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行勝於言:孔子心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

行勝於言:孔子心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

GIF/20K

導讀

孔子對弟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更多地是以身教而非言傳的方式來教育弟子。

說到孔子教育弟子,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等等這樣的詞語。似乎老先生是一個話嘮,總在不停說教。

事實上,孔子對弟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更多地是以身教而非言傳的方式來教育弟子。

孔子特別警惕「言」,孔子認為「言」會干擾或阻礙「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

孔子最喜歡顏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顏回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當然顏回的沉默是外在的,在他沉默的外表下面,內心總有一萬個思想在奔騰,所以才能「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也就是說,顏回是那種飛快地想,慢慢地說的人,是那種胸有激雷,面若平湖的人。所以才有孔子對顏回一唱三嘆的讚賞:「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對弟子們因材施教的點撥,其實常常是以批評為主的,僅僅是或輕或重的區別而已,如對聰明而敏感,變通又多金的子貢用暗示隱喻的方式,對直率驍勇,在老師面前愛刷存在感的子路則是直接精準打擊。

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顏回。孔子只有對顏回才疼愛有加,不吝於表揚,不能不說和顏回敏於事而訥於言的性格有直接關係。顏回大概就是孔子嚮往的君子形象,我們很難否定,孔子嘆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的時候,眼前沒有划過顏回的影子。

而另外一個弟子宰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宰我口才很好,是孔門四科言語科的高材生,或許是因為太擅於言辭,一直為孔子所警惕,總希望找機會教育他。這不,終於有機會了。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朽木不可雕」,千古一罵,可見老先生對宰我的一時之氣得有多麼的大。

孔子對言語的警惕到什麼程度呢?他自己甚至說:「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那麼,不說話,讓弟子們怎麼跟著你學習呢,就是天也在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方法,也就是用「行」的方法啊。孔子的教育思想大概效法了「天」,所以孔子教育弟子的時候,輕言傳,重身教。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行」,不能僅僅理解為「行動」、「行走」義,其重要的意指是「行事」。中國人愛講「不打不相交」,所謂「打」,是「打交到」的意思,這才是「行」最重要的內涵。

與「行」相對的一個詞是「言」,當然,「知」也可以作為「行」的一個對應詞,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在《論語》里,在孔子這裡,更多的是關於言行之辨的內容,是對「言」無處不在的警惕。

沒錯,是「三人行」,而不是「三人言」。聖人告誡我們,語欲勝人,一句話的虧也不吃,總是在語言上戰勝別人,這是情商極低的表現。

行勝於言,是孔子告訴我們關於言行的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二程:偷奸耍滑的處事 無異於自掘墳墓
項羽是怎麼輸的?他到死都還不知道!
新歌《愛上大理》徵集女歌手
左宗棠教你避開「富貴陷阱」的秘訣!
歐麗娟:去掉自我的尊重 是愛的最高真諦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