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
點擊「養生正道」關注更多養生知識
導讀
之前我們發了一篇推送「田野間常見的一味野菜,輕鬆治盜汗!」,講了馬齒莧治盜汗的功效。於是就有讀者問:「那平時出虛汗吃什麼?」如果是氣虛,那麼論補氣,黃芪當屬第一,同時還有斂汗的功效。(編輯/三木)
黃芪
《湯液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
【異名】黃耆(《神農本草經》)、百本(《名醫別錄》)、王孫(《藥性論》)。
【適用人群】現代研究證實,本品具有明顯的利尿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並可調節血糖、抗疲勞、抗細胞衰老,有保護心臟、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冠心病、慢性腎炎、過敏性鼻炎、小兒哮喘、貧血、胃下垂、子宮脫垂等疾病。
【性味】味甘,性微溫。
【歸經】歸肺、脾經。
【主治】補氣昇陽,益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主治脾氣虛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自汗、浮腫尿少、久瀉脫肛、內臟下垂、久咳氣短,瘡瘍難潰或潰久難斂等。
【注意事項】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用法用量】煎服,9 ~ 15 克。
【應用】黃芪有補肺健脾之功效,上中二焦兼治,治盜汗與自汗,是皮毛之葯;又治吐血,調脾胃,是補中焦之葯;又可補下焦腎臟元氣,又為里葯,總之是上、中、下三焦與內外之葯,故藥用廣泛。在葯膳中使用也頗多。在葯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炒、燜、煮、燉、蒸、燒、鹵等烹飪技法。
案例
有個企業的老總來看病,就是因為身體愛出虛汗。在診室談話的十幾分鐘內,他拿出紙巾不停地擦拭脖子、額頭上的汗珠,而大夫比他多穿了一套白大褂也沒覺得有多熱。
觀其體貌即為大腹便便,肌膚色白,容易倦怠乏力之人,當時醫生就告訴他,這是因為身體氣虛,肌表腠理不固,而致汗液肆意外泄,最根本的方法是補氣。
我們都知道,肥胖的人特別愛出汗,運動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天氣熱的時候即便是不活動,額頭上的汗珠也撲簌撲簌地往下掉。這倒不是胖人有多麼怕熱,尋根求源是因為氣虛。
氣為津之主,對津液有固攝作用,能防止津液無故丟失。汗液也是人體津液的一種,汗液平常被氣 「封存」在人的體表之下,如果封存的力量不強,汗液就不能很好地被固攝住,自然像開閘的洪水四溢而出。
當然,除了胖人多虛外,一些大病初癒、過度勞累的人也容易氣虛,自汗不止。
黃芪
葯食同源
若論補氣,黃芪當屬第一,同時還有斂汗的功效。明朝的醫學家張景岳就稱讚它: 「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黃芪味甘、性微溫,性味雖然溫和,但效果卻一點也不比人蔘差,而且因為價格便宜,所以是最常用的補氣葯。
對上文的病例,醫生給推薦了一個補氣的小驗方:
黃芪浮小麥棗茶
選用黃芪 20克,大棗 5枚,浮小麥 30克,每日煎一大碗,就像喝茶一樣,渴了就喝幾口,補虛止汗的效果很好。
方中除了黃芪外,浮小麥味甘、性涼,也具有除虛熱、止虛汗的功效。大棗味甘、性溫,補虛益氣、養血安神。這三味葯都是生活常用藥,價格也不貴,像方中的君葯黃芪,一斤也就 40多塊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葯不在貴,有效則靈。中草藥來源於大自然的饋贈,很多田間地頭不起眼的野草、野花,經過炮製就能成為治病的良藥。黃芪除了補氣效果好外,還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大劑量每天用 30克以上,泡黃芪茶飲,對於體質虛胖的高血壓患者,還可以降血壓,有效防治中風和高血壓。
按語
現在混跡於職場的人應酬多了,運動少了,身體逐漸發福,體力越發不足。不少人看起來五大三粗的,但爬幾層樓梯、搬幾箱東西就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這就是氣虛的表現。氣主動,人不運動就不能順應氣的本性,氣就得不到固養。想要不再動不動就出虛汗,除了用黃芪補氣,關鍵還要多運動。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腎虛知多少,你是哪一種?(腎陽虛篇)
※「丹溪工程」開課啦
※「國慶金秋養生大放送」贈書活動火熱進行中!
※在旅途上遇到有人突發疾病,你會站出來救人嗎?
※重磅!《本草綱目》出日曆版了!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