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吳之戰東吳為什麼亡國?
建國五十七年、佔據長江天險、擁有大軍共二十多萬的東吳政權。為何在西晉王朝的一擊之下,便冰消瓦解,雖有其多方面的因素,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東吳方面
吳國自末帝孫皓當政以來,昏庸殘暴,任意殺害臣民,動輒扒皮,挖眼,慘不忍睹,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民間謠傳章安侯孫奮應成為天子,孫皓便將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統統處死;豫章太守張俊因替孫歷之母掃墓,也被孫皓下令車裂,吳中書令賀邵因中風,不能說話,數月無法上朝,孫皓懷疑他裝病,命人嚴刑拷打後,割斷他的頭,加以焚燒。孫皓還特別重用奸佞諂媚之徒,張俶因常進諂言、詆毀別人,十分被寵信,多次陞官進爵,成為司直中郎將,進封侯爵,於是造成了官吏和民間互以私利為目的競相誣諂的混亂局面,致使監獄暴滿,全國上下一片恐怖氣氛。孫皓還特別憎恨勝過他的人,孫皓每次宴會群臣,都強令大臣喝得爛醉,然後再讓他們互相告發罪行,或立即處死,或剝下麵皮,或挖出眼睛,君臣上下爾虞我詐,如此一個統治集團,自然四分五裂,人心喪盡,這就不能不從政治上註定東吳政權的必然失敗。
吳國的有識之士早已察覺,多次向吳主孫皓建議加強軍備,增強沿江戰略要點的防禦力量,切實防止西晉的突襲。公元272年,吳建平太守吾彥發現長江上游飄來大量木屑,便預知了晉正大造艦船準備順江東下滅吳的企圖,向吳主孫皓建議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軍兵以塞其衝要。」公元274年,當吳國大司馬陸抗病重垂危之際,又向孫皓建議,將長江上游防守兵力增至八萬以鞏固西陵、建平等地的防備。但這些關鍵性的建議均被孫皓置之不理。東吳統治集團臨戰前多年,既失之干對西晉戰略動向的研究,失去了針對西晉的戰略企圖採取相應對策的寶貴時機;又在戰略指導中著著失誤,致使擁有二十多萬大軍,佔據半壁河山的東吳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即被西晉橫掃而亡,這在古代戰爭史上成為不多見的慘敗記錄。
吳軍士氣的低落由來已久,這是其政治極端腐敗、人心喪盡的必然結果,戰前便不斷發生吳軍將士投降西晉的事件;當王濬軍順流東下,吳主孫皓命游擊將軍張象率一萬水軍前往抗擊王濬軍時,張象軍一見西晉軍的旗號便全部投降了西晉;吳將陶浚奉命率軍二萬與晉軍作戰,要出發的前天晚上,部眾也逃散一空,吳司徒何值、建威將軍孫晏等人未等晉軍逼近,便主動交出符節印信而降。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吳軍軍無鬥志的驚人狀態,這樣一支軍隊自然無法與晉軍相匹敵。
西晉方面
司馬氏統治的西晉,也並非什麼清廉之邦,只是政治上的腐敗程度稍遜於東吳而已。然而作為西晉最高統治者的司馬炎,在發動滅吳戰爭之前,與東吳孫皓類比,則尚屬稍具政治頭腦之士。因而,西晉的統治集團便遠較東吳統治集團為強,它依靠一批謀臣良將渚如羊祜、杜預、王濬、張華等的輔佐籌策而取得了滅吳戰爭的勝利。
晉則在滅掉蜀漢之後,立即著手穩定內部,增強經濟實力,力求富國強兵,利用17年的時間,進行了各方面的準備。西晉特別針對東吳佔據長江天塹的有利地勢,接受曹魏時期「武騎千群」無用武之地的教訓,以將軍王濬在蜀地訓練水軍,大造戰船,做好順江東下的一切作戰準備。這樣,便使本來已在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和軍事實力諸多方面佔據明顯優勢的西晉,如虎添翼,為奪取滅吳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司馬炎對滅吳戰爭的戰略策略的運用則是相當出色的。戰前,多年來西晉便採取了瓦解東吳軍民鬥志的一系列策略,臨戰中它又進行周密的作戰策劃和部署,以六路大軍東西對進,三面齊攻,有主有從,戰略上的協同和配合環環相扣,甚為默契,做到了計而後戰,穩操勝券。
司馬炎對滅吳戰爭的戰略策略的運用則是相當出色的。戰前,多年來西晉便採取了瓦解東吳軍民鬥志的一系列策略,臨戰中它又進行周密的作戰策劃和部署,以六路大軍東西對進,三面齊攻,有主有從,戰略上的協同和配合環環相扣,甚為默契,做到了計而後戰,穩操勝券。
※繻葛之戰簡介 繻葛之戰的結果與影響
※濁澤之戰簡介 濁澤之戰的歷史評價
※綠林赤眉起義舊址 綠林赤眉起義的首領
※虎門之戰三重防禦 虎門之戰為何清廷會戰敗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