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渠之首」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巡遊

「九渠之首」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巡遊

老實說,這是我第二次來青銅峽黃河大峽谷,相比於上次的走馬觀花式的觀看,這次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了這裡。

早上八點從銀川出發,抵達青銅峽已是九點半,在結束了黃河樓、水利博物館的行程後,我們踏上了遊覽黃河大峽谷的船。

在沒來黃河大峽谷之前,我對於「大峽谷」的概念還停留在:馬六甲、水流湍急、兩岸絕壁等印象。當我初次見到黃河大峽谷時的內心感受是:「這也叫大峽谷」?但當我靜下心來,看著黃河水以及蒼茫的賀蘭山時,卻是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美。那是一種西北獨有的粗狂豪放之美。

黃河大峽谷是黃河上游的最後一道峽谷,素有「黃河上游小三峽」之稱。大峽谷內山河相依,兩岸峭壁奇景紛呈。在黃河大峽谷中分布著青銅古鎮、黃河鐵橋、攔河大壩、一百零八塔、秦王古渡、大禹神像、中華黃河壇、庫區鳥島和牛首山等景點。

在寧夏有這樣一句話:「十里長峽十里景,十里畫廊在青銅」。在黃河大峽谷里的每一處景觀都有著一段久遠的歷史、一個美麗的神話。

船行大約十五分鐘我們來到了大峽谷中的第一個景點:108塔。打開百度百科對於108塔的簡介是:中國古代大型喇嘛塔群。塔自上而下按 1、3、5、7、9……19奇數錯落排列成12層,每層塔前用磚砌護牆一道,地面用磚鋪墁,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塔群,共 108座。始建年代不詳,根據《大明一統志》和寧夏方誌《弘治新志》記載,過去認為是元代所建。但從歷次修繕出土的西夏文帛畫、彩塑和彩繪圖案、題記等遺迹推測,該塔可能是西夏的遺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

我是一個對歷史很不感冒的人,但對於這樣的古建築還是有一定的情節的,108塔既有西夏時期的建築風格,也有元明清的痕迹,抬頭望眼,108座塔錯落眼前,甚是賞心,當聽到隨行的導遊講,數塔可以把憂愁消除時,大家都站在烈日下數起了塔。

在青銅峽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禹練十年功,鑄斧開青銅。金牛鎮峽口,斬龍保年豐。」

相傳在很久以前,寧夏被大水淹沒,大禹來到青銅峽一帶帶領眾人治水,大水退去,山北面成為陸地,而山南面卻因為峻岭東西相阻隔使得積水不能流去。大禹帶領眾人開鑿的山溝,白天開鑿出一條溝,到了夜裡就合攏了。這時,有人對大禹說:山下深潭裡有一條蛟龍,它會妖法能作怪,不要再開山了。大禹淡淡一笑,不以為然,繼續開山。有一天,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怒濤洶湧的洪水狂吼翻滾,眾人慌亂閉門不出,大禹卻衝出房門,跑上高崖,心中發誓:我一定要制服可惡的洪水!這時忽見雲端出現一位騎著黃牛的老者,俯首含笑說:「你們同心協力,鑄造出一把青銅巨斧,就能劈山斬蛟龍!」大禹急問:「如何鑄造?」老者說:「取來五嶽頂峰寶石,煉三千六百五十日就可得到。」並把坐騎黃牛送給大禹。

大禹親赴五嶽取寶石,黃牛馱著寶石騰空而歸。眾人建成熔爐,大禹取回寶石,黃牛運送煤炭,到了該練成的日期,只聽一聲巨響,熔爐炸開,青銅巨斧騰空而起,在空中旋轉著放射光芒。黃牛大叫一聲,沖入深潭中與惡龍搏鬥,這時候風浪大作,黃牛將惡龍引出水面,青銅巨斧從空中將巨龍斬為兩段。山腰隨之開裂出一道峽口,洪水順口而下,這裡現出了陸地,人們開始在這裡耕種生活。

人們為了感念大禹和黃牛的恩情,在青銅峽北山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並叫那山為牛頭山。又鑄成兩頭鐵牛,一頭供奉於牛頭山的金牛寺中,在金牛寺旁的泉口上修了一座金牛池,據說,當日黃牛在此飲水;另一頭鐵牛沉於水底,用來鎮壓河底,防止洪水泛濫。

而坐落於108塔斜對面牛角山下的大禹文化園就是為了感念大禹的恩澤,紀念和傳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

大禹文化園總建築面積13190平方米,整體建築風格為仿漢代建築。據說,設計者認為漢代建築氣勢宏偉,適合表達對大禹的尊崇之意。文化園秉承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在其軸線上建有碼頭、廣場、牌樓、入口大門、鐘樓、鼓樓、明堂、大殿,兩翼」為河圖洛書、九州苑、大禹雕像,建築高差31.05米,整體布局錯落有序,蔚為大觀。

告別大禹文化園,逆流而上我們來到了黃河大峽谷的最後一個景點——中華黃河壇。也許有朋友會問:怎麼一路全是和黃河有關?如果對寧夏有所了解的朋友就一定知道,寧夏的引黃灌區是全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其始建於秦漢時期,歷代開鑿的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七星渠、美利渠、羚羊壽渠、大清渠、惠農渠、西乾渠、東乾渠、躍進渠等14條古渠仍在汩汩流淌、惠澤千秋,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成就了寧夏平原「塞北江南」的美譽。因此,黃河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中華黃河壇採用青銅鑄造,以表達華夏民族飲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頌黃河母親。而整個黃河聖壇有五條線,分別是:祭祀文化、中華文化、青銅藝術、皇家園陵、中國數數。

踏上中華黃河壇的台階,放眼望去,如同閱讀一本厚重的黃河文化大百科全書。

一壇、一鼎、一閣、二道、三區、三坊、三橋、三殿、四象、四獸、四儀、五行、六台、十八經典、廿四節氣、六十甲子…… 一個個獨具黃河文化特色的建築文化符號撲面而來。

而中華黃河壇以「金石為質」,打造出108件青銅器藝術精品,36件石刻藝術佳作,書寫了建築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將渾天儀、地動儀、指南針和日晷這「四儀」擺放在一處;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銅鑄造黃河鼎、黃河鍾、黃河鼓,二十四節氣圖騰柱;第一次用十八面石鼓記錄朝代農策,用十八面竹簡記載朝代文脈……

行至其中,恰巧碰到雷雨天氣,而我們沒有因為壞天氣停住腳步,大家還笑說:雷劈到大鼎會不會穿越。

那一刻,我在想如果穿越我真想回到人類文明在黃河流域開始的時期,回到大夏國李元昊建都之時,回到蒙恬大將軍在寧夏興修水利屯墾種植的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個城 的精彩文章:

TAG:半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