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化養老,解決養老問題的金鑰匙

社會化養老,解決養老問題的金鑰匙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哈爾濱192.4萬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老人」,他們不怕死卻怕生病,更怕給孩子添麻煩。在他們的手機里,孩子永遠在通訊錄的第一位。

他們可能正是你的父母或你的未來。

「空巢」父母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苦楚……不知看哭了多少人!空巢如何已經演化為一個令人恐懼的社會話題,特別是空巢獨居、空巢高齡和空巢失能的老年人可謂是危機四伏,養老風險巨大。

「大國空巢」已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調查,中國老年人口空巢率大概在50-70%之間,而且有逐步升高的趨勢。空巢老人患「空巢綜合征」十分普遍,空巢老年人往往容易陷入孤獨抑鬱的心理黑洞和缺乏支持的生活困境,病時無人知、苦時無人問、難時無人幫、節時無人訪甚至出現空巢孤獨死的悲劇等等時有耳聞。

老年空巢化、老年高齡化和老年失能化交織在一起,已經成為長壽時代的大趨勢。毫無疑問,隨著家庭的小型化和伴隨人口流動而出現的代際贍養分離,家庭養老-照料-慰藉的功能出現普遍、持續的弱化。在少子老齡化時代,要維繫捉襟見肘的家庭養老功能,就要促進「養老在地化」和「養老就近化」的結合。

「養老在地化」是指健康活躍的老年人最好能在熟悉的有歸屬感的地方養老,老年固化現象告訴我們老年人不適宜長期異地養老,容易「水土不服」產生矛盾和煩惱,所以居家養老模式從情感上是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這也是絕大多數老年人首選的主要養老模式。客觀上,異地醫保無法結算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如果是居住處在空巢狀態,居家養老也存在著很多風險,對高齡老人、獨居老人、脆弱老人和失能老人而言,困守孤城的居家養老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恰恰可能有很多無奈和風險。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出現的不便也與日漸增,萬一有個好歹,孩子又不在身邊,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心裡那種恐慌是別人無法理解的。一個獨生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母親感嘆道:「我最無助的時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 令人唏噓不已。

針對居家養老的風險,應對的策略至少有二:

一是提前未雨綢繆,選擇護理型的養老機構,完成養老方式的轉型。

二是夯實和完善社區助老服務,以社區助老之長濟居家養老之短。但社區助老服務能否開展起來,取決於諸多因素。例如,社區中需要服務的老年人口規模,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服務以及這樣的服務是否符合規模經濟的原則或者說是否有利可圖,等等。社區服務包括工具性和情感性兩個方面,前者可以是有償低償,後者可以是公益慈善。中國在社區助老服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養老就近化」是指親子關係在居住方式上最好保持有距離的親密,代際分開居住模式契合「端過一碗湯去不涼」的親情距離,老人通過遷徙投靠兒女或者相反,老人和兒女可以也最好同在一個地方生活,但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保持距離以示彼此尊重;同時距離還不能太遠,否則影響親密度。但現實往往比想像的來得複雜和嚴峻,即使子女在身邊,脆弱的「4-2-1」家庭結構也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回望過去,家庭養老不僅是制度化的傳統,而且是人性化的安排,作為最貼近人類情感、最能滿足老人心愿的養老模式可惜爾今已經漸行漸遠。

「養老」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版)》,國家提出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方針以及9073或者9064或者XYZ的養老格局。養老社會化反映了養老在家庭和社會之間分工的變化,就是在養老市場的分工體系中,家庭並沒有放棄養老的責任,但向社會轉移了養老的職能,所以是「社會化養老」而非「社會養老」。

今後,中國要高度重視社區助老和機構養老的發展,但這兩方面虧空的實在太多,所以我國不僅是眾所周知的「未富先老」,而且是令人擔憂的「未備先老」。

當下我國機構養老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

其一是床位數總體上供不應求和結構性閑置現象並存。口碑好的公立養老機構皆有排隊現象,而成長中的民辦養老機構還缺乏市場信譽和公信力,這方面中國需要加強公共養老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和養老資源的優化組合,保證一定權重的福利性公立養老機構為養老安全兜底。同時,向海內外開放國內養老投資市場,全方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進來。

其二是在養老產業化和高端化的風潮下,機構養老的市場價格被不斷推高,有些入院門檻奇高,將很多想去機構終老的老人無情地擋在了門外,導致資源供給與有效需求的脫節和錯位,叫好不叫座。

其三是養老機構的內部管理水平與服務品質還有待提高。有些機構的老年人被集中管理如同進了「集中營」,缺乏個人意志表達的機會、自由的空間和歡愉的氛圍,一日接一日地「等吃、等睡、等死」,導致暮氣沉沉。由此,提出「去機構化」和「居家化」的改革方向。

我認為,考慮到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巨大,養老任務極其繁重,是一個人類社會史無前例的人道主義問題,而我國的國情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要堅持「共享主義」:一方面追求「養老的適度福利」,體現養老的國家支持和社會反哺責任;另一方面要追求「養老的公平共享」,維護老年安全,避免老無所養和老無所依。

對應於不同類型的老人,需要提供不同功能的養老院和養老服務。對活躍老人而言,老年公寓或許是合適的選擇,關起門是小家,打開門是大家;對失能老人而言,老年護理院則是必然的選擇,老年人在這裡可以獲得專業的護理,保證有品質的失能生活。對一般老人而言,生活在不同檔次的養老院或者福利院,只要一日三餐無憂,日常生活有人照料,也有一起閑話的朋友,不至於太孤獨寂寞,就基本可以說安養、樂活和善終了。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要提高「計劃生育老人」(生育行為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共享水平,他們是貢獻群體和奉獻群體,也是犧牲群體和弱勢群體,托起一個老年友好型社會美麗的「中國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國台辦:反對美方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李登輝稱大陸聯合台灣「黑道」 國台辦回應
日媒:中國將成共享經濟全球範本 超過6億國民參與其中
土星測試來一套
海外華文媒體訪「中國天眼」為中國科技進步驕傲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