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戰場上,日軍的進攻是一副怎樣的場景?
在真實的戰場上,日軍的進攻到底是一副怎樣的場景呢?
根據日軍的操典,在接近到據敵方主防線200米左右的距離時,在壓制敵方的機槍火力後,步兵應該開始白刃突擊。日軍對白刃突擊的迷信,主要緣於日本工業基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特點。當時中國軍隊普遍缺乏火炮,甚至缺乏足夠的機槍和彈藥,在防禦中主要依賴射速較慢的步槍。因此中國防線能夠向進攻方投射的火力遠不如一戰中歐洲軍隊所能達到的水平。
同時,由於中國缺乏系統的動員準備,開戰後參軍的青年在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方面都處於相當低的水平,日軍在白刃戰中能夠以一當十。而且,在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的防線缺乏縱深,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很差,日軍分隊衝過防線後,在有經驗的軍曹指揮下,對突破後周邊的中國防線進行側擊和卷擊,很可能導致中國軍隊全面崩潰。這些因素都使得中國戰場的日軍鼓勵步兵部隊對中國防線發起白刃突擊。
在我國老電影中時常出現的「托斯寄給(日文的突擊)」!實際上就是發起白刃突擊的命令。根據日軍操典,步兵在聽到突擊的口令後,應該提高姿態,日軍將領普遍認為日軍步兵兇悍的殺氣能夠摧垮中國守軍的作戰意志。
但是實際上,日軍在抗戰初期在白刃戰中的壓倒性優勢,與氣勢關係不大,更多是中國軍隊技不如人。而且,日軍老兵在戰場上基本選擇低姿態沖向中國防線,筆者曾聽到一個老兵說,日軍突擊後,一名日軍士兵匍匐著滾進中國戰壕,騙得中國士兵誤認為他是前面退下來的自己人。
一般情況下,日軍以步兵為核心的進攻,是由炮兵首先「發言」,並且掩護步兵接近到中國防線附近,然後日軍以分隊為單位,不斷向前滾動。在成功壓制中國機槍和火炮後,日軍會採用白刃突擊的方式,試圖擊潰中國守軍。當進攻受挫時,日軍前方的分隊會堅持作戰,直到全軍覆沒,為日軍預備隊展開並重新組織火力支援和步兵衝擊爭取時間。
※抗戰老兵回憶,日軍進攻時遠看一大片,近看每一個都不老實
※戴笠死後軍統局變成身保密局,可惜已經無作為
※鄧小平的第一任妻子有多漂亮,從內心深處表達出傾慕之情
※他14歲參加紅軍,被李先念稱讚為「打仗數第一」,主動遷滅日軍機場
TAG:張旭閑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