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真的是生不逢時嗎?
洪秀全咸豐皇帝
咸豐也許真的生不逢時,西方列強窺視中國,把中國視為口中獵物,時不時地騷擾中國,以武力迫使大清王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此時的國內也不太平靜。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是拜上帝會領袖洪秀全的生日。各地團營的首領見起義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正號太平天國元年」,從此,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大起義正式爆發了。
七天以後,咸豐始知確切的消息。於是急忙調兵遣將前往鎮壓。結果,綠營漢將、滿八旗全在太平軍面前一敗塗地。
一八五二年六月,因黃河豐北決口,山東、江北受災嚴重,餓殍遍野,饑民夾道。
咸豐深恐由此激起更大的動亂,急派大學士杜受田前往災區臨賑,同時發帑巨萬,以治河工。但決口甚巨,勞而無功,黃河於是年塞而複決,黃流肆虐,—片汪洋,「所在民多餓殍,屍骸遍野」。
黃河決口與太平軍起義,一北一南,前後呼應,讓咸豐帝君臣焦頭爛額,疲於應對。
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七日太平軍水陸兩軍,直趨武漢。接著,旬月之間,太平軍連克漢陽、漢口和武昌三鎮,威脅蘇皖、震撼豫蜀,清廷極為震驚。
一八五三年二月九日,太平軍又放棄武昌,直搗南京。水陸兩軍,順流東下,帆幔蔽江,黃旗遮曰,頭尾數十里,銳不可當。陽曆二月初十日,南城被攻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時稱天京)。
咸豐得知此事後,不禁五內倶焚,寢食難安。他一面向官兵興師問罪,一面調兵遣將,詔催各地清軍馳赴大江兩岸。
長江以南,以向榮為首紮營於紫金山一帶,稱為「江南大營」;長江以北,欽差大臣琦善等人領兵駐紮揚州城外,稱為「江北大營」,南北兩路,防剿兼施,以遏制太平軍北上。
就在咸豐調兵遣將,屯兵大江南北之際,天王洪秀全命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領精銳將士兩萬餘人,自揚州出師北伐。
在太平軍強大攻勢下,清廷驚恐萬狀,京城大員家眷及官紳人等無不作鳥獸散,連正陽門外也如荒郊曠野,杳無人跡。
咸豐帝急忙召集王公大臣商討對策,要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作殊死一戰。
九月初九日,乾淸宮上下刀光劍影、殺氣騰騰,咸豐在這裡舉行遣將出征大典。
他任命其叔父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並分別授予兩人銳捷寶刀和納庫尼素寶刀,命「即統領健銳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捕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東三盟蒙古諸王勁旅,由京前往合剿」。
九月下旬,北伐軍轉戰至天津附近。天津知縣謝子澄帶兵拚命頑抗,並掘開芥園大運河堤,使天津城南一片汪洋,倏成巨浸,以阻擋北伐軍攻城。時屆嚴寒,北伐軍在饑寒交迫中停駐待援。
咸豐四年初,北伐軍放棄靜海、獨流南撤,二月退守阜城,平胡侯吉文元陣亡。四月,北伐軍退至東光縣連鎮待援。其間,洪秀全兩次派兵北援,均未成功。
洪秀全咸豐皇帝
北伐軍首領林鳳祥率軍固守連鎮,與僧格林沁大軍相持數月之久。僧格林沁圍繞連鎮築短牆二十公里,外掘深壕,緊逼圍困,並引運河水淹灌連鎮。
五年一月,林風祥率眾突圍,不幸受傷被俘,部眾半死於刀槍之下,半死於運河水中。林鳳祥被押解京師寸磔,就義時刀所及處,眼光猶直視之,終未嘗出一聲,表現了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後來太平天國追封其為求王,表彰他的忠勇義烈。
北伐軍另一首領李開芳率騎兵二千餘人南下接應援軍,被清軍圍困在山東高唐,與勝保對峙。後僧格林沁移軍高唐,李開芳率部突圍南下,退守馮官屯。
清軍故伎重演,築圍牆,掘長壕,引運河水灌馮官屯,屯中水深數尺。北伐軍糧草火藥盡濕,守御不成,突圍無望,最後李開芳亦被清廷凌遲處死。
紅旗報捷的快馬馳入北京後,咸豐喜出望外,連忙奔入壽康宮向皇貴太妃賀喜,並命人筆墨伺候,激動地寫下了 「喜報紅旌」四個字。
一八五六年四月,燕王秦日綱等人在揚州城外 大敗清欽差大臣托明阿等,再克揚州,清江北大營潰敗。接著,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兵敗自殺。
同年五月,翼王石達開和秦日綱又合軍夾攻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兵敗走丹陽,自縊而死。
這樣,太平天國解除了威脅天京的肘腋之患,自上游武漢至下游鎮江的千里大江上太平軍暢行無阻,形成了太平天國軍事史上的全盛時期。
後來,雖然咸豐帝任用了善於統兵打仗的曾國藩,並任命其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節制大江南北水陸各軍。但是仍未能攻克南京,剿滅太平國。
讓咸豐感到遺憾和愧疚的是,自己有生之年也未能消滅太平軍。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死於熱河承德的行官。
直到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南京城破。清廷封曾國藩為一等戾。
想必若咸豐地下有知的話,他也可以瞑目了,畢竟心頭之病已除。
下一節:咸豐帝的內憂外患 太平軍與英法聯軍
TAG:中國新歷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