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之訓:成也讀書少,敗也少讀書

袁世凱之訓:成也讀書少,敗也少讀書

本人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正式面世,敬請閱讀第十八條《知性為證,舊君臣造不出新家國》選段—

袁世凱之訓:成也讀書少,敗也少讀書

1913年初,袁大總統搬到了中南海居住。

這位從清國重臣「華麗轉身」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能人,雖然把中華民國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把北京的老恭親王府設為總統府,但最屬意的地方,還是清帝居住的地方。於是,中南海就成了中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的官邸。

此時的中南海書房,雖然「人非「,但是「物是」。皇帝走了,皇帝的很多家什物件還在。皇家書架上,多是給天子定製的「精神食糧」,除了《四書五經》,便大多是《資治通鑒》一類治世古書。對於這些文言文書籍,不知袁世凱是否讀得懂。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孫中山那樣,從小讀的西方啟蒙思想家書籍,諸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富蘭克林的《自傳》、拜倫的《詩選》等等,可能他聽都沒聽說過,遑論去看,有興趣讀了。

關於袁世凱的傳記車載斗量,"大盜論″"偉人論"不厭其詳,但唯獨對他「讀書不多」這一點均不諱言。史料顯示了袁世凱的「讀書教育經歷」。總得來說,就一個字:少。

我們知道,袁世凱出生在河南一個大戶人家,他的叔叔大爺不是做官、就是土豪。生於這樣的家庭,他的讀書條件相當不錯。但小時候的袁世凱,可能正是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卻不怎麼用功讀書。史料稱,小時候的袁世凱,只愛讀一種書:兵書。他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 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與其說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雄心,不如說彰顯了他對武力的迷戀。他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一個迷戀武力的人,在讀書寫作方面,自然有些不屑,所以袁世凱到了青少年時期,在文化課方面仍無長進,15歲還在「遊手好閒」。在以科考為當官正途的清代,他這等於不學無術,不太被家族看好,很難光宗耀祖,於是他的叔叔很著急,命其赴自己的北京家中「讀書上進」。

從同治十三年到光緒三年,袁世凱正正經經在北京讀了4年書,也就是說,他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僅僅四年、相當於「高小水平」。這四年科班對他起到什麼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幾年,為了要博一個功名,讀書累到吐血。

但是,這四年功夫比起人家十年寒窗苦,實在是皮毛而已。所以,青年袁世凱連續四年兩次參加科考,均名落孫山,別說狀元進士,一個舉人的功名都沒考上。這或許再次驗明了他的「正身」:這輩子不可能成一個文人士大夫了。

古代科舉考場是一個成就人走上黃金大道的地方,也是一個能把人逼到野路的地方。不少學子因為考不上而另闢蹊徑。譬如袁世凱的前輩洪秀全,因為屢試不第,走上了造反之路。而袁世凱也是這樣,他要另闢蹊徑,不過他的膽子沒有洪秀全那麼大,他沒敢造反,而是選擇了參軍。在最後一次鄉試落榜後,袁世凱一怒之下把詩文付之一炬,忿然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文路不通,讀書讀得頭昏腦漲的他,決心走「武進仕」之路了。

此後,他便在外闖蕩、時刻準備入伍。為了自勉,他還寫了一首《感事》詩:「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這首詩除了氣勢堪與黃巢宋江可有一筆,其文才底蘊實在不敢恭維,如果據此評價,袁世凱的文字水平應屬中下之才。這樣的文才,在書生群中當然不顯眼,但到了文盲居多的兵營里,卻是鳳毛麟角了。

後來,袁世凱不僅實現了參軍的願望,而且還在軍旅生涯中發了跡。關於他在軍中發跡的原因,其實也跟讀書沒多大關係。甚至,正是因為沒有書獃子氣,成就了他的軍旅生涯。可以說,此人除了讀書不行,其他樣樣在行。比如在錢財的使用,人情練達方面的情商,無人能及。

清末民初學者胡思敬曾書《大盜竊國記》,書中道出了袁世凱的一個發跡手段:「敢於用財,視黃金直如土塊」。換成好詞,這叫「仗義疏財、揮金如土」。這裡所說的「視黃金直如土塊」不是指他自己亂花錢,而是他的錢大多到了別人口袋裡,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部屬、下人。送長輩,送親友,送同事,真金白銀,絕對捨得。

史料記載,做了武官大員後的袁世凱,有一次與同僚張之洞閑談,張問袁世凱做官統兵之道,袁世凱說:

「很簡單,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和錢,不從就吃刀。」

這段話道出了袁世凱的發跡之道:精明幹練、深諳世情,將「錢與刀」這兩物件運用得如火純青。同時也說明,他沒有什麼政治信念,只是一個實用至上的野路官僚,極其「識時務」。

熟悉歷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袁世凱是靠什麼得到清廷格外信任器重的。

那是在1898年夏,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漢民族精英,組成維新派,推動清帝光緒進行戊戌變法,但是遭到以慈禧、榮祿為首的滿清保守派反對,康有為、譚嗣同想藉助同族軍人採取軍事行動「勤王變法」,誅殺榮祿、抓捕慈禧。他們想到了小站練兵、手握新軍兵權的漢人袁世凱。因為這位袁將軍,曾向光緒皇帝和維新黨鄭重承諾過:願為維新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於是,譚嗣同連夜找到「好友」袁世凱,向袁袒露心跡。

袁世凱信誓旦旦,表示「萬死不辭」「誅榮祿乃殺一狗耳」。

譚嗣同充滿希望地離開,袁世凱連夜跑到榮祿府邸告密,出賣了維新派。

隨後,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戊戌變法失敗。

在談到袁世凱的這段不光彩歷史時,總有人為袁辯解,說那是形勢使然,慈禧那伙保守勢力太強。但袁世凱如果感到保守勢力難以戰勝,不願以卵擊石,那麼為什麼不坦言相告、當面拒絕譚嗣同的兵變要求,而是陽奉陰違,反戈一擊呢?

這恐怕就是他的品性問題,實用主義,權力至上,永遠跟著風頭走,哪邊風硬,就倒向哪一邊,為了權力和利益最大化,朋友和義氣都是可以出賣的。

擁有這種品性的袁世凱,顯然沒有被"本本主義"所累,書讀少反成了優勢,但卻難道是一個好人。

袁世凱不是好人。那麼是不是一個新人呢?

我們來看一下他「功成名就」後的表現。

靠著最強的軍事實力、做了大總統後的袁世凱,沒有時間讀書,卻很喜歡讀報。他最喜歡讀的,是《順天時報》。

《順天時報》是20世紀初日本人在北京創辦發行的中文日報,創刊於1901年,原名《燕京時報》。之所以後改名《順天時報》,一是因為當時北京的別名為「順天府」,二是取「順應天時」之意。此報因是日本人主辦,攜「治外法權」之便,不受中國政府新聞管制,所以什麼都敢報,言論大膽無忌,且消息來源比較靠譜,報道角度較為客觀公正,導向順應潮流,因而雖有「日本特務機關報」之嫌,但還是在當時北京影響很大,中國朝野人物必讀。

清末《順天時報》就已經取得「京城第一大報」地位,民國以後,《順天時報》彰顯人心所向之潮流,銷路進一步攀升,社會影響越發巨大,甚至連袁世凱本人日常閱讀的唯一一份報紙也成了《順天時報》。但是,袁世凱讀的《順天時報》,起初與坊間並無二至,後來則是完全不同於坊間的「特供版」。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袁世凱大兒子袁克定的「傑作」,是他專為父親製作的一張假報紙。這個大兒為什麼要做假報呢?因為他想讓父親不做總統做皇帝,而正版的《順天時報》對帝制是持反對立場的。於是,為了堅定父親稱帝立儲的信心,袁克定就耗費巨資造了一份天天為帝制唱讚歌的特供版「順天時報」,專供袁世凱閱讀。

後來有人據此認為,是這個大兒子把父親坑了,用一張假的精神食糧,把袁世凱送上了稱帝之不歸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依我審視,袁克定做假報,與其說是欺騙,不如說是迎合。迎合巔峰時期的父親的癲瘋夢。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袁世凱的人生巔峰,出現在接替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時,國內威望一度鼎沸,不少人對袁冠以「雄豪之主」「歷史偉人」推崇備至。然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當時的一些國外旁觀者眼裡,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20世紀初,日本有一位著名的「中國通」學者,他就是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對中國史和東亞史的研究頗有心得,他對古代中國大加褒揚,而對近現代中國卻多予微詞。內藤湖南推出研究成果時,正是中國清末民初期。袁世凱無疑是這個歷史階段的一大主角,但內藤湖南對袁世凱的評價並不高。1914年,袁大總統如日中天時,內藤湖南發表對中國帶著有色眼鏡的文章《支那論》,對袁世凱給予惡評。清朝倒台了,民國成立了,內藤湖南卻依然不看好中國的未來,他認為孫中山這些革命者走了,袁世凱那些政客上來了,中國「進入了最適合玩弄權謀伎倆而不顧長遠國計之輩跳梁的時期」。

內藤湖南以「跳梁之輩」形容袁世凱,也許過於貶低了中國第一位正式大總統。但是,如果客觀評述袁世凱的精神底色,顯然,這位中華民國的最高領導人,不是新人,而依然是舊人。

何以見得?還是讓事實來說話。

在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正式大總統、掌握最高政權時,袁世凱53歲。正是男人應當大有作為的英年,但他卻一門心思「尋找舊時光」,最大的願望是不當總統當皇帝。袁世凱的孫子袁家誠,對爺爺的復辟舉動頗為不解,一次在與家人聚會時問:「我就是想不通,他為什麼一定要當皇帝呢?」

大師章太炎一言點到袁世凱的心裡蛔蟲:「元首不及世」。

說白了,他就是想永遠不失去最高權力。不僅自己要權力終身制,而且後代子孫還可要世襲最高權力。這種思想,就是皇帝思想。要達到這一點,當然還是走老路:恢復帝制。這就是他的本色:封建。

袁世凱的總統府邸,沒有什麼現代思想書籍,即便是古書,他的閱讀興趣也十分有限。所以讀書少、現代思想幾無的這個大總統,封建思想非常嚴重。這一點從的他生活起居、家庭生活方式即可管窺一斑:完全是帝王式的。

史料稱,自1913年初袁世凱搬到中南海居住始就很少走出府邸,就連公務也大都在家裡辦理。這是典型的中國帝王式的生活作風。在中國帝制時代,皇帝們很少出宮,藉以顯示天子的神秘與高貴。這個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府邸,早已等同古代帝王的紫禁城,是屬於他自己的王宮。這裡,他在前宮辦公,後宮還住著他十個妃子「一妻九妾」,以及32個「皇子公主」,袁世凱一共17個兒子和15個女兒。這麼多的老婆和孩子,都要圍著一個人轉,討袁世凱的歡心。所有人,都要唯他獨尊,這種待遇,不是帝王又是什麼?

除了封建,袁世凱還有一個本色,那就是迷信。我們現在之所以把「封建迷信」視為一個片語,就是因為它們一脈相承。封建者大多迷信,袁世凱亦如是。

袁世凱的迷信到了什麼程度?

有這樣一段記錄,說的是袁世凱「祖墳冒青煙」的故事:

作為「風水寶地」,袁世凱老家祖墳一直有專人把守。一天,看墳人突然到袁府報告,說袁家的祖墳上長出了一根紫藤,有一丈多長,蜿蜒盤繞形似一條飛舞的巨龍。看墳人鄭重其事第說,這是個吉兆,象徵著袁家會出來一個真命天子,而這個真命天子就是袁世凱無疑。袁世凱聽後,龍顏大喜,重賞了這個老家看墳人。而他的那群妻妾和孩子們,同樣歡天喜地,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很快也會成為皇后、貴妃、王子、公主了。

可見,袁世凱的封建迷信思想響了整個家族。所以他的大兒子袁克定摸准了父親的脈,才做了制假報等一系列舉動,投其所好,助陣稱帝。

作為「准太子」,袁克定不僅繼承了老子的封建迷信思想,而且還學到了老子的「詐」。「不經製造,安有民意」,這是袁世凱最得意的一句名言,老子這樣說,不是明顯教兒子學會造假「製作民意」嗎?兒子造假報紙,為帝制唱讚歌,難道不正是順了老子的意,承了老子衣缽,得到了老子的真傳么?

袁世凱稱帝敗後曾責罵袁克定「欺父誤國」,還罵手下楊度等御用文人「誤我」,只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找替罪羊罷了。實際上,即便沒有袁克定楊度等人的鼓動,袁世凱依舊會稱帝,因為沒讀過現代思想書籍、滿腦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他,已經深埋當皇帝的種子。那才是他人生的最高理想。而什麼民主、憲政、共和、中國的華盛頓,對他來說,根本不感興趣、不是他的志趣所在。袁世凱一生一本像樣的憲政思想書籍都沒看過,也沒出過國,身為民國總統,他連共和是啥意思都不明白,弄不明白立憲是啥勞什子,他就知道一生拚命做官,撈取最高權力,什麼官政憲政,都是他攫取最高權力的手段。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這是晚清大佬載灃,借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對酒》詩句,對昔日同僚袁世凱的譏諷,恥笑他對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意,竟也不懂。老袁這個幹練的傢伙,實在是能力超群,知識有限;實踐太多,理論不行;徒有經驗,沒有思想。

帝制失敗後,袁世凱很快來到人生終點。彌留之際,他對幕僚如是吐露心聲:「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果真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的這句話不僅善,而且真,算是說到了點子上了。我這裡不妨總結得再精鍊些:因為讀書少,他沒有書生般的懦弱和呆板,所以做事接地氣而善變。當然,也因為讀書少,尤其是現代書籍閱讀的空白,他沒有新思想,不懂世界大勢,以「老花眼」觀世界,終致「政治失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明朝時中國人品質為何出現大滑坡
李鴻章見伊藤博文如老鼠見貓
伊藤博文何以成為李鴻章天敵
拷問恥辱「九一八」之恥辱源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