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太監卻有老婆孩子:妻子是皇帝最親的人,兒子遍布朝野
宦官或者太監,在中國古代歷史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凈身入宮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或是另有隱情沒有誰會願意選擇這條路。實際上,由於宦官的工資待遇相對較高,是有不少人願意做這項工作的,這方面的人員供應方面甚至很多時候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除了官方進行去勢手術的人以外,民間還有相當一些人選擇自宮。但是在古代的醫療環境下,很多人在術後不久便會死於感染或者大出血。即使僥倖活了下來,也很難進宮。至於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宦更是難於登天。
難於登天,不代表就沒人做到過。河北肅寧有個叫魏二的混混就是如此。他是個賭棍,有點混不吝的一個潑皮無賴。他也曾經娶妻生女,不過也在骰盅里輸了出去。當他輸的一塌糊塗,再無可輸的時候,他身為潑皮無賴的狠勁兒也拿了出來。「似乎去勢進宮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抱著這樣的想法,魏二拿起了自宮的刀子。
失去了做男人的資格,並不代表就有了做太監的資格。實際上,太監是宦官里相當高等級的官職,一個普通的閹人連進宮服務都不容易,更是沒有權利被叫做太監的。魏二即使大難不死地在感染和出血中撿了條命,卻也沒有機會入宮。他只能在同是閹人的大太監孫暹家裡混口飯吃,所幸他比較機靈,不久便被孫暹推薦入宮,但是乾的還是最低等的活。
影視劇中的明代宦官
就這麼一直干啊干,魏二也換了不少的主子,其中就包括了當時皇長孫的母親王才人,還有皇太子最喜歡的李選侍。在李選侍手下幹活的時候,魏二已經是個四五十歲的大叔了。他為了表達對主子的忠心,將自己改名為李進忠。而李進忠也確實頗受李選侍喜歡,逐漸成為了李選侍的心腹。
影視劇中的李選侍
明神宗去世後,光宗繼位。光宗登基不到一個月也去世,原來的皇太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連升二級,從皇太孫升格為皇帝。只是一心想做皇后、皇太后的李選侍卻連續失望兩次,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失去了靠山的李進忠只能再去尋找依附的對象,而皇帝的奶娘進入了他的視線里。這位奶娘姓客,和李進忠的恩人、曾經的本家魏朝是對食(宮女和宦官之間所組成的「夫妻」)。李進忠再次展現了他早年混跡市井的無賴功底,很快便哄得客氏和魏朝分手,轉而和自己對食了起來(有關李進忠為何能「追」到客氏正史無定論,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李進忠是自宮,可能去勢未能幹凈,還殘留部分男性性徵,因此相比魏朝而言更有優勢)。
影視劇中的客氏和李進忠
小皇帝由於很小母親就去世了,李選侍對他也很差,乳母客氏便成為了他最親近的人。即使在大婚以後,皇帝也沒有讓客氏出宮,這是非常不符合規範的;但是大臣們上書提醒皇帝卻反而被皇帝處分。客氏與皇帝間如此親密的關係,也成為了李進忠向上攀爬的繩索。不久他便恢複本姓,皇帝為了表彰他的忠心,還賜名「忠賢」。從此,無賴魏二、老太監李進忠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名鼎鼎的魏忠賢。
魏忠賢
皇帝寵愛客氏,對她的「丈夫」自然也青睞有加。魏忠賢不但被賜名,還從惜薪司(管宮裡柴火的)調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宮內專門負責與文官集團制衡的機構),走進了權力中樞,雖然他大字不識一個。
此時的朝廷已經逐漸陷入了以東林書院派培養的「東林黨」和其他各類文官集團的鬥爭之中。東林黨人在扶持光宗以及熹宗繼位的過程中有大功勞,因此逐漸把控了朝局,而這些人又被看做傳統意義上的正人君子,因此被稱作「眾正盈朝」。而剩下的官員自然就成了「眾邪」,即將面臨坐大的東林黨的打擊。為了自保,他們急需找到一個新的靠山。
而魏忠賢在通過客氏逐步控制宮內的時候,也漸漸動起了控制宮外文官集團的主意。需要外朝幫襯的魏忠賢和需要內官保護的文官們一拍即合,共同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文官-宦官聯合體:閹黨。
文官集團攀附魏忠賢手段可謂刷新三觀,竭盡無恥之能事。想入閣拜相的魏廣微比魏忠賢大很多,他對魏說:「咱們都是魏家人,一筆寫不出兩個魏。我想做您的乾兒子,又怕您不收,這樣,我讓我兒子叫您爺爺吧?」像他這樣厚著麵皮認魏忠賢做乾爹的數不勝數,而對自己憑空多出來的乾兒子魏忠賢也一概予以充足的父愛,都是要啥給啥,閹黨的勢力逐漸遍布朝野。
宮內有客氏,朝堂有閹黨,這些都不足以讓魏忠賢權傾朝野,因為真正的最高元首是皇帝。而天啟皇帝又是個天才的木匠,干木匠活如痴如醉,魏忠賢就專門趁著皇上幹活乾的最有興緻的時候拿著奏摺請他審批。不樂意被攪了興緻的皇帝自然大手一揮,全部交給魏忠賢去辦。
明熹宗朱由校
皇帝的無限信任,宮中朝中的絕對勢力,終於滋生了閹黨集團的絕對腐敗。不僅如此,魏忠賢等人還控制了明代的兩大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這樣,從告到審,從抓到判,甚至最後的行刑都被魏忠賢一條龍壟斷了。
東林黨人自然要反擊,可是面對已經尾大不掉的閹黨他們根本毫無還手之力。一批批東林黨人被投入大牢,甚至許多與東林黨、東林書院並無瓜葛的人也被扣上了東林亂黨的帽子。曾經數次讓魏忠賢下不來台的楊漣等人自然是首當其衝(詳情請看我之前的文章:皇帝剛死他就敢叫板太后,短短几日就頭髮全白,最後慘死獄中!),他們也被人們稱作「東林六君子」(其實很多人並不屬於東林黨,至少楊漣就和東林黨無甚瓜葛)。
受到迫害的並不止東林黨,上至皇后,下到百姓,無數人都曾遭受到閹黨的迫害。客氏曾經墮掉包括皇后在內的多位后妃的孩子,導致精力旺盛的天啟始終沒有皇子。親王也要拍魏忠賢的馬屁,公主的兒子也會受到閹黨的騷擾。在當時的朝堂,稍微正直一點的官員不是被投入大牢,就是辭官而去,剩下來的也被迫向魏忠賢和閹黨低頭,做些迎合他們的事情。
魏忠賢的權力在登峰造極的時候,也逐漸想把自己的名譽往上拉一拉。具體的表現就是被稱作「九千九百歲」,比萬歲爺只差一百歲(看來還是照顧了皇帝的面子,不比皇帝長壽)。他的孝子賢孫自然也不耽誤,為他編了諸如《三朝要點》、《東林點將錄》等歌功頌德和詆毀東林黨。各地的地方官也不敢怠慢,在一位天才的太學生提出要給魏忠賢建立生祠以後,各地紛紛效法,一時間全國的生祠甚至比孔廟還多,給他建生祠的官員裡面甚至還包括著名的爭議抗清英雄袁崇煥。
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偉大的木匠皇帝天啟只在龍椅上做了七年木匠活就駕鶴西去,只活了23歲(比魏忠賢還小了三十多歲)。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啟一死,沒有了天啟,魏忠賢自然也就無法再獨享權威。天啟的弟弟(也就是崇禎帝)登上皇位不久後便開始清算,又重新啟用了很多東林黨人來處理閹黨。很快,閹黨的勢力便被清洗出政治舞台,魏忠賢也離開京城,不久便上吊自殺。但是他的死,並沒有帶來政局的安寧和國家的興盛。剩餘的東林黨成了真正的黨同伐異之徒,而殘存的閹黨也要反擊。大明王朝就在閹禍、黨爭、天災、民變、外侮之中迅速走向滅亡。
崇禎帝
毫無疑問,魏忠賢是一個權奸。但是魏忠賢的過錯卻並不能由他一人承擔。最高掌權者天啟只沉迷於木匠活不理朝政,這才導致了魏忠賢專權。但是這又能怪天啟嗎?他的父親長期都岌岌可危,更無暇顧及兒子的成長,天啟甚至是一個半文盲。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從小失去母親,只能信賴最親的奶娘,這並沒有什麼錯。實際上,魏忠賢及閹黨所造成的一切後果,都必須由他們本人,以及那個特殊的時代的所有人來承擔。試想當滿朝文武都自願或者被迫地向一個幾年前還只是管柴火的太監叫父親的時候,這個王朝又怎麼能不覆滅呢?
你心中的魏忠賢又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