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多按摩,危時能救命的10大穴位!值得收藏!
中醫穴位按摩,歷史悠久,不僅可以用於養生,其治病之效更是令人追捧。它可謂是最古老的治療手段,通過對身體一些部位的按摩,可以緩解身體的不適癥狀,救人於命懸一線。
中醫專家指出:穴位按摩是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治病要訣,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下面來告訴大家身體上哪些穴位是要穴,救急的時候該如何按摩。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一、休克掐壓人中穴
人中穴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是一個重要的急救穴位。位於上嘴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為急救昏厥要穴。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中風、中暑、中毒、過敏時突然出現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情況時,用拇指尖掐壓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還主治癲狂癇,小兒驚風,面腫,腰背強痛等症。
我們常說「掐人中」,這句話在人暈倒的時候用的最多。當然掐人中只是一種簡便的應急急救措施,還應及時與醫院聯繫,進一步搶救,以免延誤病情。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二、氣喘按揉膻中穴
膻中穴 (dànzhōngxué )(RN17)是人體的穴位,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膻中屬於任脈穴,如果有上述癥狀,膻中穴的痛感會非常強。此時可以用拇指按揉,按揉後能夠產生疼痛感,疼痛的刺激再加上穴位行氣的作用,可以達到寬胸理氣的效果,緩解胸悶、哮喘等癥狀。
經常與膻中穴一起搭配按摩的是內關穴,內關穴屬於心包經,心包經能夠寬胸、理氣、強心,和膻中穴搭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內關穴位於前臂,在腕橫紋上2寸,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仰掌取穴。也可以用來緩解中暑、暈車船。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三、頭痛按揉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太陽穴的主治病症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如果是神經性的偏頭疼,可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一寸凹陷處),按壓至脹痛,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鐘,頭痛可減輕。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四、高血壓按揉橋弓穴
橋弓穴,位於人體脖子兩側的大筋上,左右移動頭部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具體指兩側的胸鎖乳突肌)。橋弓穴具有降壓的作用,其實從現代醫學來說呢,它這兒有個頸動脈竇,通過頸動脈竇的刺激可以反射引起血壓降低,然後雙手交替。左手推右側的橋弓穴。為避免導致血壓過低,最好不要同時推兩側的橋弓穴。
高血壓患者,有時候因為生氣或者其他情緒不穩,血壓會突然升高。這時候,穴位按摩能起到快速緩解作用。這個穴叫橋弓穴,位於人體頸動脈竇的部位,推拿這個穴位,能夠使人的心率減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具體做法是: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自上而下地推按位於耳後到鎖骨上窩處成一條線的橋弓穴(當頭側轉時,從耳後到鎖骨頭有一條肌肉突出在頸側,整條肌肉即是),一定要從上往下推,適當用力。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橋弓穴時只能一側一側地進行,切不可兩側伴隨推拿,因為雙側推拿會影響頭部供血,刺激過強,容易導致頭暈甚至昏厥。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五、心絞痛按揉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靈樞·經脈》,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內關穴有疏導水濕、寧心安神、理氣鎮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悶氣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噁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腹瀉、精神異常等。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六、中風昏迷按揉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體肺經最末的一個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手指,拇指末端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主治咽痛喉腫、中風、中暑、昏厥、發熱、癲狂、癔病等證;操作方法為向腕平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此穴為肺經之井穴,五行屬性屬木,其疏通、條達、開泄之作用較強,善清肺瀉火,驅邪外出,治療外感風熱郁遏肺經之咳嗽氣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腫痛、鼻衄。井穴宣洩鬱熱的作用很強,「井主心下滿」,故此穴可治療熱邪內郁,氣機阻滯的發熱、中暑、嘔吐、心下滿。井穴又為根穴,是陰陽交會之處,故善調氣血陰陽之逆亂,開竅啟閉,醒腦寧神,用於治療經絡閉阻、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的中風昏迷、小兒驚風、癲狂等神志病變。井穴為陰陽經氣血交會貫通之處,因此具有活血通絡之效,可治療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手指麻木。[4]
少商穴擅長治療的一個病症是咳嗽。秋天時,很多人會時不時地咳嗽幾聲,嚴重的甚至咳出血來,咳得頭痛。這時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七、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胃痛時,可用雙拇指按揉雙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痛麻脹感後3—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情緒方面的問題,穴位按摩也能適當緩解,比如緊張不安,可以按揉勞宮穴。勞宮穴是調節自律神經的穴位,刺激這個穴位會緩解緊張。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八、痛經按揉十七椎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在中醫臨床中,通過穴位按摩的方法能對痛經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十七椎,中醫腧穴,出自於《千金翼方》,《類經圖翼》列作奇穴,位於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主治腰骶痛、腿痛、下肢癱瘓、轉胞、痛經、崩漏、遺尿、肛門疾患,以及坐骨神經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月經周期較準時的女性,可以事先「防患於未然」。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位置。在經前一周左右時間,按摩「三陰交」,對緩解痛經有很好療效。如果月經已至,則可在經期按摩「十七椎」穴。「十七椎」在《千金翼方》中被稱為「背部奇穴」,位於腰部的後正中線上,第五腰椎棘突下。尋找此穴時,可以用手壓一壓,如果有明顯的痛感,就是找對了位置。操作時,用拇指指關節加點力度,按揉該穴3~5分鐘,感覺有輕微的痛感為度,不能只按,一定還要揉,才能讓血脈暢通,疼痛才能緩解。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九、便秘點壓天樞穴
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主治胃腸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便秘患者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側2寸),感覺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有便感,然後屏氣,以增加腹內壓,稍後即可排便。
不可不知的「救命」穴位十、頸部僵硬按揉肩井穴
現在有一種比較多發的頭痛,叫頸性頭痛,是由頸椎問題引起的,因為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導致頸部肌肉緊張,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從而引發頭痛。這種頭痛可以按揉肩井穴緩解。
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頸部軟組織疾患、乳腺炎等。
按摩時,用中指按住對側的肩井穴,並轉動與肩
※外關穴——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
※秋季防病強身正當時,穴位成對按摩效更強
※老中醫1個穴位幫你緩解常年咳嗽
※適用型穴點陣圖解,不知道的抓緊學習一下!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