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國,短暫的輝煌後,只遺留下片斷的歷史陳跡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34篇文章。
吞併南宋的蒙古兵團並沒放棄繼續征服世界的步伐,但是,強大的軍團在征服日本、安南、爪哇這樣的小國時,卻屢受挫折,終於終止征戰的步伐。
同時,它雖然佔領了中國本土,並建立了大元帝國,但卻並不能征服漢民族的心,終於在漢族人民不斷地反抗下,於十四世紀八十年代,全部被逐出中國本土,回到他們原來的瀚海沙漠群故地。他們所建立的蒙古帝國和子國之一的元帝國,也隨之煙消雲散。山搖地動般擴張征服的帝國勛業,成為過去,只遺留下片斷的歷史陳跡。
一、元政府的建立
南宋帝國滅亡,使塵埃落定。
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約30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擴張完成。這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當時以馬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幾乎無法作有效的統治。蒙古人採取地方分權制度,把疆域劃分為下表所列的六個子國,平等的並列於最高元首——大汗之下。
吐蕃宗教國,是我們姑且加給它的名稱。它本是一個王國,並以強大的武力於第七第八兩世紀,使唐政府焦頭爛額。九世紀之後,政府瓦解,分散為無數部落。但大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努力推廣的佛教,已深入人心。經過一番傳說不一的演變,吐蕃人民的信仰歸向於佛教中的一個神秘支派——密宗,也稱喇嘛教。又因僧侶都穿紅色袈裟,所以也稱紅教。有名望而又有統御力的一位高僧,被尊為法王。喇嘛教就像羅馬帝國崩潰後的天主教一樣,法王就是教皇。蒙古大汗在征服了吐蕃之後,即接受了喇嘛教,並冊封法王巴思八當蒙古帝國的國師。國師除了為國祈福外,仍兼任吐蕃地區政教合一的元首。巴思八是一位聰明睿智的高僧,他曾為蒙古制定文字。
1271年,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把原來屬於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四國的土地和蒙古本土,合併組成一個元帝國——在中國歷史中,我們稱之為元王朝,由大汗兼任皇帝(蒙古人了解漢人習慣皇帝,不習慣可汗)。中央政府完全仿效金帝國的組織,所以也屬於中國古老的傳統。只有一點不同,即傳統上占重要位置的尚書省和門下省,從金帝國時就不再設立,元政府亦然。不過元政府要同時充當蒙占帝國政府,所以組織複雜繁瑣,十分龐大。各官署的首長,有時竟達十數人之多。但它的中樞機構,只有三個,我們用下列表格說明:
換一句好理解的話,元帝國只是蒙古帝國大汗的直轄殖民地,在這個直轄殖民地上,劃分為十一個行政地區,它們的名稱列於下表。所在的位置和轄區,跟現代的行政地區相近。
「行中書省」本是官署名稱,即中書省的支部或分部,也就是現代的省政府。每一個行中書省,都有一定的管轄區域。但久而久之,行省的意義,除了偶爾指官署外,大多數都指所轄的地區。——十四世紀明王朝時,作為官署的「省」(省政府)取消,改稱「布政司」,但作為地區的「省」仍在,一直沿用到今天。
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代和遼、金帝國時代,漢人也曾被異民族統治過,但整個漢民族全部淪落到異民族之下,現在卻是第一次。
元政府把帝國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當然是蒙古人,他們是天之驕子,充任各級政府的首長。第二等是中亞人(色目人),因為他們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的緣故,所以也稱回回;當亡國奴較早(像花刺子模王國),也較能得到主子信任。第三等人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淮河以北)的中國人。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淮河以南)的中國人。在中國的國土上,中國人卻最低賤。
元政府更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人民,分為十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吏佐,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僱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技術人員);八、娼(娼妓);九、儒(儒家·道學家);十、丐(乞丐)。
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學家知識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來,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比儒家所最鄙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臭老九」成為知識分子的蔑稱也來源於此。因為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勞動,在他們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
二、蒙古兵團的最後五次征伐
侵略擴張是沒有終點的,永遠不會自動停止。
蒙古帝國並不因已獲有廣大領土而滿足,滅掉宋帝國後,大汗忽必烈又列出一張狩獵名單,名單上是一些還沒有完全降服的鄰邦。干是,就在十三世紀最後二十年中,他共發動了五次征伐:1、征日本;2、征緬甸;3、徵佔城;4、征安南;5、征爪哇。
不過忽必烈並沒有動員蒙古帝國全部力量,而僅由直轄國之一的元帝國擔任主角。
蒙古帝國於1259年完全征服高麗王國後,聽說在更東方的大海上,還有一個日本帝國,便於1266年,派遣使節前往招降。日本當時是龜山天皇在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古帝國這回事。對這種來歷不明的使節,自然不予理會。這種冷淡態度,引起兩次無妄的災難:
第一次,1274年,元兵團1.5萬人,在蒙古大將忻都、高麗大將洪茶丘率領下,乘戰艦900艘,從朝鮮半島合浦港出發,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日本集結12萬人抵抗,死傷慘重,但堅守不退。後來元兵團的箭用盡,無法補充,只好撤回。
七年後的1281年,即南宋帝國亡後第三年,大汗忽必烈在高麗王國首都開京(朝鮮開城)設征東司令部(征東行省),由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將范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
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英雄事業,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戰艦4400艘,漫天遍海,旌旗蔽日。
日本第一次面對著這麼強大的敵人,全國震怖,自知不能抵抗,唯有奔走呼號,祈禱上蒼拯救。這時候是陰曆七月,正逢西南太平洋上颱風季節。內陸人民不可能了解颱風所帶來的可怕破壞力,即令今天,幾十萬噸以上的船艦,得到颱風消息,都要躲避。
當日本慌張失措,朝不保夕之際,颱風適時而至。八月一日,突然間海上風浪大作,暴雨傾盆,4400艘戰艦在怒風駭浪中,四處飄散,像鴨蛋殼一樣,互相被撞擊粉碎,或被波濤吞噬,幾乎全部沉沒。戰士屍體,漂滿海面。軍儲糧秣以及弓箭武器,都在艦上,也全部喪失。
這次颱風歷時四天,八月五日,好不容易風雨停住,范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紮在五龍山下的近十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餘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十萬登陸五龍山的部隊,當發覺被他們的統帥遺棄時,好像被遺棄的孤兒,相對大哭。但他們立即組織起來,推舉一位張百戶(營長階級)當司令官,伐木作舟,準備逃回。但時間已不許可,八月七日,日本反攻,登陸五龍山部隊奮戰兩晝夜,箭已射盡,糧也食盡,結果是六七萬人被殺,未死的二三萬人,於八月九日被日軍驅到八角島,凡蒙古人、高麗人、中國北方人(漢人),全部處斬。只留下中國南方人(南人),日本稱為「唐人」的,免死,充作奴隸。
登陸五龍山的十萬部隊,只有三個幸運兒逃掉,分別偷乘破爛的漁舟,漂回中國。然而,最悲慘的是,這件全軍覆沒的悲劇,竟沒有引起責任問題。范文虎向忽必烈報告說:「我們到了日本,正準備攻擊太宰府時,不料暴風把船摧毀。我們仍然照原計划行事,可是某將領某將領(這些人都被遺棄在五龍山下,死無對證),不聽指揮,率軍先退,大軍只好跟隨。全體戰士於回到合浦港後解散,已各回本鄉。」
忽必烈相信他的話,逃回的三個人雖拆穿了他的謊言,死難者的家屬雖向政府申訴,但這聲音是太微弱了,忽必烈根本聽不到,蒙古帝國高階層已開始腐爛。
——這一颱風拯救了日本,日本感謝它,稱它為「神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組織自殺飛機,即稱「神風特攻隊」,希望神風第二次降臨。結果雖然失望,但可看出這次颱風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檢查蒙古帝國東征失敗的原因,我們認為可歸納為三項:1、將領們統大軍渡海作戰,卻沒有一個人對海洋氣候了解;2、任用渣滓范文虎當統帥;3、在出發時,忽必烈拒絕配備馬匹和回回炮,否則前期登陸五龍山的部隊可能在巨炮掩護下,支持到撤退使用的新艦造成。
東征失敗後第三年(1283),蒙古帝國的使節被緬甸王國驅逐,遂向緬甸攻擊,繼續作戰六年,到1289年,緬甸始告屈服,降為臣屬。
而在進攻緬甸王國的前一年(1282),占城王國(越南南部地區)囚禁蒙古帝國的使節,元兵團在蒙古大將唆都率領下,乘戰艦一千艘,由廣州出發攻擊。占城王國堅壁清野,退人叢林山谷。元兵團攻陷它的首都,但歸路和糧道卻被切斷,狼狽撤退,幾乎全被殲滅。
1284年,蒙古帝國向安南王國(越南北部地區)借路,計劃縱穿安南,從陸道進攻佔城。安南王國拒絕,它不敢冒這個險。忽必烈命他的兒子脫歡當總司令,攻擊安南王國。安南是熱帶地方,森林連旦,密不見天日,又有地區性的瘴氣惡霧,以及北方戰士從沒有見過的毒蛇猛獸和致使的蚊蟲螞蝗。元兵團首先發生瘟疫,又加上安南軍不斷伏擊,以致死傷狼藉,大敗而還。
三年後(1287),脫歡親王對安南王國作第二次攻擊,這一次攻陷安南首都螺城(越南河內)。但安南軍切斷元兵團的糧道,節節反攻。元兵團只好放棄螺城,且戰且退,沿途毒蛇毒箭,雨一般落下,戰士將領,死亡殆盡,脫歡親王只剩下一條性命逃歸。
不過,安南國王陳日烜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絕不能長期觸怒這個龐大的鄰邦,仍然派遣使節到大都(北京),獻出用黃金鑄成的自己的跪像,代替自己謝罪。占城王國也明智地請求和解,它也不願作為北方巨怪的長期敵人。
蒙古帝國最後一次擴張,是遠征爪哇王國(印尼爪哇島)。爪哇王國不過一個小島,比日本還要小而且還要遠。但蒙古使節也到了那裡招降,結果爪哇國王在他臉上刺字後趕走,以表示對蒙古的輕蔑。1292年,元兵團二萬人,戰艦500艘,在蒙古大將亦黑迷失、漢人大將史粥率領下,從泉州(福建泉州)出發,越洋攻擊,次年登陸爪哇島。恰巧遇上爪哇國王被他的鄰邦葛郎國王所殺。爪哇國王的女婿土罕必闍耶是一個有謀略的領袖人物,他投降元兵團,引導大軍擊滅葛郎王國。然後,他再對元兵團發動奇襲,元兵團大敗,勉強撤回泉州。此役共三千餘人葬身在那個荒島。
征爪哇失敗之後,蒙古帝國那種像著了魔似的擴張狂,終於停止。熱帶土地是他們所不了解的,變化莫測的海洋他們也無法克服。從1206年鐵木真建立帝國,就一天都不停地對外侵略,到1293年爪哇兵敗,為時88年。蒙古人的擴張力量竟持續如此之久,使人嘆為觀止,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如此。
三、中國的都市
蒙古帝國對外不斷戰爭,並沒有嚴重地影響社會經濟自然成長。又因整個歐亞地區處於大汗一人統治之下,交通和貿易,都有重大的發展。都市蓬勃,更超過八世紀唐王朝時代。海運空前的興盛,杭州、廣州、泉州、溫州、慶元(浙江寧波),都設有貿易船舶管理處(市舶司),管理中外船舶貨運和產品銷售。各子國之間的貿易,則依靠車馬。自東方的山東半島,到西方的烏克蘭平原,都有廣闊和四通八達的公路驛站,以及旅館。又有公路巡邏隊(巡防弓手),以保護商旅安全。在這種情形下,都市的繁榮,每日都在增加。我們可借十三世紀在歐洲出版的一本書,對當時的中國都市,作一鳥瞰。
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威尼斯王國的商人馬可波羅,他於1275年隨父親來到中國,17年後的1292年,離中國西返,而於1295年回到故鄉。回鄉後第三年(1298),威尼斯王國跟熱那亞王國開戰(這兩個王國的首都,現在同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城市),馬可波羅擔任一艘戰艦的艦長,戰敗被俘,囚禁在熱那亞監獄。就在監獄中,他口述他在中國的見聞給他的同牢朋友,由朋友把它寫下來,即我們將行引用,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如果不是這本書,他已與草木同朽。這本遊記跟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詞句一樣,以後「白禍」的興趣,歐洲探險家相信向西方一直航行,一定可以到達遍地黃金的大汗的國土,受這本書的誘惑很大。
我們摘錄一段他對杭州的描寫,以了解當時中國商業都市的規模。杭州是宋帝國政府南遷後的首都,兩個世紀以來,一直保持100萬以上的人口。馬可波羅的生動報道,使我們回到十三世紀,置身於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杭州的街道和運河,都相當廣闊,船舶和馬車載著生活日用品,不停地來往街道上和運河上。估計杭州所有的橋,有一萬二千座之多。連接運河兩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橋,都有高級的建築技術,使橋身高拱,以便豎有很高桅杆的船隻可以從下面順利通過。高拱的橋身並不妨礙馬車通行,因為橋面在很遠的地方,就開始墊高。它的坡度逐漸上升,一直升到拱橋的頂點。
杭州城內有十個巨大的廣場和市場,街道兩旁的商店,不計其數。每一個廣場的長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廣場對面則是主要街道,寬四十步,從城的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運河跟一條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龐大的用巨石建築的貨棧,存放著從印度或其他地方來的商人們所帶的貨物。這些外國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場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日子,每一個市場在這三天交易的日子裡,總有四萬人到五萬人參加。
杭州街道全鋪著石板或方磚,主要道路的兩側,各有十步寬的距離,用石板或方磚鋪成,但中間卻鋪著小鵝卵石。陰溝縱橫,使雨水得以流入運河。街道上始終非常清潔乾燥,在這些小鵝卵石的道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一樣地,不停賓士。馬車是長方形的,上面有篷蓋,更有絲織的窗帘和絲織的坐墊,可以容納六個人。
從26公里外的內海所捕獲的魚蝦,每天被送到杭州。當你看到那龐大的魚蝦數量,你會想到怎麼能賣完。可是,不到幾小時光景,就被搶購一空,因為杭州的居民實在太多。
通往市場的街道都很繁華,有些市場還設有相當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別擔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終年都用冷水沐浴。他們從小就養成了這個習慣,認為冷水對身體有益。當然,也有熱水浴室,不過專供外國人使用,因為外國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樣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時間,大都在晚飯之前。
另外還有藝妓區,藝妓之多,使我吃驚。她們衣服華麗,粉香撲鼻。藝妓館設備豪華,並有許多女僕侍候她們。另外一個區域,則住著醫生和卜卦算命的星象家。
杭州主要街道的兩旁,矗立著高樓大廈。男人跟女人一樣,皮膚很細,外貌很瀟洒。不過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弱不勝衣。她們的服裝都很講究,除了衣服是綢緞做的外,還佩帶著珠寶,這些珠寶價值連城。
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歐洲人一直到十三世紀,還不知道沐浴(至少也不普遍),所以馬可波羅對中國人天天沐浴,特彆強調。二是綢緞,這是歐洲人非常羨慕的貴重奢侈品,而中國人竟很多人使用,所以使馬可波羅驚奇不止。
四、元曲
蒙古帝國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摒棄,固然使知識分子難堪,卻也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即知識分子可以不必再繼續板著道學面孔。
儒家學派一旦失去政權的支持,對知識分子也就立即失去控制力量。知識分子再沒有柳永「奉旨填詞」的顧慮和史達祖臉上刺字的危險。因之在性靈上獲得釋放,呈現元曲時代。
元曲是戲劇文學部分,也是「詞」的一種蛻變進步。中國戲劇一直是民間的藝術,知識分子被蒙古驅出統治階層之後,才向這方面發展,開始寫作片段的唱詞或整出的劇本,統稱為「曲」,因為它在蒙古帝國子國之一的元帝國時期的成就最為輝煌燦爛,所以稱為「元曲」。
曲分為兩種:一種稱「散曲」,即沒有對白的純唱詞,也就是現代所謂的流行歌曲;一種稱「傳奇」,即有對白的唱詞,能夠大規模在舞台上演出。
詞是詩餘,曲是詞餘,但曲所具有的字句的活潑,意境的超越,想像力的豐富,從前任何作品都很難望其項背。知識分子思想得到正常發展後,創造力極為興旺。他們嘲弄帝王將相,調侃聖賢,歌頌愛情。很少有聖人系統的意識形態,大多數被真實感情充滿。這是自西漢公元前二世紀政治力量獨尊儒家以來,從沒有發生過的現象。
元曲中最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王實甫《西廂記》,寫張君瑞和崔鶯鶯自由戀愛的故事。關漢卿《竇娥冤》,寫少婦竇娥死於冤獄的故事。馬致遠《漢宮秋》,寫西漢王朝皇帝劉奭跟宮女王昭君的故事。白樸《梧桐雨》,寫唐王朝皇帝李隆基跟貴妃楊玉環的故事。施惠《拜月亭》,寫一對夫婦在戰亂中逃散而又團聚的故事。高明《琵琶記》,寫一個人棄妻再娶,前妻千里尋夫的故事。
我們無法詳細介紹上述的作品,它們屬於傳奇之類,每一部作品都是數百頁的巨著。現在介紹一首散曲,作為元曲的代表,使我們有一個具體的印象,其中方括弧中是曲牌名,舞台上演出時演奏的音樂譜調,圓括弧中是簡單的注釋。
這首散曲,是馬致遠的《借馬》:
[耍孩兒]近來時買了匹蒲梢騎(蒲梢,十三世紀時方言,謂馬),性命般看承愛惜。一夜間上草料數十番,喂飼得腰腿胖肥(膘,馬的胸肋肌肉)。但有些穢污早忙刷洗,微有些辛苦便下騎。竟有一種無知輩,出言要借,對面難推。
[七煞]懶洋洋牽下槽,意遲遲背後隨,氣忿忿懶把鞍來備。我沉吟了半晌語不語(晌,片時之意),不曉得那渾人知不知。他也不是不精細,常言說,他人弓莫挽,他人馬休騎。
[六煞]不騎時啊,西棚下涼處拴。騎時節,揀地面平處騎,將青春嫩草頻頻的喂。歇時節,肚帶鬆鬆放,把那背上的馬鞍款款移。勤覷著鞍和轡,牢踏著寶鐙,前口兒(馬口中銜勒)休提。
[五煞]飢時節,喂些草。渴時節,飲些水。挨著皮膚的馬鞍休使塵氈屈(不要壓得太重以致鞍上氈毛為之彎曲),三山骨(馬尾骨)休使鞭來打,磚瓦上休教穩著蹄(不要在碎瓦碎磚上久站,以免傷足)。一句話你仔細的記,飽時休走,飲了休馳。
[煞]拋糞(大便)時教干處拋,撒尿時教凈處(清潔)尿,拴時節揀個牢固樁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磚塊,過水處莫教踐污泥。這馬知人意,似雲長赤兔,如項王烏騅(雲長,三國時代名將關羽別號,戰馬名赤兔。項王,西楚國工項羽,戰馬名烏騅。二馬皆歷史上的名馬,用以描寫馬主心理狀態)。
[三煞]有汗時休去檐下控(以免風吹生病),洗馬時休教浸著頤(頤,面頰),軟煮草料煎底細。上坡時務把身來聳,下坡時休教走得疾。莫道人恁般瑣碎,休教鞭著xx眼,休教鞭擦著毛衣。
[二煞]不借時惡了兄弟,不借時反了麵皮。馬兒行囑咐叮嚀記,緊防店戶將他打,刷子去掉硬毛不可疑。只嘆的一聲長吁氣,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一煞]早晨間借與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門專等來家內。柔腸寸寸因你斷,側耳頻頻聽你嘶。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尾]沒道理,沒道理。忒下的(心狠手辣之意),忒下的。剛才說的一些話君專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
——馬主人又怨又恨,又不得不借,致愁腸百結,淋漓無遺。我們用現代人不得不把心愛的自用新汽車,借給妻子的莽撞弟弟時的心理反應去推測,會欽佩作者的觀察入微。然而主要還是它所顯示的幽默情調,在嘮嘮叨叨,一陣又一陣之後,還拍胸脯說:「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而幽默,正是醬缸中最缺少的東西。
五、對漢人的殘酷統治
馬可波羅所見的杭州市廛,是中國都市的外貌。馬致遠筆下的元曲,是士大夫地主階層在象牙塔中的安閑生活。事實上大多數漢人都在水深火熱中,接受亡國奴的待遇,包括馬可波羅所稱道的杭州那些衣服華麗的男女人民。
蒙古人發揮出他們可驚的軍事才能,締造一個空前龐大帝國。但他們的政治才能卻遠為落後,這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更為落後之故。蒙古人向外擴張,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如中國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弔民伐罪,也沒有任何高級情操的動力,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傳播福音到天涯地角。
蒙古人向外擴張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掠奪財富;一是滿足征眼慾望。了解蒙古帝國的野蠻本質和立國精神,就容易了解漢人所受迫害的沉重。
蒙古人從心底輕視漢人,所以列為第三等和第四等國民。在蒙古人眼中,漢人除了供給他們固定的田賦外,沒有別的用處。而中亞人(色目人·回回)則不然,他們在商業上的貢獻,要超過漢人很多倍。蒙古人上自親王公主,下至小民,都願意把銀幣借給中亞人,以收取利息。一兩紋銀的利息,十年後能高達1024兩,這是一種恐怖的剝削,當時稱為「羊羔兒息」,只有中亞商人付得起。——方法很簡單,必要時,中亞商人只要向地方政府報案,說他在途中被盜匪搶劫,地方政府就得如數賠償。所以漢人自然要比中亞人低一等或低二等。
第一任大汗鐵木真即曾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中亞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摺合二兩銀幣),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
遇到征伐戰爭,差別待遇較平時更甚。像1286年,為了第二年進攻安南王國,徵用全國馬匹,中亞人三匹馬中只征兩匹;而漢人的馬,無論多少,全部徵收。以後不斷征馬,每次如此,漢人的馬就成為珍品。
元政府統治中國,從基層起就有嚴密而徹底的控制。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當。這蒙古人就是這二十家的總管,這二十家就是這蒙古總管的奴隸,衣服飲食,他可以隨心索取,女子和財產,他更可以隨心所欲。
元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長,全由蒙古人擔任。當蒙古人不夠分配,或中亞人賄賂夠多時,則由中亞人擔任。蒙古官員大多數是世襲的,每一個蒙古首長,如州長、縣長,他所管轄的一州或一縣,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漢人則是他的農奴,他們對漢人沒有政治責任,更沒有法律責任。
蒙古嬰兒和幼童,往往很早地就繼承了州長縣長的位置,他的家人和侍奉他的奴僕,構成一個小型的宮廷。蒙古人都不會漢話,不識漢字,地方官員如此,中央官員也如此,蒙古大汗更很少會漢話和漢字。一百年間的政權,也只有兩個漢人出任過宰相,一是十三世紀元帝國初創時的史天澤,一是十四世紀元帝國瓦解前夕的賀惟一,而賀惟一早已蒙古化,改名拓拔太平,忠於蒙古人超過忠於漢人。
正因為這種緣故,蒙古大汗是以奴隸總管的身分,控制中國,所以對漢人毫無感情,對中國文化,自尊心也不允許接受。
蒙古官員的貪污腐敗,跟他們的初期武功一樣,在歷史上也屬空前。十四世紀初的1303年,第八任大汗鐵穆耳曾大力整頓官吏,一次就有18473個貪官撤職。然而他不能堅持下去,他的後任大汗復行放任,以致每一個蒙古官員都是一個百萬富翁。而蒙古帝國特徵之一是官員特別多,一塊玉石的發掘或一張弓的製造,都會有若干官員管理,所有官員都靠貪污勒索維持高級享受。
帝國的繁重賦稅,也是促成貪污腐敗的要素之一,他們最初是採取包商制,第二任大汗窩闊台時,曾打算把所佔領漢地的賦稅,以140萬兩銀幣包給漢籍鉅賈劉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極力反對,才算作罷。可是不久中亞維吾爾籍鉅賈奧都喇合蠻出價220萬兩時,窩闊台怦然心動,終於包給了他。以後每一位大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財稅上,他們不知道鼓勵生產,只知道盲目而兇惡地剝削。十四世紀三十年代全國各項賦稅,平均額較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幾乎增加100倍,這都出在漢人身上。
然而,僅只上述的這些壓榨,痛苦還是輕微的。更大的迫害是賜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南宋帝國破滅後所舉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5口計,一次就得到50萬個農奴。漢人忽然間失去自祖宗傳留下來的農田,而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
除了大汗的威力無法抗拒外,任何一個蒙古人,也都可以隨意侵佔,他們經常突然間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蒙古帝國暴政中最特殊的一項是吐蕃宗教國的僧侶,世人稱他們「喇嘛」、「西僧」、「番僧」。這些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所謂活佛,卻是漢人的災難之一。大汗既然尊稱「法王」為國師,無論這種尊崇是政治性的,或出於真誠的信仰,結果都是一樣,即喇嘛在蒙古帝國所屬的元帝國中,具有強大力量,雖然還未到干涉政治的程度,但對漢人逞暴,卻綽綽有餘。
像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紮杭州,把宋帝國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墳墓,全都發掘,挖取陪葬的金銀珠寶;並且至少有50萬戶農民(約250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
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婦女陪宿。第九任大汗海山對喇嘛教尤其狂熱。海山繼承汗位的第二年,即1308年,便下詔說:「凡毆打喇嘛的,砍斷他的手。凡咒罵喇嘛的,割掉他的舌頭。」幸而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極力反對,才收回成命,但喇嘛仍受到形勢的鼓勵。他們在街上很少買東西,只徑行奪取。
一個柴販曾向大都(北京)留守長官李壁伸訴,李壁正在處理時,眾喇嘛已手執木棍,呼嘯而至,把李壁摔倒痛毆。李壁向大汗控告,大汗立即下令赦免喇嘛。
又一次,喇嘛跟一位王妃爭路,竟把王妃拖下車輛,拳腳交集,大汗的反應仍是下令赦免喇嘛。
對高階層統治者還是如此,居於最下層的漢人,可以推斷出所承受的蹂躪。
漢人知道,苦難不僅來自暴政,而更是來自韃子——韃子,是漢人對蒙古人輕侮的稱謂。除非剷除韃子,解除頸子上亡國奴的枷鎖,暴政不會停止。
六、漢人激烈反抗
蒙古暴君不久就跟遼帝國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一樣,發現漢人並不像他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奴役。就在蒙古帝國鼎盛的十三世紀八十年代,江南即爆發抗暴革命200餘起。蒙古用殘酷的殺戮來鎮壓,但再多的流血都堵不住全民族憤怒的火山口,漢人的反抗,跟蒙古人的統治相終始。
十四世紀二十年代之後,隨著蒙古帝國內部日增的腐爛,各地民變更不可遏止。四十年代時,僅山東、河北地區,就有300餘起農民暴動。——這比六世紀北魏帝國領土的民變,超過十倍,可看出蒙古統治者比鮮卑統治者的殘暴程度更要嚴重。
遍地戰亂一定引起災荒,旱災果然大規模發生,赤地千里,最慘重的是黃河下游,饑饉逼人發狂,互相襲擊烹食。1344年,黃河又在白茅堤(河南蘭考東北)決口,向東傾瀉,600公里狹長地帶上的村莊和人民,全被淹沒,直入黃海。河水泛濫所及,又增加數十萬無處投奔的饑民,成為武裝群眾無盡的兵源。在千百個群眾領袖中,以下表中所列六個人物,給蒙古統治的傷害最大:
上表顯示出兩個特徵,第一、群眾領袖都是平民出身,沒有一個是士大夫。說明士大夫愛國的言論多於愛國的行動,即令有行動,也沒有影響力。
第二、推翻蒙古統治的,只有民變而沒有政變和兵變,說明在蒙古帝國里,政權、軍權都在蒙古人手中。蒙古人認為僅此一點,漢人就無可奈何,料不到民變一旦發生力量,跟政變、兵變一樣地具有摧毀性。
正當漢民族革命排山倒海而起之際,蒙古帝國政府卻在決策上犯了一項錯誤,即引使黃河恢復故道。工程由宰相脫脫親自主持,1351年,徵調民夫17萬人,用五個月工夫,把白茅堤(河南蘭考東北)決口堵塞,使黃河仍向東北流入渤海。
這本是一件建設性的偉大工程,但它選錯了時間,尤其是用錯了方法。在人心沸騰的年歲中,把17萬滿懷怨恨的勞工,從他們的家鄉強逼徵調,集中在一起。完工之後,又沒有妥善安置,而任他們向四方流散。
劉福通早就命他的教徒,刻一個一隻眼的石人,背上寫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埋在黃河故道黃陵崗(河南蘭考東北)附近。當民夫在施工中把這個石人掘出來的時候,人心大為震動。工程完畢後,除了少部分還鄉外,大多數都集結在劉福通的紅巾之下,成為主力。
紅巾,跟二世紀東漢末年的黃巾一樣,是劉福通抗暴力量所使用的一種標幟。
就在同年(1351),群眾領袖之一的徐壽輝稱帝,建立天完政權,佔領長江中游,派軍進入江南,掃蕩蒙古勢力。
劉福通於1355年,迎立白蓮教故教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帝,建立韓宋帝國,佔領淮河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
白蓮教是佛教中的一個神秘支派,以反抗暴政為重要宗旨,就是韓山童開創的。韓山童曾宣稱:「白蓮花開,彌勒佛降世。」設立白蓮會,吸收信徒。
——關於漢人的抗暴革命,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據說,劉福通最初在穎州(安徽阜陽)發動民眾暴動時,因蒙古「甲主」監視嚴密,漢人既不能聚會宣告,又不能派人逐家傳遞消息,無法約定同一時刻舉事。於是劉福通請「甲主」准許向家人分送像月亮一樣的圓形甜餅,稱為月餅,以便漢人為大汗祈福。「甲主」允許了,而月餅中夾有漢字寫的字條:「八月十五日殺韃子。」漢人準備妥當,當晚夜半,所有「甲主」和他的家族,都死在漢人棍棒之下。
——金帝國和蒙古帝國崩潰時,凡在漢區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幾乎全部被漢人屠殺,連懷中的嬰兒都被摔到石階上,腦漿迸裂,作母親的還沒有哀號出聲音,已死於亂刀之下,凶慘不忍卒睹。然而這是可以理解的,漢人所負的是民族深仇。女真和蒙古統治階層的殘忍屠殺,舉世皆知,對被稱為「蠻子國」的漢人,更加輕蔑。像興化(福建莆田)不過一個小城,十三世紀蒙古兵團攻陷它,全城男女被屠之後,就血流有聲。
侵略者必須付出代價,即令本身沒有付出,後裔也要付出。這種付出使人對佛教的因果報應,發生聯想,會禁不住悚然嘆息。
韓宋帝國宰相劉福通是反抗蒙古統治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毫無私心地用他新興的武裝力量,打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帝國。1358年,他於攻陷開封(河南開封)作為首都後,即向蒙古發動總攻,分三路進兵。東路由大將毛貴率領,攻山東省;西路由大將白不信率領,攻陝西省;北路由大將關先生率領,攻上都開平(內蒙古正藍旗)。
東路兵團於掃蕩了山東省蒙古人的勢力後,直指大都(北京),挺進到距大都只50公里的柳林村。蒙古第十八任大汗妥灌帖睦爾,一個標準的亡國型君主,手足失措,準備放棄大都,向北逃亡。但宰相拓拔太平(即漢人賀惟一)堅持固守。毛貴攻擊不順利,孤軍不能久留,仍退回山東。
西路兵團深入關中(陝西省中部)後,戰敗潰散。只北路兵團勢如破竹,穿過山西,摧毀蒙古所有抵抗,攻陷開平。
開平距作為首都的大都只280公里,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南下攻大都,先行把蒙古大汗擒獲。北路兵團沒有這樣做,卻向東推進,攻陷遼陽(遼寧遼陽),進入高麗王國(朝鮮半島),高麗向北路兵團投降。
可是,這批所向無敵的革命部隊,經過長途遠征,軍紀已全部敗壞,引起高麗人民極大的痛恨。高麗有計劃地出動大批美女,跟戰士們交往纏綿,男子們則乘機把他們的戰馬和武器藏匿。一切妥當後,發動反擊,包括關先生在內,大部分被殺。只剩下萬餘人輾轉脫險,逃回中國,又被盛怒等待他們的蒙古人,一網打盡。
韓宋帝國三路出征,把自己的力量完全消耗。但蒙古帝國的牆基,卻被掘空,只需要最後輕輕一推。
七、明王朝興起
對蒙古帝國最後一推的是朱元璋和他所建立的明帝國。
朱元璋是韓宋帝國的將領之一,他生於一個極度貧苦的家庭,父母雙雙死於瘟疫,他以一個孤兒,投入他故鄉鍾離(壕州·安徽鳳陽)皇覺寺當小和尚,供大和尚當役使。然而遍地混戰又把廟院毀掉,他只好鋌而走險,去當「盜匪」,投奔變民領袖郭子興。郭子興欣賞他的才幹,把乾女兒馬氏嫁給他,用他作自己的衛士,以後又任命他當軍官,逐漸擢升到重要地位。
韓宋帝國建立後,郭子興這支武裝力量即行歸附。郭子興不久逝世,韓宋政府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當司令官(都元帥),朱元璋當副司令官(副都元帥),渡長江南征。
朱元璋這時野心勃勃,決定排除他的恩主之子。在進攻集慶(江蘇南京)時,朱元璋的好友陳野先叛變,把郭天敘殺掉。然後朱元璋再把陳野先殺掉。韓宋政府無法作深入地追究,只好任命朱元璋接任司令官兼江南省省長(江南行省平章事)。
朱元璋攻陷集慶(江蘇南京)後,改名應天,即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當時全國都在跟蒙古人苦鬥,只朱元璋不然,他的作戰目標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的其他抗暴力量。
當韓宋帝國三路出兵向蒙古人發起總攻的時候,朱元璋卻在南方擴張——表面上看起來是韓宋帝國在擴張。
就在同時,立國十年的變民政權天完帝國內亂。1360年,宰相陳友諒政變,把皇帝徐壽輝殺掉。陳友諒上台,改稱陳漢帝國,建都武昌(湖北武漢)。駐紮在成都的天完大將明玉珍得到消息,宣布獨立,於1362年,遷駐重慶,建立明夏帝國。
至於早期起兵的李二,早已戰死。而張士誠和方國珍,在接受元政府的官爵後,表面上臣服蒙古,實際上仍保持自己獨立王國的割據局面。
經過31年的改朝換代混戰,勝利最後屬於朱元璋。
1363年,朱元璋跟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陳友諒的運氣太壞,當戰鬥正酣時,他從船艙中偶爾探頭出來,竟被流箭射死。兒子陳理年幼,不能統率他的部隊,於第二年投降朱元璋。陳漢帝國立國5年而亡。
1366年,韓宋帝國受到張士誠的攻擊,宰相劉福通戰死,皇帝韓林兒出奔滁州(安徽滁州)。朱元璋請求遷都到他所控制下的應天(江蘇南京),並派軍隊前往奉迎。一切儀式都十分隆重,充分顯示一個將領對皇家的忠貞。然而,到了瓜步鎮(江蘇六合),登上長江的龍舟之後,奉迎的軍隊卻把韓林兒推入長江溺死。韓宋帝國立國12年而亡,它像蠟燭一樣,毀滅了自己而照亮別人。
朱元璋奪取了寶座後,於1368年即位,建立明王朝。——這是一個長命政權,長達276年,如果算上南明殘留政權,更長達294年。
在之前一年,即1367年,朱元璋兵團攻入平江(江蘇蘇州),張士誠被擒,送往應天,自縊而死。朱元璋另一兵團攻入浙江,方國珍投降。
1368年,距劉福通集結黃河勞工,反抗蒙古暴政已17年,朱元璋才正式面對蒙古帝國。不過這時的蒙古,已不是17年前的蒙古了,牆基已空。朱元璋兵團在大將徐達率領下北伐,進抵通州(北京通縣),距大都(北京)20公里。蒙古大汗妥灌帖睦爾再度手足失措,拒絕任何固守決戰的建議,帶著妻子兒女和親信大臣,向他祖先鐵木真、忽必烈所來自的北方沙漠逃走。
徐達比毛貴幸運,他輕而易舉地克複大都(北京)。
1371年,朱元璋兵團攻入四川,明夏帝國立國10年而亡。
1381年,蒙古人在中國版圖上最後一塊領土雲南,被朱元璋兵團奪取,鎮守雲南的親王把匝刺瓦爾密,在逃亡途中自殺。蒙古人至此全部被逐出中國本土,回到他們原來的瀚海沙漠群故地。他們所建立的蒙古帝國和子國之一的元帝國,也隨之煙消雲散。山搖地動般擴張征服的帝國勛業,成為過去,只遺留下片斷的歷史陳跡。
——蒙古帝國自1264年,遷都大都(北京),到1381年雲南陷落,統治中國共118年,作了118年漢人的奴隸總管。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接替元帝國的疆域,只漠北地區不包括在內,那裡是蒙古帝國本土。明政府把全國劃為下列的十五個行政區域:
起初,明王朝首都設在應天(江蘇南京)。1421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強勢推動下,遷都蒙古帝國故都大都改名的北平,即將應天改作南京,而將北平改名順天,作為北京。關於大明帝國的那些事,我們下篇再聊。
※火藥、羅盤、瓷器,大宋的發明再好,也難抵道學之害!
※宋金西夏之亡,南宋悲歌,崖山之後無中華!
※真實的朱元璋,超乎你我的想像!
※朱棣的奪位之戰與他的南征北伐,以及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他放棄300倍高薪回國,用22年為人類打開「天眼」!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