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17年拉斯克獎得主PK諾獎得主:「最愚蠢的想法」完美逆襲

2017年拉斯克獎得主PK諾獎得主:「最愚蠢的想法」完美逆襲

2017年度拉斯克得主邁克爾·霍爾,圖片來自wikipedia

編者按

2017年,拉斯克獎授予在mTOR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巴塞爾大學邁克爾·霍爾教授。事實上,在這一領域做出開拓性工作的還有一位華人著名生物學家管坤良,他也是霍爾獲得拉斯克獎的提名人。

近日,《知識分子》連線霍爾教授,他表示,「學習新事物的慾望」是其獲取新的知識、取得重大科學發現的關鍵。他認為,mTOR在很多疾病領域發揮作用,如腫瘤、糖尿病以及衰老等,很多基於mTOR信號通路為靶點的藥物,正在開發或已在臨床試驗中。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快速發展頗受國際關注,最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的生命科學在諸多領域高質量的工作湧現,尤其是結構生物學方面。」

撰文 | 郭曉強(深圳北大醫院)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因此細胞行為的理解對洞悉生命奧秘具有重要價值。細胞一生兩個基本過程,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這兩個過程必須受到嚴格調控,否則對細胞甚至機體都是致命危害。瑞士巴塞爾大學邁克爾·霍爾教授(Michael Nip Hall)由於發現細胞生長調控之門,而榮獲2017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求學之路:敢於挑戰未知,哪怕被諾獎得主唾棄

1953年6月12日,霍爾出生於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童年在南美委內瑞拉和秘魯等度過。霍爾小時候就擁有獨特個性,並對自然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他曾將一個簡陋小木屋粉刷裝飾為自己的「實驗室」,儘管條件所限並未開展過多試驗,但為將來從事研究打開了第一扇門。

上世紀70年代,霍爾進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主修動物學。恰逢重組DNA技術和基因工程發展的黃金期,霍爾被一系列重大發現深深吸引,逐漸愛上分子生物學。

1976年,畢業後的霍爾來到哈佛大學細菌遺傳學大牛托馬斯·希爾哈維(Thomas Silhavy)實驗室學習。霍爾敢於挑戰自我的科研性格開始逐漸成型,他喜歡開拓新領域,而不願循規蹈矩和追逐熱點。霍爾選擇研究一個獨特的細菌雙組份調控系統,從而開闢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僅博士期間,就發表了13篇論文,如此高產也展示出霍爾的聰慧和勤奮。

拉斯克獎得主霍爾在獲獎典禮上,圖片來自twitter

1981年,霍爾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經曆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短暫經歷後,加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遺傳學家埃爾·赫斯克維茨(Ira Herskowitz)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霍爾又一次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科研題目——細胞核蛋白的定位。他試圖回答一個基本科學問題,即在細胞質合成的核蛋白如何準確回到細胞核。傳統觀念認為細胞核蛋白可自由擴散進入細胞核,而霍爾則認為細胞核蛋白本身應含有某種信息幫助它完成這一目標。

為此,霍爾構思出一個近乎瘋狂試驗路線,將酵母核蛋白肢解出多個單獨片段,將其分別連接到細菌蛋白,通過觀察細菌蛋白核定位而確定那個片段具有攜帶核定位信息,這一研究計劃被著名細胞生物學大師、197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帕拉德(George Palade)看做「他聽到的最愚蠢想法」。

儘管不被看好,實驗期間也曾想一度放棄,霍爾仍不願看到努力付之東流,只能堅持「自己選擇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當然,霍爾的這種堅持收到巨大回報,證實最初的假說正確,結果也在著名《細胞》雜誌發表。因此,在導師和同學眼中,挑戰傳統思維既是霍爾的科研動力,又是他的科研樂趣。

逆境中尋找到合作夥伴,獨闢蹊徑

1987年,霍爾在瑞士巴塞爾大學成立實驗室並開始自己獨立研究歷程。霍爾最初設想延續博士後期間工作以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然而這次幸運之神沒有光顧,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讓他的心情降到了冰點。

1989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黑特曼(Joseph Heitman)成為霍爾第一位博士後,他與霍爾性格有些類似,也喜歡挑戰自我,他試圖理解生物感知周圍環境,如溫度和營養等變化並啟動應答的機制。遺憾的是,黑特曼情況也很糟糕,一年多時間毫無進展,以至黑特曼開始懷疑人生,科研信心可說一落千丈。原來僅霍爾一個人鬱悶,現在兩人一起抑鬱了,大家急需找到一顆救命稻草。此時,瑞士山德士製藥公司(Sandoz,1996年合併為諾華公司)的饒·默瓦(Rao Movva)找到了他們。

20世紀70年代,山德士公司開始專註免疫抑製劑研發,開發的環孢素(Ciclosporin)於1983年被美國FDA批准臨床應用。默瓦領導的研發團隊還開發出一系列抑製劑,其中FK506和雷帕黴素(Rapamycin)最被看好。為了將來可應用於臨床,默瓦想知道兩種抑製劑的作用機制,當他將這一想法告知霍爾和黑特曼後,他們立刻達成合作協議,霍爾考慮或許這可能解決核蛋白定位機制,而黑特曼則認為這有利於理解環境脅迫機制,雖然想法迥異,但目標高度一致,那就是儘快擺脫當前的科研「困境」。

他們假定這些藥物在真核細胞作用機制方面保守些,因此選擇酵母作為測試對象。默瓦第一時間提供環孢素、FK506和雷帕黴素,保證試驗順利展開,尤其雷帕黴素尚未商業化,能獲得大量高純度樣品實屬不易。測試結果表明它們都可抑制酵母增殖,其中環孢素和FK506效果較為溫和,而雷帕黴素則尤為明顯,這一結果為後續研究樹立信心。當時,同行都對這一項目並不看好,他們都利用哺乳動物細胞進行研究,霍爾的方法被諷刺為「給酵母服用阿司匹林」,頗有「關公戰秦瓊」的味道。然而,正是酵母的選擇才催生了後面的重大發現。

霍爾教授與TOR通路的發現

酵母最大的優勢在於突變體容易製備和篩選,因此實驗快速、簡潔。黑特曼最初篩選酵母突變體發現FK506結合蛋白FKBP12,並證明雷帕黴素需藉助FKBP12發揮生物活性。隨後又進一步鑒定出兩株雷帕黴素抗性的酵母突變體,分析表明這兩株酵母突變並不位於同一基因,意味著酵母存在兩種雷帕黴素作用位點。

黑特曼構思多個名稱,最終和霍爾達成一致,將其稱為雷帕黴素靶點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縮寫為TOR。所以使用這一名稱源於霍爾感覺易讀易記,而黑特曼則有浪漫主義情懷,德語中「TOR」是 「門」的意思,暗示影響細胞生存的一個開關。

TOR分子通路的調控路徑,圖片來自laskerfoundation.org

1991年8月23日,《科學》雜誌發表這一成果。需提及的是,幾乎同時環孢素和FK506靶點也被鑒定,後續發展表明它們遠沒TOR重要。

兩年後,霍爾團隊進一步完成TOR基因測序,不久多個團隊在哺乳動物中發現同源蛋白,稱為mTOR,證明當初假說的正確性,即雷帕黴素作用方式具有保守性。1999年,雷帕黴素被FDA批准應用於器官移植。

mTOR的發現源於「偶然」,成功是「必然」

傳統方式一般先闡明蛋白功能並選做靶點後進一步篩選藥物;而雷帕黴素正好相反,先用藥物找到靶點,但此時對TOR功能仍知之甚少。最初,人們認為雷帕黴素處理造成酵母細胞停滯而推測TOR調控細胞周期,然而霍爾與一位細胞周期專家交流後發現事實遠非如此。通常酵母細胞周期破壞後會出現體積增大,而TOR突變酵母體積反而縮小,霍爾意識到當初假說存在偏差。

霍爾發現TOR主要影響蛋白質合成,更多參與細胞生長,根據周圍營養狀況調整細胞大小,最初觀察到的細胞周期停滯是間接效應(細胞未達到細胞增殖的體積要求)。這一今天看起來顯而易見的結論當時卻遭到眾多反對,稿件在1994年7月投出卻先後七次被拒,直到1996年初才被接收發表。隨著研究的深入,TOR調節細胞生長和代謝的作用才逐漸被科學界普遍接受。

TOR及mTOR發現僅是科學發現的第一步,後續研究表明細胞生長是一個極複雜和精細的調控過程,更多科學家為此做出重大貢獻,包括發現mTOR複合物的大衛·薩巴蒂尼教授(David M. Sabatini)、發現mTOR細胞內負調控機制的管坤良教授等,從而推動TOR研究成為當前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前沿和熱門領域。mTOR活性還與長壽相關,其功能異常可引起糖尿病和癌症等發生,也說明了這一領域應用的潛力無限。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1991年的突破,霍爾教授也因這一開創性貢獻而榮獲諸多重大榮譽,除獨享今年的拉斯克獎外,他還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4年)和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2015年)等,無疑也有極高概率進一步榮獲諾貝爾獎。在霍爾教授看來,比獲獎更為重要的是,開創性的科學發現,TOR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霍爾和黑特曼都將TOR的發現歸功於「偶然」因素,因為這是兩人科研不順情況下的「替代」項目。當然,機遇只偏愛有準備頭腦的人,TOR發現可歸功於黑特曼努力工作、雷帕黴素及時獲得和酵母合理運用,最後由霍爾教授設計和指導。特別指出的是,酵母在TOR發現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酵母由於諸多優勢而成為生命科學研究寵兒,無獨有偶去年發現自噬機制而獨享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也是利用酵母取得重大突破。

霍爾教授認為,科學研究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因此一帆風順的研究很難取得重大突破;而在黑特曼看來,科學突破無法預測,因此應更多重視基礎研究。霍爾教授和TOR發現則為我們提示了三個信息:一是支持基礎;二是鼓勵冒險;三是允許失敗。

參考文獻

1. Hopkin K. Calm in the STORm.The Scientist, 2009,23(11): Uncategorized.

2. Heitman J. On the Discovery of TOR As the Target of Rapamycin. PLoS Pathog, 2015,11(11):e1005245.

3. Hall MN.TOR and paradigm change: cell growth is controlled. Mol Biol Cell. 2016,27(18):2804-6.

4. Hall MN. An Amazing Turn of Events.Cell. 2017 Aug 23. pii: S0092-8674(17)30946-7. doi: 10.1016/j.cell.2017.08.021. [Epub ahead of print]

5. 郭曉強,黃衛人.神奇的酵母,科學的寵兒.自然雜誌,2017,39(3):210-221.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在太空中的一些事情,比如在太空別想睡好覺,一天將會有16次日出
科學家開發新型氣囊 讓機器人和人類安全共處
盤點7種大自然的神奇動物,比如第七種昆蟲能噴射出100度的毒液!
Quora:客人在你家做過最奇怪的事
從分子層面鑒定大腦細胞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