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銅鎏金佛像鑒定方法

古代銅鎏金佛像鑒定方法

「佛像」指佛教造像。金銅佛像是用銅鑄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漢傳和藏傳是其兩大支柱。現如今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以藏傳佛像居多。

漢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手法,造型相對簡單,形象敦厚溫和,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

藏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東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克什米爾等幾個藝術流派的影響,造型以憤怒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有坐、立、舞等各種姿態。

下面講講明清金銅佛像鑒定的幾個要點:

一、銅材

明代漢傳佛像一般用青銅,藏傳佛像一般用紅銅;清代漢傳、藏傳佛像才有用黃銅鑄造的,但乾隆時期漢傳佛像也有用紅銅鑄造的。

因此,明代式樣的佛像只要露出哪怕是米粒大小的黃銅色,就必是新彷彿像無疑。

二、銅質

古人基於信仰,把鑄造佛像看得非常神聖,故不論用何種銅,皆材質精良;而新彷彿像為節約成本,往往用粗銅、雜銅鑄造,因此佛像底邊過厚或厚薄不一,甚至有缺損。

三、規制

明清鑄造佛像有嚴格的規制(儀規),各部位的比例、結什麼手印、什麼佛或菩薩等持什麼法器、佛與菩薩各坐什麼底座等等都有定規;佛像整體端莊優雅,面容慈祥,各部位寫實性強、造型準確。如果是官鑄佛像,則官款的位置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後面。若鑲嵌,則多是綠松石、青金石。新彷彿像則往往不合規制。

四、工藝

(一)鑄造工藝。

傳統佛像多採用失蠟法(又叫剝蠟法、撥蠟法)製成范摸而鑄造。其步驟是:

1.先制泥芯,用6個圓鋼筋或三根8號鉛絲紮成骨架,掛約5毫米泥料、稠粥狀細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為炭末泥(由經過籮篩的炭末、細砂、粘土組成)與三合土。

2.在泥芯上貼蠟片,又稱「捏蠟」;貼好後,用硬木做的「壓子」撥塑各個細部,五官、衣紋等,製作成蠟型。

焊修附飾物,如背光、衣帶等附飾,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後再細刻。

燙焊澆注冒口系統,大、中型鑄件加芯撐(多為手工鐵打四棱方釘或扁銅釘),小型佛像不加芯撐。

3.在蠟型上貼外層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稱「糙泥」。泥料有馬糞泥和紙漿泥(馬糞泥,干馬糞搓碎過篩與粘土加水拌成;紙漿泥由粘土加爐灰末、紙漿、水搗拌而成)。

4.陰乾後加熱脫蠟,焙燒。

5.埋包澆注。

6.打碎內外范模,得到半成品即毛坯。

7.對毛坯進行細加工:銼、磨、鏨刻紋飾,用椴木炭將銼劃痕磨拋光。

8.鎏金或塗泥金、貼金。

鎏金是將純金碾成薄片,剪成絲條狀,與碎玻璃按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狀,溶於水銀,用小玻璃棒一點點塗抹於銅像上,然後火烤而成。

泥金是用金粉調和在大漆中塗飾。

貼金就是先塗膠,然後將金箔貼上去。

了解了古代銅佛製作工藝,就可以對照特徵鑒別真偽了。

首先在佛像內壁凹處找一找鑄范殘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屬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塊,必為現仿。

再看支撐釘,一般多為四棱鐵釘,手工打鍛的,有些佛像採用銅釘。釘尖則多為彎曲的,這是由於鑄造後掏挖內范芯時,用硬器砸彎的。有的釘大、釘多較明顯,有的釘小量少,但也是較易看到的。有些鐵釘齊根銹斷了,用刻刀挖一下鐵鏽鐵釘根子在銅內。

現在做假者用多塊小疙瘩鐵鏽粘在內壁上,或用一截現代圓釘嵌在內壁上,再用酸咬蝕成鐵鏽狀。遇到這種有疑點情況時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圓釘、新銅底子,就必假。

以下各圖為明清佛像底圖:

新彷彿像大多用白色石英砂翻模鑄造,內膛隨外形凹凸起伏;有的內膛殘留有白色的石英砂塊或有漂浮的白綠色粉銹,甚至有的有白綠色粉漿銹從裡面滲到表面來;有的內膛有淚滴狀的銅滴。即使用傳統的鑄造法鑄造,泥芯也是簡單地做成圓錐體,因而整個內膛呈現喇叭形。如以下各圖:

(二)細加工工藝

明清佛像打磨、鏨刻等細加工精細,帔帛、裙邊的花紋都是鏨刻而成,且十分精緻。新彷彿像則打磨、鏨刻等工藝粗糙,甚至沒有鏨刻,裙邊、帔帛等上面的花紋都是鑄上的。如以下兩圖:

(三)封底工藝

古代佛像製作完成按宗教程序還要裝藏與開光,才能讓佛教徒供奉。裝藏即在佛像內膛放一些佛教聖物。藏傳佛像裝藏完後要用紅銅板封底。

藏地鑄造的佛像封底是將底沿往內收敲打包住底蓋;

內地鑄造的佛像封底採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銅刺,以銅刺來固定底蓋。

底蓋中部一般都用陰線刻有徽標。內蒙多倫封底嵌入蓮座底邊較深(在5至10毫米間)。清代佛像封底多見邊口刮封鐵紅膩子現象。見以下各圖:

新彷彿像或者是電焊封底,或者雖採用剁底封,但剁刺不利,封底封不牢。新做封底包漿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為做上的,較為明顯。封底上的徽標,新彷彿像大多是用鋼印打上去的。即使刻徽標,刻線紋刀功不夠,線條不順暢,有的甚至亂來。如以下各圖:

(四)裝金工藝

明清時期漢傳佛教造像多以鎏鍍金、貼金、上金、泥金等裝金處理,內地製造的藏傳佛像也多有採用。一般古代鎏鍍金厚,成色發熟黃,前胸、盤腿膝蓋、胳膊肘、衣擺等人手撫摸處,多為金脫落後發自內胎的氧化銅黑地子。

貼金、塗泥金佛像易脫落地子,行話「見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脫落面露出的地子。

元明時期有些藏傳佛像製作中在鍍完金後要做「上紅」處理,將鍍過金的佛像放在一種樹皮的紅色液汁中煮,使黃金色呈紫黃金色。

順便提及一點,某些鍍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見一些微粒黑點,屬於正常。這是由於鑄佛銅合金中含有少量鉛,鉛以軟夾雜形式存於銅體中,銅表鉛微粒受存放環境影響發生化學反應,膨脹後頂破金飾面所致。

新仿銅佛像多為電鍍的,金層薄且金色發青,露肉處脫金不自然,故意不鍍金層或磨掉,再做化學處理。電刷鍍的金色雖正,但沒有熟金感。有的甚至用化學金,與真金差別明顯,可一眼看出。如以下各圖:

總之,鑒定金銅佛像真偽一定要注重細節,考驗的是綜合知識的運用,只有熟練的掌握了各個時期、各種佛像的特點才能給出正確的鑒定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成就夢想 的精彩文章:

古玩收藏旺季來啦,線上交易就是如此簡單!專欄
明宣德青花瓷器拍賣場上為何屢創新高?淺談明宣德青花瓷器的價值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的各個版本以及介紹

TAG:藝術成就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