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陸家嘴讀書會回顧:走進博物館級私人收藏
9月21日,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特約撰稿人郭曉娜來到第70期陸家嘴讀書會,通過對她多年在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採訪經歷的介紹,講述她踏遍世界的美學感知,以及她對於中國歷史與傳統藝術兩者深入思考。
以下為演講的主要內容:
「欣於所遇」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我的副標題是「走進博物館級私人收藏」,這就是我的初衷。當我遇到這些收藏品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多的想法,只是看到它們就很開心。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藝術並不是我的主業,而是我的愛好。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藝術,最早接觸藝術都是西方藝術、當代藝術。
藝術,真的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是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我讀書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時間可以逛博物館,所以我對藝術的認知是從我逛博物館開始的。第一幅圖當中,這幅畫大家看過? 這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是倫勃朗的《夜巡》,倫勃朗是荷蘭國寶級的藝術家。
第二張圖片,因為那個圖特別小,冊子上寫著路易斯安娜,丹麥有一個很有趣的博物館,推薦大家去丹麥的時候,可以去看一下這家博物館。最初我去逛藝博會,看到那種大型的裝置藝術,我都會覺得裝置藝術一點都不好看,擺在那邊不知道要幹什麼。去了這家博物館,我就對公共博物館有了很深的了解。後面的小人是亨利摩爾的雕塑,那邊在一個很大的空間,會有草地、有海,你可以看到那些公共藝術可以放在裡面。這個博物館是我特別推薦的,大家可以在那邊喝酒、喝下午茶。
第三個地方,是德國的柏林牆。我當時在柏林住過幾個禮拜,我覺得很有趣。柏林,是歐洲裡面特別有藝術氛圍的一個地方。你跟很多藝術家,很多收藏家都不認識,但可以交朋友。我那時候和幾位塗鴉的藝術家一起去的。柏林是很有意思的城市,特別適合藝術之旅。
第四張圖片,他們最有名的是文藝復興時期波提切利的《春》《維也納的誕生》,是佛羅倫薩的烏菲齊。我去過很多家博物館,他們常常會不允許拍照。但是烏菲齊特別好,你去了可以盡情的拍。《春》和《維也納的誕生》,比我想像的要小幅。它是掛在這個雕塑的左手邊,很小幅,所以我拍出來有點暗。
中間這個JW Turner,是英國一位很有名的藝術家。我當時正好在澳洲,去酒庄玩,看到有一個展覽就進去看了。這位藝術家,是英國很有名的,把光影和空氣畫得特別好。早期在英國,後來去義大利,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
最後一張圖片,背景是梵高的畫,與我合影的是梵高曾侄孫,也就是梵高弟弟的曾孫。我當時在荷蘭梵高博物館。這位曾侄孫的命特別好,平時不用做什麼事情,哪裡開幕他就去做「吉祥物」,因為我們都爭著和他合影,好像只有合過影才去過那個地方一樣。我那天特別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對於我而言,一想到梵高就是黃色。
我怎麼進入古董圈的?我怎麼有機緣認識古董收藏家呢?。2011年我在讀藝術品的收藏班,但那個班比較像商業性質的。那時候我就開始認識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華人收藏家大會的秘書長,後來也是我比較好的朋友。華人收藏家大會,其實現在和以前相比已經開始沒落。那是一個論壇性質的,並不是商業形式,有點像NGO。
2012年的時候,他們在台北舉行的。那次是第三屆,當時大家就移師到台北,參加華人收藏家大會,大家會去看故宮,去國立歷史博物館。清翫雅集,「清翫」是明朝有一個雜誌,類似現在叫第一財經,當時叫清翫,是雜誌的名字。翫,並不是繁體字,就是玩耍玩的意思。清翫雅集,其實是台灣一個重量級收藏家的團體。我書里採訪的,也都是他們兩大收藏團體當中的人。
香港有一個收藏家團體叫敏求精舍,也是古風,「好古敏求」,出自《論語》,大概成立於60年代。當時,大陸有很多銀行家去了香港,帶去了很多東西。香港算是當時亞洲的金融中心,很多國外的,包括中國很多出去的古文物,通過香港都會有交易。最早一批有錢人,有些是上海或者是大陸過去的,有些是當時收入比較高的都集中在律師、牙醫,他們當時就成立了一個類似收藏傢俱樂部。清翫雅集,是1992年成立的,仿香港的敏求精舍,就是說我們有很多的收藏家,有30、40人,要成立一個俱樂部,大家每個月互相交流一下。台灣的收藏家,大部分是台灣的企業家,包括台灣最有名的幾個企業,我不知道大家對這些企業家有沒有概念。台灣最有錢的一幫人,成立了收藏傢俱樂部。20周年的時候,我和華人收藏家大會去到清翫雅集的展覽。這個展覽,藏家有連續幾天的論壇。有時候大家會問,為什麼突然就認識收藏家?並不是突然,2012年是突然。有的時候,人生不可複製。就現在來講,也沒有那麼大型的組織或者一個展覽,可以聚集華人界那麼多重量級的收藏家。這個圖,大概講一下清翫雅集的收藏家實力。
左邊是2012年的合影,我旁邊穿白襯衫的先生是台灣聯電總裁,現在是他們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台灣的聯動和台積電,張忠謀和他一直會有言語上的對談、想法。曹先生最主要的收藏是佛像和青銅器。現在我先講兩件瓷器,就是蘇富比、佳士得秋拍要拍的。
左邊這件,10月3日要上拍的一件汝窯,汝窯是宋代的。宋徽宗最喜歡的天青色,他做夢夢到喜歡一種雨過天青的天青色,於是有人去燒,希望和天青色靠近。
就像剛才我給大家看的,他們的收藏確實都是博物館級的,這種成功也是不可複製。香港和台北,比我們的經濟起步要早。當時去收這些東西,可能就像他們買一部車。但是現在,雞缸杯的價格可以買多少部跑車?時間性也不可複製。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機緣,「欣於所遇」這麼多的藏品。
我採訪了10位,按照時間順序拍的。大家看到這本書會對這些人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他們做什麼行業,收了什麼器物?我今天挑了幾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和大家簡單講講。
葛師科,他的父親叫葛士翹,下次大家有機會去上海博物館,一樓有一個館就叫葛士翹館,是他爸爸贊助商博蓋的一個館。他們家收瓷器,市面上(有紀錄的)應該有27件元青花,私人收藏裡面最多的。我如何認識葛師科先生,葛先生的兒子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嘗嘗一起喝酒、一起玩。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他的爸爸是天民樓,之後一起玩等等。我對古董行業比較熟,我就說原來你們家是天民樓?因為天民樓在古董圈非常有名。應該說所有古董愛好者,到香港拜訪的第一站應該都是天民樓。葛先生還是比較好客的,有熟人引見,他願意接待這些朋友,和大家聊聊。這些東西,他真是塞給你讓你上手的那種。葛先生就是當時我採訪的第一站。葛先生的父親,最早在香港經商,非常成功,家裡很有錢,開始買這些瓷器。父親去世的時候,生意歸到哥哥那邊,瓷器歸到葛先生這邊。葛先生最早在上海生活,之後去了香港。他每件產品拍出去都是過億,但他是非常簡譜的老人家。他的家是豪宅,在淺水灣,平層豪宅。裡面的裝修非常簡譜,他的風格也是很實在的。他的藏品非常多,幾個屋子擺著。我就說「你的藏品好多,是不是都擺在這裡?」他說「哪有,大概有600多件。」他的兒子也喜歡瓷器,但是起步沒有爺爺、父親高,我沒有猜錯,他將來一部分瓷器會捐掉。
2020年,他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一個展覽,大概200多件他最精品的藏品。沒有記錯的話,展覽之後,一部分東西會捐給香港中文大學。我覺得這也是非常感人的舉動。常常有人問我,你最佩服的港台收藏家是哪位?我覺得是葛師科先生,80多歲了,可以感受到他對瓷器的那種熱愛。有的時候我會問很多收藏家,為什麼你會想把瓷器賣掉或者捐掉?他們為這些東西找出路,所考慮的內容,都是像你把小孩送出去的時候,你希望你的小朋友將來住在哪個家裡過得比較好?他們把藏品送去博物館也會有有憂慮,(藏品)進了庫房,可能一輩子都出不來,難見天日。送去拍賣行賣,有的時候可能會更好,因為買到的人會珍惜。葛先生會選擇捐給中文大學?因為中文大學有一個藝術館要開幕,他的藏品作為第一次大展也會好好善待這些瓷器,真的不容易。他們為自己的藏品想的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而且這個東西已經不再是他自己的東西,像一種國寶,他們是有責任感的人。
葉承耀,現在應該是收明氏傢具最有名的一位。他是皮膚科醫生,大家可以想像,香港醫生的收入非常高,他有私人診所,在中環太子大廈。這個匾額叫攻玉山房,這是清代伊秉綬的。現在市面上很多大收藏家,喜歡拿伊秉綬的隸書來做他們的堂號。伊秉綬的字,最高四個字2500萬。「攻玉山房」是葉承耀先生的叔叔傳給他的。他們家最早是收玉的,當時就買了伊秉綬的字。葉醫生70年代,突然喜歡傢具。王世襄,是中國很有名收傢具的,常常去上博應該知道,4樓有一個館,就是王世襄的舊藏,79件到80件。當時,這是香港庄先生買下來捐給上博的。王世襄是京城當年第一玩家,對於很多古董都有研究,他自稱是「玩家」。王世襄後來家裡被抄家,生活很困苦。79件傢具一直放在家裡,就想著幫這些找一個歸宿。聯絡到上博,但他希望賣掉的,並不是按市麵價賣,打包賣給一個館。當時庄先生願意提供一筆錢。具體價格忘了,夠王世襄在北京買一套寓所。葉承耀,70年代王世襄在香港出一本書叫《明式傢具珍賞》,之前大家對明式傢具不是非常關注。70年代之後開始關注,葉先生也是其中之一,開始大量開始收集明式傢具。如果大家對拍賣有興趣,這次香港蘇富比有一個展覽,是伍嘉恩,是葉承耀先生的大古董商。因為伍嘉恩也是古董商,有一些傢具。葉醫生90%的黃花梨,都是伍嘉恩小姐幫他收的。他主攻明代的黃花梨。香港收藏家有很多喜歡收黃花梨。他們非常喜歡伍小姐的品位,是香港人的品位,喜歡明式傢具很漂亮,上面有光,很乾凈。我放的幾張照片,是2015年做的展覽,蘇富比幫他做的,做完之後就拍掉了。當時拍了「白手套」,也就是這個專場全部拍掉,是給拍賣師的白手套。大概拍了2.6億港幣。拍得非常好,件件漂亮,件件精品。我的書里寫了我和葉先生的故事。
何國慶先生,和認識葛先生一樣,他們的兒子也是我的朋友。這些都是港台成功人士,他們的小孩,有些在上海的,我們認識。何國慶先生主要收書法,他的身份,是慈濟在加拿大分會的會長,所以常年做慈善。他本人也很謙卑,2012年就認識他。當時我去清翫雅集20周年的展覽,去了之後我和他的兒子發消息,我說我在台北,一起吃飯。他問我在幹什麼,我說我在清翫展覽。他說我爸也在。我說你爸在幹什麼?他說我爸就是清翫的,我說去和你爸爸打個招呼。他說爸爸叫何國慶。那個場合,我就認識了何先生。他收的書法我也覺得很有意思,他是收文人書法,他收藏之前,大家收書法還是收名家書法。何先生有一個自己的體系,他是收晚明名人的書法。大家常常會收的像王羲之、趙孟頫這些名家。但他收的是名人,晚明可以叫出來的都有,像李時珍、徐霞客、湯顯祖等等,這些人的書法等等,他都有收,我覺得很有趣。他可以通過上面寫的字,研究那段歷史。他有出書,去年在台灣出,今年他們會在大陸發行,叫《萬曆萬象》,過段時間大家可以購買。會講晚明所有名人的故事,包括從他收的書法信札當中來看這些文人怎麼交流。何先生是一個特別能侃侃而談的人,他們可以和我聊一個下午,講文人的故事等。他們並不是很嚴肅的人,台灣、香港的老人家和中國的長輩不太一樣,中國的長輩比較嚴肅,可能歷史環境,經歷過文革等等。台灣的老人家,他們都是很開心長大的,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當年最繁華的時候,性格當中還是學養比較豐厚的。
洪三雄先生,有一個APP叫「在藝」。為什麼特別推薦那個APP?我覺得很好用。各大展覽開幕,包括收藏家等等,都會在上面做直播,有點像網紅的直播,但主要是針對藝術類的,各大拍賣行老闆都會在裡面做直播,我覺得很好玩。為什麼會提到這個APP?之前典藏雜誌(音)做過洪三雄先生的採訪,講他的藏品,在基金會,在台北。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幾件,他都會拿出來,給大家講收藏的故事。洪先生是台灣國票董事長,國票他們叫官股。他之前是寒舍文物的董事長,他的太太是台灣第一大律師,當年幫馬英九等政客名人打官司,在台灣很有名,叫陳玲玉。這個館叫雙清館。我講講雙清館的來歷。當時台北故宮的院長秦孝義,當時他們有很多的收藏,主要收文房類。收銅爐、硯台、唐卡、竹雕、漆器等。洪先生就想我的館要取個名字,他姓洪,說就叫洪門私藏館。這是他太太講給我的故事。「鴻門」一般意義上都是黑幫的意思。「私藏」,太太說聽起來像「私娼」,覺得不太好。於是讓秦院長幫他們起個名字,他們說秦院長學涵很豐厚。秦院長在飯桌上,拿餐巾紙就寫了「冰玉雙清」四個字,因為「洪」左邊是三點水,有水,所以是「冰」。玉,太太叫陳玲玉,所以叫「冰玉雙清」隔天就送了一個雙清館的匾額給他們。這個銅爐很可愛,這個鴨子,背上金色的蓋子可以拿起來,香點起來,嘴巴里可以吐出言。下面是漆器,在古代的時候,漆器還是比較珍貴的。像瓷器,大家都可以用。漆器,很多是宮廷、貴族才會用的。我個人比較喜歡漆器,我覺得漆器很漂亮。你看圖片可能覺得灰灰的,真正拿到手上,覺得會很精緻。這個小盒子非常小,是宋代的。洪先生之前也講過,收漆器都是收明及明以前,覺得清代的太浮誇。乾隆的品位,現在大家不太恭維。技法,乾隆那個時候已經是非常好了。有的時候做一些藝術品,都是存在一種炫技的感覺,反而在審美上不是非常高。宋代、明代的文人審美還是非常高的。我覺得清代有可能,他們是外族,現在大家收藏方面大都還是比較喜歡宋及晚明的東西。硯台是大風堂的款,張大千的舊藏。之前洪三雄先生在寒舍工作,曾經見過這個東西,後來賣出去,隔了很多年又看到,就買回來了。很多時候大家說收藏古物都是緣分,一開始可能也沒有太多想法。後來看到之後,就會有一種很喜歡的感覺。這就是當時我選這個題目叫「欣於所遇」,這是我用的,因為我看到這個東西就很開心。藏家喜歡用後面一句叫「暫得於己」,很多人覺得這個東西跟我,只能跟一段時間,它可以流傳很久,但我只能陪它一輩子,傳給兒子、孫子可能也不過三輩。所以,他們對古物的感情都叫「暫得於己」,這也是一種情懷。
施俊兆,他應該是常玉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家裡應該有幾十件。去年的時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過一些常玉的畫。常玉,是一位男士,和趙無極等一起去法國的。常玉是公子哥,家中非常有錢,爸爸請很多老師教他中國古典藝術,之後去了法國。當時弟弟還是哥哥在日本開廠,一直給他寄錢,後來就變得潦倒了。當時常玉想去台灣做展覽,就把49幅畫運到台北去了。那時候中華民國的,簽證有問題,後來換成中國的簽證,去不了台灣。作品,那個人也不給他運回來,那時候的運費非常貴,於是就變成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館藏。當時並不是不給他,只是覺得運費很貴,不想運回去。那時候的常玉也不出名,他們也不覺得這些東西珍貴,就扔在地下室。到後來常玉漸漸被一些人發現,驚為天人。因為他的畫很漂亮。這個戴綠手套的仕女圖,掛在一面很大的牆上。很漂亮,常玉的畫就是極簡的。施俊兆先生常常講,常玉的畫,什麼都不需要有,就是一幅白牆掛一幅畫,可以感受到那種張力。畫主要是幾種風格,畫女士,這個是有穿衣服的,還有一些是裸女。畫小動物,畫一些大象、小馬,畫,非常簡潔,線條也簡潔。小時候我也會覺得,這幅怎麼幾億?那麼貴?有什麼好看的?現場看作品,真的看這件藝術品,和印刷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大家將來有機會可以再去看一下。
趙無極的《龍》,這是施先生的收藏。台中現在有一個趙無極的大展,剛剛開幕。這幅《龍》是借過去的,會展到明年。
顏文樑的《雪霽》,這幅畫我也喜歡,就是朦朦朧朧的,會感覺有花要化的感覺。中國有四位有名的校長,顏文樑(蘇州美專)、徐悲鴻(南京中央藝術系)、林風眠(杭州美專)、劉海粟(上海美專)。為什麼大家覺得這四個人在中國那麼有名?他們就是最初一批到法國勤工儉學,把中國水磨和西方油畫,第一次有一個中西融匯。沒有這批人回國之後進行教育,中國的美術可能也沒有發展那麼快。他們應該是中國美術第一批奠基人。顏文樑的畫,在市面上不多,他的名氣遠沒有徐悲鴻的名氣大,因為顏文樑的畫大多數在博物館裡面,他有一個博物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TAG:陸家嘴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