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 華琨:公有雲創業期已過,只在細分領域跟巨頭掰手腕
位於中關村的 3W Coffee 人來人往,聲音嘈雜,如果你單純想喝咖啡,稍作休閑,那也許不是個好主意。
當然了,置身其中的 3W 空間,讓它更多體現的是創業孵化器屬性,那裡是創業者們夢想的集散地和起始地。坐在那裡聊天的,也許無外乎投資人、創業者或者他們的客戶。總之,很難有閑人了。
在那裡,常見的是,兩三個人組隊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但只要你的想法靠譜,不乏會有投資人跟你一拍即合,然後順利拿到融資,搬到更為寬敞的寫字樓里。
在創業初期,UCloud 也曾屬於駐紮在 3W 的一支創業團隊,他們在那裡度過了一段創業歲月,5 年過去,它已經成長為 600 多人規模的雲計算公司。
1.
上周,他們也在那裡辦了一場媒體溝通會,聯合創始人華琨向包括雷鋒網在內的幾家媒體講述了公司近期的發展狀況和戰略布局。恰巧的是,百度舉辦的雲智峰會上剛結束不久,百度雲自然是一個不可避免要談論的話題。
從 UCloud 總體發展戰略來看,它提出 CBA 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也就是以雲計算為依託,整合大數據為 AI 提供服務。而百度雲的發展理念則為 ABC 模式,也即以 AI 為中樞,然後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將 AI 在各行各業落地。
華琨認為,百度其實是 All-in AI,雲計算只是提供支撐能力,不會是它的發展核心。不過,根據雷鋒網此前報道,從百度雲發布的一系列產品來看,「雲服務顯然被安置在了現金牛的位置」, 它被設置為在整個 AI 戰略中起核心作用的位置,其分量不可謂不輕。
況且張亞勤也放話,「未來在中國至少有三朵雲,BAT 都能做成」,即便百度雲介入雲計算是一個「遲到者」,但對於這個市場,百度顯然是有野心的。華琨也承認百度的 AI 能力會帶動其在雲計算上的發展,並且百度雲有其品牌和資源上的優勢,它的入局很難說不會對像 UCloud 這樣做雲計算的創業公司產生影響。
但華琨也提到,「每家實行的策略不一樣,你可以看到每一家的特點。現在阿里是一個大而全,騰訊是防禦的策略,也是跟的比較緊。你看其他京東網易都有自己行業屬性特點,比如京東可能更擅長在電商上布局。」一句話概括,也就是各家的經營策略會有所不同。
那麼,UCloud 在這場角逐中如何體現自己的優勢?在華琨看來,雲計算首先需要時間的積累,而 UCloud 已在此耕耘五年;其次,他強調 UCloud 在一些細分行業、產品上的差異化。
「差異化」是他在對話中談及最多的特點。但幾乎所有的雲計算公司,包括百度雲也稱要做出差異化,UCloud 的差異化具體體現在哪裡?
「最重要的當然是要選出目標客戶,跟巨頭掰手腕,只有在細分領域。」華琨告訴雷鋒網,雲計算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滲透率已經比較高了,這塊市場幾乎被早先入局者瓜分,接下來的博弈更多是看怎麼切入傳統行業。傳統行業目前都有 IT 化轉型的需求,這並不難理解,這種看法與其他雲計算的創業者似乎別無二致。
也許換種說法是,應該依靠此前自身的優勢積累和品牌影響,在已有的領域做深度挖掘,然後開拓不同的業務場景。比如在零售領域,永輝超市、百聯、大潤發等都是 UCloud 的客戶,而這些客戶在業務上跟阿里有直接競爭關係,所以如華琨所言,UCloud 除了能通過產品解決方案能滿足客戶需求外,在這些應用場景中,客戶所在意的中立性是個加分項。
2.
在傳統行業,除了需要 IT 化轉型外,同樣也需要大數據和「AI 化「,UCloud 也隨即進行了新一輪戰略升級,把目光放在了上述兩個領域。
2015 年,UCloud 就開始提供 GPU 雲,把 GPU 做到虛擬化,以便發揮雲計算的集約化、按需使用的特點。
今年,他們圍繞基礎服務推出了 AI 訓練平台,在 UCloud 自身雲計算的基礎上,以降低 AI 公司的計算成本。其次,他們還提供了 AI 在線服務,以滿足現在更多應用場景在線化的需求,包括像人臉識別在安防領域的應用。
針對某些傳統企業或者政府對數據比較敏感的應用場景,UCloud 則推出了一款名為安全屋的產品。以往AI 公司需要派演算法工程師到這些機構或者企業里,然後這些單位把數據在私有環境里給到 AI 公司,還要搭建一個專門的訓練集群,最後把演算法模型交付給用戶。
這個過程耗時耗力,而安全屋是通過區塊鏈、堡壘機、審核流程等手段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做到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客戶可以安全、便捷、靈活地進行數據分析和交換。
由於這些傳統企業或政府機構都比較在意數據安全,華琨表示,「我們挺在意中立性,所以要提供的是一個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業務的 AI 服務平台。」
在此基礎上,UCloud 與 AI 公司進行合作,基於積累的客戶資源,幫助 AI 企業走到行業應用當中去,尤其是那些需要 AI 技術的傳統行業。
具體而言,在產品上做深度集成,「 AI 企業可以直接把數據源部署在 UCloud 雲平台上,方便直接獲取,並且能夠在線調優演算法模型。」華琨說,「而解決方案的集成,就是能幫助企業把他們 AI 技術應用到行業客戶上去。」
3.
就整個雲計算市場發展來看,雲計算市場呈井噴式發展,根據工信部發布的《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規劃(2017-2019)》,2015 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為 1500 億元,2019 年預計達到 4300 億元。但實際上,整個雲計算市場並不明朗。比如,雖然業內人士大多看好公有雲市場,但就目前這個節點而言,公有雲和私有雲哪個更有「錢」途,在業內並沒有達成統一。
以私有雲市場為主的青雲 QingCloud,2016 年已實現千萬級人民幣凈利潤,其創始人黃允松曾指出,「雖然公有雲市場是未來,但那是三十、五十年以後的事,現在這塊市場主要做的是長尾市場,做一個賠一個」。
但顯然,以公有雲市場為主的 UCloud 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認為公有雲是虧本的,因為它本身從模式上是有創新的,能把很多資源集約化,同時通過軟體管理的方式讓它能夠效益最大化,所以對運營它的企業一定是有毛利的。」華琨說。
「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是掙錢的。」對此,他也向雷鋒網透露了他們的盈利狀況:今年 6 月份開始,UCloud 已經實現單月贏利 1000 萬。
對於公有雲的發展現狀,華琨認為公有雲的創業期已經過去了。「現在基本上你沒有 1 萬台伺服器,5 到 10 萬台虛擬伺服器已經是沒有辦法,這是一個基準線。」如果低於這個規模門檻,他認為其他創業公司就很少有機會參與未來公有雲的競爭。
不過,私有雲市場由於它更加安全可控,也更多被傳統企業的一些場景所青睞,而 UCloud 如果要切入傳統行業的細分場景,它就不會白白放過「來錢更快」的私有雲市場。因此,他們跟矽谷 OpenStack 私有雲開源技術平台 Mirantis 在去年合資成立了一家私有雲公司,公私雙線並行。
在公有雲市場,在他看來,UCloud 是唯一一家能夠在體量上跟巨頭們競爭的公司。「但是必須要作出差異化。」華琨再次強調,他們首先還是會從目標客戶的選擇上做出差異化,比如在擅長的移動遊戲等互聯網行業進行「深耕細作」,然後在新零售和新金融、多媒體等傳統行業進行擴展。
當然,在開拓海外市場上,跟大多數雲計算公司一樣,UCloud 已經在俄羅斯、韓國、泰國、美國等地區布局, 它也在日前公布台北數據中心即將開放,在全球的數據中心總量將達到 21 個。而對於海外市場的業務情況,華琨介紹說,每個月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在增長。
前有阿里雲、騰訊雲要追趕,同時有金山雲、百度雲、青雲等一眾公司群狼環伺。總之,在尚不明晰的國內雲計算市場,UCloud 要想保持或者擴大自己的優勢不會輕鬆。
※力促理工醫產學研交叉融合,2017圖像計算與數字醫學國際研討會落幕
※馬雲53億增持菜鳥1000億重塑物流 打的是什麼戰?
※Al x 量化:智能投顧戳中了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業務的哪些痛點?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