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人堆里爬出的應廷吉,用一萬字記載與我想像中不同的史可法
史公可法,弘光高官,揚州殉難,大明脊樑,這是毫無疑義的。
語文教科書上《梅花嶺記》里寫到,他早就抱定必死之心,怕自己到時受傷無法自殺,便問屬下將領,有無願意幫他成仁。史德威慷慨而言,我願意。史可法講,我沒有兒子,我要讓書太夫人,收你為義子。
城破之後,史德威卻辜負希望,不忍心下手。最終史可法被清軍抓住,「瞠目曰:『我史閣部也』」,堅決不降,被殺。
史德威後來遍尋遺體不得,於梅花嶺上建史公衣冠冢,以示紀念。
(梅花嶺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時即有傳說,史公未死。於是,周邊有人起兵抗清之時,皆托史可法之名。
《梅花嶺記》是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國整整一百年之後,與友人游梅花嶺時,睹物思人所寫,說起史公的故事,「無不淚下如雨」。
比起全祖望對史可法的欽佩,應廷吉卻把史可法寫得更像一個普通人。
應廷吉是史可法手下官員。他是天啟年間進士,做過縣令,後被人推薦給史可法。因為精通天文術數,能將各種異象解釋得很清楚,因而深受史可法的信任。直到揚州之戰前數日,被史可法安排外出,縋城而下,逃得一命,給我們留下萬字《青磷屑》,得以一窺更真實的史可法。
興平伯高傑被即將降清的許定國誘殺,高夫人刑氏希望兒子能拜史可法為義父,以鎮軍心。史可法卻因高傑十年前參加過農民軍而看不起他們,堅持不收高元爵做義子;
甘肅鎮李棲鳳、監軍道高岐鳳帥欲投降清軍,史可法聽之任之,「自此備御單弱,餉不可繼,城不可守矣。」。
清兵到了城下,還沒有布好陣時,部將劉肇基建議乘敵不備,背城一戰,打他們個措手不及。「公曰: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結果,敵人未斃,死的反而是自己。對於史可法未接受這個建議,應廷吉給了幾個字的評價——坐失事機。
(史可法祠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為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上下級,應廷吉寫《青磷屑》,肯定不是為了貶低史可法,只是據實記載,從這些史實里,我們看得出,史可法在打仗方面,可能連一個普通的下級軍官都比不上。
——應廷吉給我們還原出一個多少有些被神化的史可法——他是被那極速變化的形勢,推上了高台。結果,才不配位,無法約束下屬,也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
應廷吉在他的萬字文章里,對史可法之死沒有一字記載。因為當時他已沒在城裡,不能瞎說。但他講,閣部死後,「新朝念其忠勤,有司給粟帛以養其母,與西門小房一區以處其室。」後來因為很多地方借史可法之名抗清,其母親等人被抓了起來,但有清朝將領說,史可法當時已被殺了,現在那些人里,不可能有他。抓起他母親,又有何用?於是又放歸。
(史可法墓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對於後世變成重要紀念地、讓全祖望淚下如雨的梅花嶺,應廷吉是這樣講的——或曰:今有墓在梅花嶺。逸史云:聞為裨史威所築。疑假疑真,不必深辨。
是不是應廷吉沒心肝呢?我想,當不是如此。對他們這些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倖存者而言,以身許國,一死而已。埋在哪裡,有墳無墳,有什麼重要呢?
※萬曆皇帝為何到死前,才想著做這幾件好事?
※史可法怕危急之時,自殺不成,事先令部將補刀?
※國難當頭,不怕死的史可法卻不願為大明受一點委屈
※同是降清又反清,金聲桓李成棟被明朝封了王,劉澤清撈到了什麼?
TAG:歷史與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