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款高格調品茗杯,哪一款適合你?
品茶,每個茶人應該有一款屬於自己的品茗杯,既衛生健康,又顯個人品味。茶妹給你搜羅了21款品茗杯,款款高逼格!看看你對哪款情有獨鍾?
(盞)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但不適合觀賞煎茶湯色)。以天目杯為代表,又有叫天目盞,建盞。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時,外撇口沿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形狀最實用,所以也是最常見的,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折腰」杯)
「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於《晉書`陶潛傳》。在此以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聚香,聚味,也貼合手部曲線。
(六方杯)
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喜歡汝窯之人,應該也喜歡六方。
(蓮瓣杯)
杯身點綴蓮瓣,宛如新蓮。古樸典雅,光潤高潔,大方實用。
(斗笠杯)
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於平凡中窺大智。
(圓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收,其聚香、聚味的效果,口感很好。
(方斗杯)
流行於明代嘉靖時期,因形似方斗而得名。深受工整嚴謹的茶人喜愛。
(耳杯)
亦稱「羽觴」,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原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飲茶。
(雞缸杯)
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朝成化的鬥彩雞缸杯,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也可用來飲酒。
(爵杯)
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原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飲茶。
(高足杯)
杯身下有高足,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原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飲茶。
(雞心杯)
敞口,口以下內收,瘦底,圈足。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燒制青花雞心杯、白釉雞心杯兩種,均有傳世。
(卧足杯)
明、清時期流行的杯式,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卧足。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羅漢杯)
這款杯子,最早的靈感,是來自於僧人所用的食器——缽,形似盆而較小,為比丘的隨身六物。缽為盛裝飲食的器具,表能療一切眾生飢苦之病,受無上法味。
(鈴鐺杯)
也稱仰鍾杯、金鐘杯、磐式杯。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明成化、嘉靖、萬曆時期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到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市場最多見。
(馬蹄杯)
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高足碗)
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的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孔明碗)
由兩隻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亦稱「諸葛碗」。始於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制。有利於保溫,適合冬天使用。
※學文化,知禮儀,必知的中國茶禮儀(建議收藏)
※你的蓋碗和茶杯多久沒換了?
※水開了,茶香了,等你來了
※泡茶,別亂翻動葉底
TAG:一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