江 與 歙硯雕刻
這雙手為何對石頭「動情」?
歙硯,因硯石產於古歙州而得名,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歙硯最特別的就是硯石上的紋理。
蔡永江借鑒壽山石雕刻中的薄意雕刻,將傳統的文人繪畫融入到歙硯雕刻中。
過去的蘭亭硯多以線描為主,所以不管是山石亭閣、花草樹木還是人物,都顯得呆板。
蔡永江的蘭亭硯,草木蔥鬱、古樹參天、風動衣襟、煙籠江水,數十個人物,個個古雅傳神。
但是,近兩年來,蔡永江越來越不想做這類硯台了。
蔡永江表示:「一塊紋理精細、質地優良的石頭,若將它用於雕刻,把我的思想情感強加於它,或許對它不公平。」
汪培坤 與 徽墨
這雙手如何研磨文字的靈魂?
胡開文是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他的墨廠始建於清乾隆時期。如今,這裡是唯一還保留著古法點煙制墨技藝的地方。
汪培坤是現任墨廠廠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一塊徽墨的誕生,要經歷煉煙、和料、制墨、刻模、描金等十幾道複雜工序,和一年以上的等待。然而這樣的墨,還需要放置兩到三年,才適合使用。
汪培坤是這樣說的:「墨越老越好,年份久了之後就更沉著、更有層次。」
人磨墨,墨磨人。
一錠徽墨,在硯台的凹槽里輕研細磨,磨出古今多少讀書人的功名學問。但人們可曾想過,是誰讓那些歷經千年的文字,仍然黑亮如新,仍然馨香四溢?
李晶 與 團扇
這雙手如何承載團圓與美滿?
團扇也稱紈扇或合歡扇,喜歡寄情於物的中國古人賦予了團扇 「團圓、和合」的寓意。
李晶是一位85後的年輕人,由他手工製作的團扇,已在業界頗有名氣。現在,他將讓一把老扇骨「年輕起來」。
團扇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包括設計、修竹、制柄、織造、組合等等,如果細分,工序多達二三十道。
配上精緻複雜的龍鬚扣流蘇後,淡黃色的綢扇面、扇柄的竹刻渾然一體,這把歷經百年風霜的老扇骨煥發了新生。
李晶表示:「我們在製作時,也將這樣的團圓祝福投入其中,就像用平安扣和葫蘆放在一起,為平安福祿,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沉默地經受時光打磨,
執著地堅守傳統文化。」
這是他們的故事
更是我們的驕傲
探索發現
《中華巧工》
播出時間:9月24日-28日 22:01
監製/張廣義 主編/劉銘 黃麗君
編輯/田楚韻 李逸明 徐彥琳(實習)
點擊展開全文
※講述 虎子與冰心
※自然傳奇 獅子和獵豹
※兩處神秘洞穴發現兩種相似的白色物質,會帶來何種驚喜?
※他的征途是浩瀚宇宙 燦爛星河——「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迷霧重重的千年古畫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