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座寺廟漢藏兩風格,乾隆親撰三碑文四種文字——普寧寺

一座寺廟漢藏兩風格,乾隆親撰三碑文四種文字——普寧寺

普寧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始建於清朝乾隆時期的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後半部為藏式,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融為一體。整座寺院雄偉壯觀,佔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普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首批5A級佛教聖地。

普寧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台吉達瓦齊叛亂。冬十月,厄魯特蒙古四部來避暑山莊朝覲乾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會盟,乾隆仿照康熙與喀爾喀蒙古會盟建立多倫匯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寺院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後兩座主體建築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環繞,台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有「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

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約25米,寬約15米,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約35米,寬約25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製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牆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中心建築,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普寧寺寄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遠普寧」。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由於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放在首位。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探訪太上皇在紫禁城中的秘密花園(10)
紀曉嵐妙對乾隆皇帝
大清第一綠頂大臣:他屢立戰功,乾隆御賜他一頂綠帽,還幫他造人
初秋養生推薦——尋根探秘乾隆御筆親提的「聖泉第一」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