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在BAT佔據的賽道如何存活?「出門問問」說:出海是條好路

在BAT佔據的賽道如何存活?「出門問問」說:出海是條好路

「新商業100人」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業升級而製作的一個特別欄目。

中國的商業新革命,發端於1980年,但在過去的10年,信息革命取得的成果是最為驚人的。放眼,人類歷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此刻,信息與數據正在以指數形式增長。沒有任何公司將免於這場巨變。36氪將持續關注那些推動中國商業創新的人,並樂於傳播他們的思考和經驗。

出門問問,這家早期就扎進智能硬體的公司,終於在近一年獲得了足夠的支持,先後獲得了谷歌和大眾汽車的和關注及投資。而隨後被逼上「軟硬一體化」的路,如今看來也是件好事。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和創始人李志飛聊了聊。

文 | 孫然

今年上半年,大眾汽車1.8億美金的D輪投資入賬,對於出門問問無疑是個巨大的轉折點。它成了家不差錢的創業公司,同時也成了中國和矽谷AI圈熱議的對象。

人們關心的是,終於有家創業公司摸出了條活路。畢竟,眼下「活下來」是AI這個極具前景、也極不成熟的領域最重要的事。

更多創業者還掙扎在兩條道路上:扎堆做to B技術服務商,無奈中國公司為演算法買單的意願並不高;以及選擇一條看上去更難的路,做to C的硬體產品,對抗逼近的BAT和深圳的山寨廠商。

最近半年這個圈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Amazon的智能音箱Echo像條導火索,引爆了市場。幾個月間,國內出現了上百款智能音箱。音箱是繼智能手機之後最令人看好的入口級設備。

市場一旦熱起來,巨頭湧入的速度很快。

7月,阿里推出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售價僅499元;小米推出售價299元的小米AI音箱。

儘管2012年出門問問就投入了語音助手創業,2015年開始頂著質疑聲做智能手錶、智能車載設備,但在智能音箱上,趕了個晚集。

8月,出門問問的音箱正式發布。不過李志飛並不為「時間差」擔憂,一方面由於著急打出名號,大部分公司在發布會後並未能同期發售,另外,他認為「創業公司很難引領一個新的產品形態」,等待蘋果的引爆是必經之路。

如今出門問問有三款智能設備,以及面對第三方廠商開放的技術平台。很明顯,這家創業公司一腳踩進了BAT的賽道。參照互聯網行業的慣例,這是一家創業公司能處於的最好,也最壞的位置。殺出來就是潛力巨大的獨角獸,反之,則成為BAT碾壓下的炮灰。

我們好奇的是,當進入巨頭的賽道,出門問問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以下是36氪與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的對話,經編輯略有刪節:

演算法公司做硬體是被逼的

36氪:出門問問起初是一家演算法公司,感覺你們自己做硬體是被逼的?

李志飛:可以這麼說。因為我們是要推廣下一代的人機交互。起初一年半在手機上推廣,發現推不動,沒什麼用。所以三年前我們開始把軟體硬體結合起來,做新的品類。我們為什麼自己做硬體呢?因為第三方沒有什麼好的硬體,我看不上,不覺得它們的產品會有什麼留存。

等於說這裡沒有橋,我要到對面去,就先修橋。沒有路,我就先修路。最終目的都是讓用戶在更多設備里使用語音交互。

現在做AI最核心的兩個概念,是軟硬結合和多場景聯動。三年前做軟硬結合的時候,很多人覺得我們傻逼,因為大家都知道做硬體不賺錢,供應鏈很麻煩。但是你看今天的趨勢,全球都是軟硬結合。

36氪:所以智能設備這批,市場上不存在能只通過軟體做平台或硬體佔據主導地位的公司?

李志飛:對,包括蘋果、微軟、小米、聯想、華為……現在所有公司都不甘心只做硬體。同時,也不存在能像安卓一樣玩法的AI平台。打個比方,2011年安卓起飛的時候,蘋果剛出來,那時候所有硬體廠商(在軟體層面)根本就反應不過來,因為它們以前不需要迭代,如今它們必須用安卓,Google都不用推,大家都求著用。

但現在,你看Google system雖然它也做開放平台,但是它一定是以自己的爆品為主,開放為輔。我們也是一樣,肯定把更多賭注押在自己身上,打磨到了一定階段,平台足夠穩定了,再去押它們(第三方廠商)。

36氪:互聯網公司做硬體有多「麻煩」?

李志飛:首先做硬體是很令人struggle的。比如Google這類互聯網公司就一直在糾結,從它買HTC就可以看出Google已經越來越傾向於自己做(硬體)了。Google所謂的安卓生態夥伴,到今天已經不超過10家,平台要有影響力,意味著上面成千上萬家用你,但當你只有三個合作夥伴,它們就可以跟你對著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自己還做操作系統,華為也是,這個時候平台已經很難控制合作夥伴了。

這種平台的思路,在AI現階段里是沒有希望的,因為沒有需求也沒有商業模式,很難支撐你的投入。今天的AI技術很不成熟,可能語音、硬體、APP都是不同的人做的,品牌商就是一個整合商,這很難保證好的體驗,後面迭代也是大麻煩。我們有時候去推動一個東西,都難得要死,因為牽扯到太多了。

36氪:比如說你自己要推動什麼東西?

李志飛:比如說我說一個硬體設計什麼時候能上,在我看來就是拍腦袋的事情,兩個星期就應該上,結果搞兩個月都沒有上。為什麼?最後發現首先內部就已經很多很多function,然後我們還涉及到幾十家供應商,只要有一家供應商他不給你配合,你就沒法往前推。

「智能音箱幾家加起來賣一百萬就不錯了」

36氪:8月份出門問問發布了智能音箱,在淘寶眾籌第一個禮拜的成績時接近3000台,超過200萬人民幣。這個銷量跟預期相符嗎?能說明什麼問題?

李志飛:跟預期差不多的,因為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次眾籌了,基本上從流量,整個的熱度基本上就能看出來,除非有什麼surprise。至於這個成績好不好呢?跟行業比我覺得是我覺得OK的。如果看天貓後台的數據,天貓精靈一個月的量是14800台。

我們當時比較擔心價格的問題,問問的兩款一個是1399元,一是999元,價差接近40%。然而可能因為早期都是比較高端的人群購買,也並沒有出現一邊倒只買999元那款的情況。

其實從全球的趨勢看,智能音箱是從美國先起來的,現在佔據80%的市場,西歐15%,2017年亞太只有5%,真要滲透到亞太可能還得一年時間。所以那種動不動就吹牛逼手賣了100多萬台,都是假的。真正的量,我覺得2017年幾家音箱加起來有100萬就是不錯的。

如果跟跨品類對比,2015年6月我們在京東眾籌智能手錶的成績是七八千台,今年智能音箱是5000台,實際的下單轉化率上手錶更高。做智能手錶時,Apple Watch已經發了,摩托也做了一年了。這說明儘管今天的智能音箱有更大的媒體和行業關注度,但消費者的認知和接受成都還是不夠的,我覺得等到蘋果的產品出來,一定會有很大的流量變化。

36氪:但迄今為止,很多人認為手錶不是剛需。

李志飛:肯定不是剛需,這個我們都承認。但是你要知道,全世界有什麼消費品的量可以跟手機比?全球智能手機可能一年賣二三十億台,智能手錶2000萬台。中國電視一年就4000萬台,車一年就2000萬台新的,空調兩三千萬台。所以我覺得應該看趨勢,智能手錶一年平均17%的增長,亞太的滲透率還非常低,可能30%的增長,從這角度看,是上升的,它可能會慢慢的蠶食智能手機的使用時間。

36氪:下一個有可能匹敵手機的入口級設備,可能會是什麼?

李志飛:唯一有可能的是無線耳機,Apple的AirPods,為什麼呢?整個消費電子的趨勢是越來越便捷,越來越移動,體積大的東西一定會往下降。

今天當我們談論對智能音箱、耳機等新型的科技的消費電子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到底跟誰比,跟手機肯定不可能,但相對於電視這種存在了好多年的品類,它們仍是一個增長特別迅速的市場。

36氪:你說過作為創業公司要開創新品的形態,是很難引領潮流的,問問音箱前考慮了很久,發布的時間也較晚,你們最終選擇做這個品類,是出於佔位心態,還是覺得這個入口一定能做起來?

李志飛:肯定沒有第二種那麼強的判斷能力。我們一直說要推動下一代的人機交互,這一個飄在空中的一個口號,那怎麼去推動?推動到什麼地步?這個我們在慢慢的摸索,比如我認為未來30%的人機交互是發生在非手機設備。我們就去看這樣的設備,是否適合語音交互,用戶是否有一定的認知程度,這樣才推得動,然後看價格,如果僅賣99元的東西,賣10萬台也就990萬,是沒法支撐我們三四百號研發人員一兩個億的創新投入的。智能音箱就符合這三點條件。

36氪:市面上如今都不止100款智能音箱了,這場戰爭往後打會是什麼樣?

李志飛:這個行業是「百箱大戰」,但很多是第三方廠商,最終在市場下定決心做品牌、而且有競爭力的,不會超過五六家,主要是BAT、手機廠商、音箱廠商、我們這類融資的互聯網公司。

因為算一筆賬,深圳廠商是不可能做品牌的,做一款音箱就算賣999元已經很貴了,賣一萬台也就1000萬收入,可是做智能音箱的研發,需要花幾千萬。深圳的公司沒有VC的錢,也沒有故事可講,很難支撐這種模式。

36氪:你在音箱發布會上,花了很大篇幅強調技術優勢。另外,自從2015年至今,出門問問的品類擴張基本一年一個品類,手錶、車、音箱,這背後你們的研發團隊是什麼樣的,是否也在快速擴張?

李志飛:這個研發是分層次的,最底層的語音交互是共享的,雖然加了一條產品線,但並不代表我完全加一倍的人,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加20%的人就足夠了。

但是在這上面的應用層,比如音箱本身的硬體設計,增加一條產品線,人肯定得加一倍。

2015年我們做第一代智能手錶的時候,整個公司80多號人,那時候還沒有銷售、售後服務、物流、市場,今天是接近400號人。

這裡面做AI核心演算法的有十幾個人,相關的100多人去做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服務對接包括平台的搭建。硬體工程師有100多人,這個比例非常高,其中70%以上是以前諾基亞的。APP,UI交互,包括測試、產品經理也有七八十號人。基本上400人里有300人做研發,投入非常大。

創業公司,如何在BAT 的賽道上跑出來?

36氪:出門問問現在卡的賽道和BAT一樣,是平台和硬體都做,那這件事再往後做,到了拼渠道和內容的階段,創業公司會不會後勁不足。

李志飛:這個肯定是存在,所以為什麼100個創業公司做一個事情,最後只有一個人出來。但是具體到我們,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策略是全球化。我們明年可能50%的銷量來自海外,現在在海外我們也有多條產品線,主要的合作夥伴是Google。接下來法文、德文、英文、日本、西班牙文……只要Google有的我們都會有。

為什麼海外戰略這麼重要呢?還是市場成熟度的問題。語音智能入口級產品的趨勢,往往是從北美開始,滲透到西歐,然後再往亞太去滲透。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決心做這個產品,就必須是一家全球化公司,否則中國的value很難支撐你長期發展,尤其是創業公司。BAT的打法不是常規戰爭,因為它們特別急,對巨頭而言只買個10萬台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補貼甚至免費送都無所謂,這會導致動作變形,但這在市場的需求和技術都沒有到位的時候,是沒有用的。

作為創業公司我們獨特的地方,是能跟高通、Google這樣的公司達成產品合奏,別人的合作方都是消費電子硬體公司。而且中國手機企業出海都是去東南亞、印度這些不發達的地區,唯一的優勢是性價比。我們出海是先打北美和西歐這類發達市場。這讓我們有了機會,真正義無反顧的投入做科技創新。相對美國公司,我們的研發能力不輸於它,設計能力和執行速度、性價比人員規模已經超過美國公司。

36氪:從問問開始做多條產品線,就說過要做多場景聯動,推動出門問問的用戶ID的普及,這塊目前做的怎麼樣了?

李志飛:ID賬號打通不難,多場景聯動是大趨勢,這塊我們是極少數能做的公司。舉個反例,Google system其實在單一平台,比如手錶、車、音箱都能用,但是它沒有所謂的「聯動」,就是比如我要用手錶控制家裡某個東西,或者音箱控制車裡某個東西。

36氪:這事為什麼你們能做,Google做不了?

李志飛:為什麼我一家小公司能做,大公司反而做不了?主要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像Google system,沒有車載設備,它智能手錶也不是自己的,很多都是第三方產品,Google對設備的控制力沒有那麼強,推動跨品牌聯動需要時間。

第二Google這種大公司內部,做不同得部分是不一樣的圖案對,內部溝通和技術打通都需要時間,最重要的是,因為Google平台用戶太大,系統非常複雜,一個微小的改動就影響上億用戶,它們需要做很多測試和框架調整。

我們有自己的硬體設備,公司規模還比較小。團隊協作,各方面還都更敏捷一點。在目前幾十萬用戶里我們發現,買音箱的30%也買了我們手錶,買車載設備的也有30%買過手錶,這是一個聯動的邏輯。

36氪:硬體設備聯動的難點在哪?

李志飛:一層是以平台化思路去控制後面的設備,另一層是智能家居的控制,這是個像「淤泥」一樣的疆土,存在很大問題。

美國還好一點,但在中國所有電商都有一套協議。比如你在京東賣空調,要用京東的協議,在天貓賣空調,要用天貓的協議。所有家電品牌也在弄自己的協議,另外還有創業公司包括我們也在做協議。所以「互聯互通」很難。

這個問題要破竹,我認為要分階段。首先你的目標要合理,不可能做一個系統希望中國所有家電都能用,另外比較好的方式是做套裝。比如我們賣智能音箱配兩個智能插座,還有紅外超級碗。你的電視不需要是智能的,或者裝什麼協議,只要是紅外能控制就行。智能插座是可以控制開和關,這是我們能夠推的動的。

36氪:現在你最大的擔憂來自於什麼?

李志飛:我現在不擔心錢,如果可以賣得出去,我可以備好多貨。人才和技術我也不太擔心。我擔心的是,這個東西到底怎麼能夠不停有用戶用,帶來營收,讓用戶粘性走到下一步,這是世界性難題。

36氪:你說的下一步是什麼?

李志飛:下一步,假設我一年做五六億人民幣,那在創業公司里我是top的,但這個沒有意義,我不想局限在創業或AI公司里,我在意的是能否形成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就像Google一樣,安卓一分錢不轉無所謂,但我其他業務每天在不停的印鈔。

但是很顯然,我們今天離這種模式遠得很,科技公司的特點是,你一定得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你才能夠去創造,甚至去引導科技的潮流。我們現在在創業公司里有資本上的優勢,但我擔心的事,怎麼把這個轉化成技術和商業化上的優勢。

36氪:短期內商業化,還是會先走賣爆款硬體賺錢的方式?

李志飛:對。2C這一塊是,2B我們也在從事,但是沒那麼快。現在有種模式是B2B2C,這個是很難賺錢的,我們絕對不做。

B2B2C大絕多數客戶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用你的技術,付你錢,怎麼可能?最終我們都要規模效應,如果給你做個項目,50萬,100萬,它們可能付給你,但一旦量起來了,他一年要付你上千萬的時候,他不會再用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這款智能辦公桌不僅站坐由你,還內嵌了一個智能助手來「照顧」你
剛剛,我通過VR設備體驗了一下瀕臨死亡是什麼感覺
讓外行也能快速做出一款APP,「元碼」試圖降低創業門檻
備貨1000萬 三星OLED,金立全系產品轉向全面屏
滴滴2億美金投資人人車,要鼓勵你賣/買車了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