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門為什麼難出貴子

寒門為什麼難出貴子

文/小令君

選自《20歲的生活方式,決定30歲的打開方式》

說實話,作為一個出身普通的人,雖然我從幾年前開始就經常能夠聽到很多人感慨,「富人越來越富」,但我只是淺顯地理解為,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的錢,憑此去投資、去賺取更多的錢。

我們只是起點不同。如果窮人有了錢,一樣可以越來越富。

馬太效應嘛,就像適者生存一樣,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沒什麼好覺得不公的。

可我近兩年,終於漸漸認清,「富人越來越富」,不只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擁有更多的投資資本;窮人越來越窮,很多時候也不僅是因為手頭沒錢做不了想做的事。

出身的不同給人帶來的差距,遠不只是在起點時的財富、受到的教育和擁有的資源這麼簡單。

真正讓我覺得難以跨越的,並不是財富、資源和地位上的差距,而是家境的不同給一個孩子帶來的格局和心態的巨大差異。

這兩項在這個社會階層流動逐漸減少的時代,對於長大後的年輕人的事業、人生的影響,遠比努力和天賦來得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是一個若想成就大事業,既有機會越來越少(已經被大佬們瓜分完畢,馬雲、王健林那個時代已經過去),需要去挖掘風險較高的潛在機會,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時代。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氣、底氣冒險去做這些事,也更能把這些事做好、做大。

因為金錢的充裕,帶來的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無後顧之憂的篤定感和沒有什麼是輸不起的底氣。從而帶來的是對所做事情必須高標準的極致要求,是一個年輕群體長久以來充沛的自信,以及在面對選擇時的更有魄力、更有格局。

這一點我以前感觸不深,在學業和單純的職場上,都不存在太多的機會成本,所以不怎麼用得上格局這個玩意,因為自己尚且還算混得可以,沒有發現很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但這兩年因為自己創業做品牌,感觸真的特別深。

由於我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資金都是自己辛苦攢下的,這種錢財來之不易的過程讓我在做很多決策的時候,明知怎麼做可以更好,但卻無法孤注一擲地去做。

所以很多時候,產品沒有做到百分之百滿意,宣傳捨不得花大錢,該找優秀的高管做的事得一個人包攬,為了節約一些錢浪費了不該浪費的時間………這許許多多的事,我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對的,總結的時候也總結成讓自己很羞赧的格局不夠。

但如果知道問題在哪兒,照理說不會再犯,對吧?問題就在於即使心知肚明,下一次仍會這樣。

因為我就算相對來說很勇敢,依舊不敢拿所有的家當來豪賭,我怕輸,怕從頭再來。

這是成長過程中無數次認知到家裡不夠有錢、妥協、退讓、放棄、犧牲、自卑、為家人考慮後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非一時可以改變。

當想做一件事,想成為某種人,或者面對一項可能影響到成敗或者未來的關鍵決策時,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能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勇往直前。

而像我這樣貧寒家庭出來的人,常常會權衡利弊,考慮周全,退而求其次,或者將自己覺得非常好的想法和念頭忍痛割愛。

因為沒資本,沒退路;因為沒後路,輸不起,不敢輸。

即使能成為優秀的人,格局也不會特別大,這是我現在經常覺得可惜的一點。

這兩年,我常會去留心那些做得優秀的品牌、產品、工作室、公司的主理人或創始人,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家境優渥,平日自己生活水準很高,對自己做的產品要求極高,對細節把控極嚴的完美主義者。

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家裡條件特別好,老爸是影視業內數一數二的大佬,她自己特別愛美食,「不管花多少錢,不管能掙多少錢,我要把這東西做到最好,做成我喜歡的我最想要的樣子」,這是她每一次做產品時掛在嘴邊的話。

這也是他們那個階層里很多人的共同點。

他們並不是那種敗家的富二代,他們大多也都是高學歷、高素質、高要求、高標準、高格局的理想主義者。因為有足夠的資金保障,理想主義者的理想,往往能實現。

而這種話,我卻不敢說,我也不敢如此理想主義。因為我的錢花完了就沒了。即使用的是投資人的錢,依舊是小心翼翼,生怕斷糧。

我在工作和面試中,也接觸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比如我的一個員工,本地人,家庭條件很好,本人也很上進,工作表現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但是他對自己的未來有超乎尋常的明確的規劃,當工作無法給他帶來成長和滿足,當他在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他便隨時可以辭職去讀書,哪怕用上一年的時間複習,甚至讀完書再去做一些並不賺錢的義工。

說實話,我是羨慕的。換作是我,那個年齡的我完全做不到可以如此不需要顧慮任何因素,由著自己做喜歡做的事。

一份工作再無趣無意義,也不敢輕易辭職;不工作就沒收入,交不起房租;讀書依舊要考慮就業、吃飯、養家……你看,沒錢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此現實。

我羨慕的是他們可以一直天真爛漫,保持初心。大概是他們從小可以相對容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看別人的臉色想辦法,也不需要降低自己的標準,退而求其次。

可「保持初衷」,對於普通出身打拚事業的孩子來說太難了。現實和理想面前,往往只能依著現實,畢竟活下去才最重要。

有的人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說能用錢搞定的都不算大事,拿錢砸活算什麼本事呀。

我不置可否,畢竟現在有錢人家的孩子大多也都很有能力,人們津津樂道的敗家二代都是少數。

但排除那些,我覺得格局和魄力,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社會本來就很現實,以成敗論英雄。

而格局和魄力,在現在這個社會,越往後越將成為出成績的關鍵。

「寒門」孩子由於從小必須懂事、顧全大局、替家庭考慮,被要求放棄,在後來面對人生選擇和事業決斷時就會瞻前顧後考慮太多,不會出大錯,也很難置之死地而後生地到達頂峰。

很遺憾。

我發微博後有人問我,令姐你說得是對,很無奈,可是為什麼以前常說寒門出貴子呢?

其實這句話,不算正確。寒門一直都很難出貴子。

為什麼呢?

確實,在中國古代,寒門子弟也是有穩定渠道改變命運的,例如管仲、匡衡、車胤、陳平、鄭注、魏徵等。

但在官本位時代,上層階級、中層階級和底層階級是不存在太多機會和選擇的。由於商人的地位較低,基本上貴子只有一個含義——入朝陞官,封侯拜相。

這個陞官的唯一穩定渠道就是科舉制度。這意味著你只要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你就能「學而優必仕」。

所以,除了少數世襲官爵、拿錢買官的現象,大多數人進入上層階級都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所以,這種只要好好讀書,就會有個好未來的路徑,很大程度上給了人們一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當然也真的會改變命運。

但如果你從整個社會來看,階級流動仍然非常小。一朝為官,幾代都能享福。

而「寒門出貴子」為什麼會為我們所熟知,是因為這個觀念重新盛行在我們的父輩那一代。

尤其是70 後、80 後,一定不會對「你只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就能出人頭地」這樣的論調感到陌生。

他們錯了嗎?

也不是,還是時代的問題。

20 世紀70 年代高考制度剛剛恢復,許多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僅僅嘗試一次,就可以憑藉高考成績順利地來到大城市,獲得一席之地,成為家族的驕傲。(比如俞敏洪,比如我父親。)那是在此之前的中國底層人民想也不敢想的事。

他們用自己親身的經歷驗證了「寒門也可以出貴子」,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那個年代的極端特殊性造成的。

但現在不同了。

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即使讀書成績不好,依然可以出國,可以開公司,可以有很多種選擇。而平民子弟就只能跟自己磕成績,萬一天賦一般,同時父母無法指導,上好大學的概率或者留學的機會微乎其微(比如我,因為家庭經濟條件限制,曾經不得不放棄辛苦申請到的哈佛offer)。

似乎可以看見將來的路:一份勉強糊口的工作,一個望著房價望眼欲穿的青春。20 歲出頭的時候或許還可以想像一下可能有的未來,工作三五年就被工作和收入打得雞零狗碎,30 歲的時候開始有強烈的焦慮和挫敗感。

父母給子女的資源開始強烈地影響子女的人生——這個就叫作階層固化。 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這是社會規律。

還有人問我,雖然我們起點落後了,但努力拚一拼,追一追,也能趕上,對吧?他們富人都不居安思危。

當然有機會。

但是抱著他們不居安思危的想法也是大錯特錯的,起碼我認識的這些家庭條件很好的孩子,大多也都是拚命三郎。那些不學無術的公子哥,真的是少數。

龜兔賽跑,兔子也在拚命向前跑。

這麼看來我似乎很悲觀了。不是的。

儘管貧富差距很難靠一代改變,但也是可以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和積累實現跨越的。

雖然寒門真的很難出貴子,但不是說出身平凡的人就一輩子在中下層了,他們依舊有很多自己創業成就事業的機會,也有很多不需要依賴父輩資源、靠技術和手藝生存的職業,未來也會更加重視有一技之長、有文字能力、表述能力的人才。

更不是說這樣就可以找理由不奮鬥混吃等死了,反正永遠成不了人上人。

我想說的是,作為出身普通的一員,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需要克服更多長久以來心理上的障礙,去擁有同樣的選擇和決策時的底氣和格局。

同時,我們也需要認清,人的價值並不是靠「寒門出貴子」里的「貴」來衡量的。

現在大環境浮躁,大家的生活目標呈現極端的兩極分化,始終覺得生活要麼是極度赤貧,要麼是一躍成為巨富,赤貧時被人手持鋼鞭打,成巨富了就手持鋼鞭打別人,始終有一種一定要奴役剝削別人,或者一定要比別人優越的狂熱感。

簡簡單單的平等、自知、尊重、富足和社會責任感卻罕見人提起。

這是個值得每個人警醒的問題,現實很難被改變,但如果年輕人都能意識到這點,不因貧困而自卑,不因富有而優越,更能意識到社會問題和自己的社會責任,少沉迷在個人努力的神話和急功近利的物質追求里,那麼便不能說這糟糕的現實肯定不能被改變。

說到底,意識到寒門難出貴子,並不是讓人絕望的事,反而是一種對於自己能力上限的客觀認知,它讓你更心平氣和,更包容自己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提醒你需要去克服的心理障礙。

出身是我們不能決定的,而是否能克服出身帶來的思維和格局上的差異,並且生活得幸福知足,獲取精神上的富足,卻是我們可以努力改變的。

北大美女學霸、「沙拉女王」小令君

2017年全新勵志隨筆集

《20歲的生活方式,決定30歲的打開方式》

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時間才能被發現。

你的相貌里,有你的生活習慣;

你的能力里,藏著你的試錯和積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文日賞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們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
是誰奪走了你的安全感?
想和你談一場吵不散的戀愛
用美好的小事為自己打賞
一段愛情,兩個人成長

TAG:美文日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