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民遍地,官員下令:糧商漲價售米!米價很快暴跌,百姓感激不已
趙抃畫像
趙抃是今浙江衢州人,北宋時期著名的大臣。
趙抃年少時成為孤兒,且生活貧苦,由哥哥撫養長大。他自幼志向遠大,努力讀書,於1034年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趙抃為官清廉、正直敢言,是當時與包拯齊名的清官。在宋神宗時期,趙抃官至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趙抃做官追求公正、執法嚴明,但是卻不古板。他最初擔任武安軍節度推官,當時有人在大赦前偽造公章,打算在大赦後使用,執法人員認為應當將此人處死。趙抃則認為處罰太重,據理力爭說:「大赦前沒有使用,大赦後沒有製造,不該處死。」最終使罪犯免於一死。
趙抃是一個文人,卻也有勇有謀。在做泗州通判時,附近的濠州知州不按規定給士卒發放衣服和食物,士卒們揚言要發動兵變。知州害怕,緊閉城門不敢辦公,上司讓趙抃代替知州去處理這件棘手的事情。趙抃到達濠州後,鎮定自若,像平時一樣從容辦公,並安撫士卒們躁動的情緒,濠州很快恢復安定。
趙抃雕像,清獻是他的謚號
而真正讓趙抃名留青史的,是他的剛直不阿、敢於進諫。趙抃曾在朝廷里擔任殿中侍御史,負責監督百官。他「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即使是宰相有過失,也一樣彈劾,因此美譽雀起,被稱之為「鐵面御史」。趙抃還極力要求朝廷區分君子、小人,認為小人即使過失小,也應該努力清除;君子若不幸犯了過失,卻應該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行。
當時有許多正直的大臣相繼被貶出朝廷,歐陽修等人也請求去地方上任職,趙抃極力挽留,並向仁宗進諫說:「最近品行端正的大臣紛紛出走,皇上身邊的賢才如歐陽修這樣的已沒有幾個。現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為人正直、不事權貴。這樣的結果,真讓眾臣傷心啊!」仁宗採納,於是留用歐陽修等人。
在擔任右司諫時,大臣陳升之勾結宦官,得以升遷為樞密副使。趙抃彈劾他通過不正常渠道獲得升遷,前後上書達二十多次。結果陳升之被罷免,而趙抃也遭到排擠,被貶出朝廷。
趙抃先後數次出任地方官,「其為政,善因俗施設」,無論在哪裡做官,他總是以身作則,親自到百姓中去了解民情。有些偏遠地區的百姓一生都沒有見過朝廷命官,而趙抃的足跡無所不至,百姓們都大感欣慰,對趙抃十分愛戴。
神宗即位後,趙抃得到重用,擔任參知政事。趙抃感念神宗的知遇之恩,朝政有不妥之處,他總是直言不諱,從不考慮自身的得失,神宗常予以褒獎。
1072年,四川動蕩不安,守邊士兵接連發生意圖謀反的事情,神宗想派一個得力的官員去四川把控局面,就讓趙抃以資政殿大學士之職出任成都知府。神宗慰勞他說:「還沒有過朝廷重臣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為了朕破一次例嗎?」趙抃覺得自己義不容辭,欣然同意,神宗很高興,特許他相機行事的權力。到達成都後,趙抃體恤士兵,政令寬簡,很快就使四川的形勢大為改觀。茂州的少數民族在邊境搶掠,又害怕官府討伐,就請求投降,於是綁了一個奴隸,想殺死後取血為盟。趙抃讓他們改用牲口,放了奴隸,並對他們施以教化,少數民族心悅誠服,不再作亂。
趙抃晚年時,多次向朝廷請求辭職回鄉。神宗再三挽留,最後只好讓他在靠近家鄉的越州(今浙江紹興)擔任知州。
趙抃在任時,浙江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及蝗災,糧食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趙抃奮力救災,可民以食為天,解決糧食問題才是當務之急。當時,饑荒發生後米價暴漲,各州縣官府為了平抑米價,在各個交通要道張貼公告,嚴禁糧商哄抬米價,否則將處以重罰。米價雖然被控制住了,但是糧商們都不願意出售,市場上根本沒有米,災情也進一步加重。
趙抃卻並沒有那樣做,他反其道而行,命人在交通要道貼出公告,宣布越州官府絕不會幹預米價,糧商們可以在越州境內漲價售米。趙抃如此做法,眾人都大惑不解,議論紛紛:一向愛民如子的趙抃怎麼會允許糧商哄抬米價呢?這對於饑民來說,豈不是雪上加霜嗎?
這個消息傳出之後,各地糧商見有利可圖,爭相運米前往越州。很快,越州就聚集了大量的大米,供應充足,米價也隨之暴跌。由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很不便利,糧商們如果再將大米運走,成本就會很高,所以只能在越州降價售米。
趙抃還趁此機會,僱傭饑民興修水利、建設城牆,然後發給饑民們報酬,使他們都有錢買米。這樣做既發展了基礎建設,又救了百姓,並使百姓們有事情可做,不至於在災荒時期爆發動亂,可謂一舉多得,百姓們感激不已。
趙抃曾是孤兒,做官之後收養過許多孤女,將她們養大成人,為她們選擇夫婿嫁人。趙抃一生為善,做過的善事不計其數,自己和家人卻始終保持清貧。1084年,趙抃去世,享年七十七歲。神宗聞訊,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宰相韓琦稱讚他:「趙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趕不上他啊!」
※此人是趙匡胤的救命恩人,當他受到誣陷,趙匡胤毫不手軟:賜死!
※皇帝:讓人捨生忘死太難!大臣一聽隨即投水,皇帝大喜:救起重用
※皇帝責問:你為何遲到?大臣:喝酒耽擱了!皇帝聽後卻大喜:重用
※官員上任大肆納妾,四年後離任將姬妾全嫁人,眾姬妾竟是完璧之身
※將軍立大功,皇帝賜免死鐵券,不料將軍大怒:皇帝懷疑我,造反!
TAG:清風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