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海草房:正在消失的海邊童話
「
曾廣泛分布於膠東沿海的海草房
是山東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畫家吳冠中稱讚這種奇妙的民居說
三角形的大山牆
在方形院子的整體基調中
畫出了豐富的幾何形變化
並且那鬆軟的草質感
調和了堅硬的石頭
又令房頂略具緩緩的弧線身段
……
」
古老的民居
攝影 / 劉志剛
海草房又稱海苔房、海帶房,因其海草屋頂而得名。膠東地區多產山石和海藻,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當地居民以厚石砌屋牆,用晒乾的海藻蓋屋頂,創造出了獨特的海草房民居。
海草房主體架構傳承了中國特色的「硬山擱檁」結構:牢固的木構框架與堅實的山牆融合成堅實的主體,三角形高脊陡坡則保證了它可以防潮、防風、排水。與大多數建築的平直屋脊線不同,海草房屋脊的兩頭往往高高翹起,看起來像一個個碩大的馬鞍。
海草房的確切產生時間尚無法考證。元明清三代,山東沿海的海防建設日趨鞏固,海草房迎來了建設高峰期。這種產生於膠東地區的特色民居,曾廣泛分布在煙台、威海、青島地區;到了今天,海草房主要集中分布於威海下屬的榮成市。
海草的秘密
中國有近兩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海草房為何偏偏產生在膠東半島呢?同樣為植物房頂,茅草屋常常倒塌,而海草房為何能上百年不腐呢?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的一位專家認為,膠東半島的海岸地形和海水鹽度等條件有利於大葉藻的形成和發育。以海草房分布最為集中的威海為例,這裡呈犄角狀的沿海地區,是海草房最集中的分布區。
威海海岸多為岩質,地形多有起伏,陸上山丘往往直插入海,形成了許多陡峭的「海岬」;山谷則形成港灣,灣內沖積物的堆積形成了廣闊的淺海灘涂——這是藻類繁衍的天然溫床。
此外,海草是否結實耐用,還取決于海水的鹽度。黃海、渤海水的含鹽比例為17%至20%,這種海水環境下生長的海帶最為結實耐用。而南方地區的藻類生長快、寬度大、質地疏鬆,自然就無法成為合格的建築材料。
瀕臨失傳的技藝
攝影/劉志剛
作為民間建築,海草房建築技藝全部來自民間工匠,並通過師傅帶徒弟、言傳身教的方式相傳。海草房營建過程中有木匠、瓦匠、石匠、苫匠四大行當,四匠各負其責、互相協作。木、瓦、石三匠與其他民居建築工藝有相通之處,而苫匠是海草房建築中特有的工種。
苫房師在屋頂鋪設海草前需要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叫「拉笆子」,「笆子」材料一般用秫秸紮成,每間房大約需要三四百斤,等到「笆子」晾乾了,就可以鋪海草了(左)。苫房頂時要由下往上苫,一層海草下邊要先鋪一層秸稈,如此往複需要18~25層,有錢人家甚至要苫28~32層;每間房大約需要麥秸800斤,海草2000~2500斤。屋頂苫完後,還需要用石灰黃泥調成的稀漿抹平,俗稱「壓房脊」;「壓房脊」完成之後,一座完整的海草房才算真正建成了(右中、右下)。作為一個特殊行當,苫房師在當地頗受人們尊重,但這種傳承已久的技術活兒快要失傳了。
內容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1月
撰文/劉志剛 燕雙鷹 攝影/劉志剛 等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你還知道哪些獨特的民居呢?
別錯過
※有一種遠行令人心馳神往,這50個古城鎮適合你!
※北極明珠:斯瓦爾巴群島
※從節氣里,追尋8地漸次遞進的秋色
※超級微距下的海底景觀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