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讀城」:踐行身體在場的學習

「讀城」:踐行身體在場的學習

南京拉薩路小學以「慧學慧玩慧生活」為育人目標,為兒童的學習而持續改變,努力建設面向生活、動態調整、開放生長的「智慧園」兒童課程體系。學程周就是與該課程體系相對應的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形態。學校依據南京市《鼓樓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把一學期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36學時集中在一周的時間內,以項目化的課程組織方式,引導兒童回到知識發生的現場,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和應用的過程。

圍繞「慧學慧玩慧生活」的學生培養目標,學校從4個維度(「親近自然」「認識社會」「觸摸歷史」「學會生活」)整體規劃設計了6年12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努力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含學習方式的變革;每一個主題都會讓學生進入真實的任務現場,在複雜情境中解決問題;每一個主題都相對獨立,一周之內完成任務確立、實施、結束和評估等階段;每一個主題給予學生的,不僅是將來做事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可能就是學生將來所要做的事情本身。

「讀城」為四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程周課程主題。這一主題是在開展學情問卷調查以及充分聽取專家、學校、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

圍繞五大主題「讀城」

「讀城」就是讀學生生活所在的南京城,希望引導兒童在閱讀、實踐、對話中知曉南京城的建城史,了解它的風土人情,感受它的精神內涵,從而提升對南京城的多元認識,增強作為南京人的自豪感,更加熱愛南京。

面對南京這樣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璀璨文化的名城,一周時間讀什麼呢?教師尋找兒童感興趣的話題,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充分尊重兒童意願,圍繞「讀城」提煉了五大主題:

金陵歷史研究:讀六朝故事,追尋歷史足跡,梳理南京大事,繪製歷史軸卷;

金陵名人研究:訪南京名人故居,「繪畫」六朝帝王,走近國父孫中山;

金陵民俗研究:尋老地名的變遷,感受中華老字號的傳統與現代之美;

金陵建築研究:研究明城牆昨天與未來、頤和路公館區建築群;

金陵藝術研究:了解雲錦,欣賞白局的表演,感受老南京藝術的魅力。

確定了研究主題,分為5個項目研究組,學生打破班級的界限,根據興趣,自由選擇,開展項目學習。為了支持學生的研究,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研發了豐富而專業的「兒童課程群」:「金陵老楊話六朝成語」「徐春華奶奶教唱白局」「楊爺爺與城牆的秘密」「舒克伯伯說『南京你不知道的事』」「胡卓然叔叔比記城門」……此外,還有教師課程和家長課堂等。大家一起學,在大家的指導下,兒童對自己的研究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分模塊開展主題研究

如何開展5個主題的研究呢?「讀城」學程周的主題研究,由一個個內容相對獨立、時間可長可短、地點彈性安排的學習模塊組成,它們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相聯結,構成一個個完整的學程,讓學生完成一個個主題學習的意義建構。

發現質疑模塊:以班級為單位,每兩個班級形成一個大的項目組,項目組下學生自由選擇組隊,形成多個學習組,自己協商、提問。學生提出了諸如「為什麼孫中山在北京去世,而安葬在南京?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為什麼朝向南方?」「『桃葉渡』是因為桃花開得盛而得名嗎?」「『安樂園』最有名的菜肴和小吃是什麼?」「南京經歷了那麼多戰事,明城牆為什麼還完好無損?」之類的問題。

這些充滿童趣的問題,不正是兒童學習真實發生、真實改變的標誌嗎?教師不做強制性的干預,只從研究的角度,提供可行建議。由兒童自發提出的問題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驅動力,推動著兒童去探尋、發現、研究。

信息查閱模塊:鼓勵兒童通過「信息查閱」的方式展開學習,教師指導兒童掌握進行有效信息查閱的方法,並帶著他們走進了南京11家大型書店及圖書館,讓他們在閱讀中尋找答案。這是有指導、有計劃的閱讀指導課程和信息檢索課程。

現場學習模塊:「紙上得來終覺淺」,現場學習包括「實地探訪」「場館學習」,出行指導課程、實地探訪課程、博物館課程應運而生。學生來到雲錦博物館,親手觸摸絢麗的絲線;走進南京非遺博物館,去跟那裡的藝人學習非遺技藝;走進桂花鴨集團,近距離觀察鹽水鴨生產線;走進摺扇工藝館,去欣賞扇子的發展史……學生用紙筆、相機記錄尋訪中的觀察與發現,他們的足跡遍布金陵,這樣的學習新奇、有趣、有效。

除了以上3個學習模塊,「讀城」學程周中學生還經歷了「社會交往模塊」「跨界體驗模塊」「活動評估模塊」等學程。

開展表現性生長性評價

學程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帶來了評價方式的轉變。

「走廊博物館」就是四年級學生「讀城」學程周的成果展示。這不是簡單的資料粘貼,不是一蹴而就的展台,而是在學程周開始前就搭建起來,並隨著學生學習內容的深入而不斷豐富。學校鼓勵學生用圖片和文字記錄研究歷程,製作自己的美篇首秀,完成項目研究單,撰寫研究小報告,將他們在「讀城」學程周中最深刻的記憶,以感言、圖片、手抄報等形式留在「走廊博物館」里。過程性的研究材料,最終匯成了四年級最美的「走廊博物館」,上面提到的微報告、小論文等,都成為了鎮館之寶。博物館講解員們不僅會聲情並茂地解說,還開展班級演講、對口班級巡講等活動,讓學生不僅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有更深的理解,也對夥伴的研究有了充分的了解。

除了類似於「走廊博物館」的表現性評價,「讀城」學程周中還綜合運用多主體評價、生長性評價等,關注體驗過程中的學生生命成長。

「讀程」學程周中,學生用腳步丈量南京,用眼睛發現南京,用心靈感受南京,踐行身體在場的學習,在知識發生的現場成長。

(作者:劉寧 武立華,單位:南京拉薩路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7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生態德育課程走向田間地頭
教育大數據:質量監測與評價好幫手
經驗學習也是個「技術活」
校長走課,助推教學管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