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相繼設立VR獎項,含金量比得上「獨立電影」嗎?
VR虛擬現實第一媒體VR日報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實際上,我對於索尼處在VR市場領頭位置並不愉快,但現狀看起來的確如此」,這是索尼互動娛樂CEO安德魯·豪斯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談到的問題。雖然豪斯的神色中流露出擔憂的情緒,但VR行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落魄,只是在市場泡沫破裂之後,各大廠商還在冥冥中摸索新的出路。
從IDC的調研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VR設備的出貨量達到433萬台,這已經超出了去年同期的表現。HTC賣掉冗餘業務,開始擴展Vive的企業級應用,Facebook則將Oculus部門進行重組,業務重心也從內部製作變成支援開發。此消彼長之間,VR相關的獎項卻活絡了起來,無論是最古老的遊戲產業大獎,還是頗有來頭的A類電影節,都開始向優秀的虛擬現實內容伸出橄欖枝。
(《Jesus VR》)
戛納只能說是淺嘗輒止,由於對新技術的過於陌生,最終導致它們在VR單元中只展出了一部入圍影片。而9月份才姍姍來遲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則顯得輕車熟路,它們早在2016年就為VR電影《Jesus VR》設置了觀影單元,今年還開設了三個VR相關的獎項,再加上金搖桿和瑞丹斯開設的十多個獎項,VR近一年來的「名分」倒是越來越多了。
金搖桿和威尼斯電影節在各自的領域中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它們分別誕生於1982年和1932年,所設立的VR獎項理應含金量十足。不過,VR內容還很難和主流內容站在同一高度,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權威機構更願意將其視為吸引消費者的手段之一。
在人們眼中,VR內容的地位或許與獨立電影相當
靠著持續的體制改革與類型創新,威尼斯電影節才得以活過80多個年頭。在實行雙年展政策之後,該展會從私營轉變成了政府主導,為存活和拓展提供了更靠譜的保證。不過,2月份舉行的柏林電影節,以及9月份舉辦的戛納電影節仍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威尼斯電影節勢必得找到博人眼球的競爭籌碼——這一次VR成為了切入點。
與VR相對應的,則是20世紀60~80年代藉由技術升級興起的獨立電影。
儘管獨立電影的資源不多,但它同樣沒有來自票房的壓力,在刨除了娛樂公司製作與發行的影響後,它在幾十年中一直被視為展現導演創意的最佳方式。當人們開始厭倦工業式的製片後,這種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表現思潮開始影響普通消費者,好萊塢體制之外的「英雄豪傑」也相繼出現。
(大衛林奇早期的影片其實有些「驚悚」)
大衛林奇於1977年完成《橡皮頭》(Eraserhead)之後,隨即就獲得梅爾·布魯克斯的青睞,並在派拉蒙的支援下繼續拍攝《象人》(The Elephant Man),最終取得了八項奧斯卡提名。查里斯阿里森、羅伯特雷德福則於1978年猶他在創辦了聖丹斯電影節的前身——猶他電影節。受此影響,吉爾斯·雅各布在接手戛納之後放寬了選片渠道,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報名參賽,這也讓A類電影節中出現了許多頗具創意的新面孔。
然而,獨立電影仍只是附庸產品,許多導演也將其視為追金道路上的墊腳石。不難發現,展會上的VR內容同樣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面向獨立作品展映的聖丹斯電影節、翠貝卡電影節,以及瑞丹斯電影節對待VR反而更為「熱情」。
聖丹斯「新邊界」單元上的VR影片數量一直在逐年增長,從2014年的4部到2015年的9部,然後再到2016年的33部。而瑞丹斯電影節則以親和前沿科技聞名,早期為YouTube開設的Webfest可見一斑,在2016年試水VR放映之後,今年更是一口氣設立了十個VR獎項。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Hunger in Los Angeles》還是蠻粗糙的)
實際上,聖丹斯早在2012年就為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的 Nonny de la Pe?a提供了演示場地,當時展出了一部名為《Hunger in Los Angeles》的影片。有趣的是,製作團隊中恰好有一名叫做Palmer Lucky的實習生,他後來所創立的Oculus,以及和Facebook的恩怨情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獨立電影商業化所帶來的啟發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保羅·巴拉塔對於VR創作的評價為「顛覆傳統觀影體驗」,事實沒有這麼誇張,也沒有那麼樂觀。僅從電影的角度來看,VR行業只是艱難的在角落中騰出了立足之地。不過,它確實和獨立電影一樣正在艱難向「產業」拓展。
從象牙塔鑽入市場洪流的導演越來越多了。科林·特萊沃若於2012年拍攝了獨立電影《安全沒有保障》,他以滑稽逗趣的表演和情節設置獲得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青睞,隨即在2015年放映的《侏羅紀世界》中一舉獲得成功。而加里斯·愛德華斯在拍攝《哥斯拉》和《俠盜一號》之前,也製作了一部名為《怪獸》的獨立電影。
(《Job Simulator》)
儘管這些導演在出師之後被批評落入俗套,但他們至少為自己的後續創作博得了第一桶金,這或許是VR發展的未來景象。不過,與成熟的電影產業不同,VR內容目前空有跳板而沒有平台,巨擘們並未構建足量的商業市場和價值——Facebook收購Oculus之後沒能搞出什麼名堂,《Job Simulator》開發商也在谷歌的麾下沉默不言。
在虛擬現實的熱度過去後,VR內容的現狀實際上與獨立電影無異。嚴格來說,它們只能成為某個產業的附庸,離自成一派還有很遠的距離。
作者:VR日報箱子,專註於全球VR行業熱門新聞與動態,微信公眾號請添加VR日報,合作請聯繫net1996。
※傳聞纏身?據傳蘋果要求供應商停止發貨iPhone X元件
※VR公司如何玩跨界?MindMaze都要進軍好萊塢了
※小派8K頭顯Kickstarter眾籌5天超100萬美元
※英特爾的奇思妙想,與VR行業中「枯萎技術」潮
TAG:VR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