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式教育之以心傳心-腹藝

日式教育之以心傳心-腹藝

我們都知道,日本教育有一種被稱為:以心傳心。

這實際上是對日文以心伝心的改寫,中文意思是心領神會。

日本社會,除了特定的歷史時期,大體都維持在「以和求全體之中」。

自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我國宋代禪宗傳入日本以後,其「以心傳心」、「無中萬般有」的思想,對日該文化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

事實上,雖然以心傳心確有心領神會的意思,但日本人在這方面的強調,是我們不易理解的。

語言和語言之間最大的障礙,就是它的某些不可多譯性。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講講日式教育之以心傳心。

在日本人的交際中,有一種是日本人的「以心傳心」的「腹藝」交流。

「腹藝」可解釋為心意溝通,或是「腹語」。

「腹藝」形成是通過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沉默時間的長短以及嘴裡發出的咕嚕聲來決定他對事情的反應。

而大多數日本人不願以清晰、簡潔、富有邏輯的方法表達意思。

與他們聊天時,他們都避免直截了當的方式,多採用婉轉、曖昧的方法,若直接正面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會覺得非常不舒服。

日本人把腹中語言看作是人際交流的最高形式。

例如,如果一個人需要朋友幫助而又不能或不願直載了當說出來的話,那麼他就會暗示一下,需要的幫助越大,暗示就越含糊。

如果朋友也覺得不必硬要他直接講出來,就會靠自己的直覺去理解。

由於他們有共同的經歷、語言和文化,且處在同樣的社會裡,所以他們養成了使用少量語言來交流相互願望的藝術。

確實,不獨純粹的非語言,就是語言形式本身,懂日語的人都知道,一個「が」後面可以省略掉多少讓你去心領神會的含義。

以心傳心的文化源泉

「以心傳心」本是佛教用語,是禪師向弟子講授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佛法真諦,主要是以慧心傳授的一種方法,日本人很崇尚這種交際方式,往往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微笑就足以表達自己的意思。

可見,「以心傳心」實際上是依靠非語言形式來進行溝通的一種交際方式。

大概就像我們所說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或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

日本人覺得只有這樣交際才有情調,才是高雅。

GIF/2K

那麼造成他們這種性格的原因是什麼呢?

來看一下。

島國特性

日本四面環海,孤立於大陸的東方。

島國的封閉性使日本成為了單一民族、單一語言的國家,這種獨特的客觀環境,造就了日本人的「同質性」,使得日本人在通過語言進行思想交流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方便,人們熟悉彼此的行為,無需過多的言語。

農耕文化的影響

在彌生時代,巨大自然災害的自然環境中保證農業收成,只有內部團結一致。

為適應農業耕作的需要,日本形成了「家」、「村」制度。

「村」內行動要求絕對一致性,不服從者全村人與其斷絕往來。

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日本最早於3世紀後半葉已從中國傳入儒學,6世紀上半葉大量傳入包括五經在內的儒學典籍,同時初傳佛教。

所以聖德太子在制定十七條先憲法時,強調了「以和為貴」,此後以儒學、佛文化思想作為日本教育的主要基礎,形成日本教育的傳統,一直影響到近現代的教育以及人文思想,滲透到當代日本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實,「以心傳心」其本質還在於,語言的交流是有形的,而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非語言形式是無形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送。

由於日本人往往對外界有一種幾乎是本能的防衛心理,因此,對他們來說,進行非語言形式的交流比語言形式更重要。

道理十分簡單:前者對他們來說是一條渠道,對別人來說卻是一條鴻溝。

非語言交流是建立在深沉的、令別人費解的、發自內心的感覺基礎上的,是用兩千多年的文化經驗堆砌起來的。

鑒於這一點,儘管日本人對能講日語、特別是對能講一口流利日語的外國人不吝慷慨讚譽之詞。

但是,他們對諳熟腹中語言或以心傳心技能的外國人更加敬佩。

如果在商業交往中你能透過情緒和氣氛的表象,來洞穿他們以心傳心的實質,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它顯示出來,那麼,日本人至少在這一點上會甘拜下風。

GIF/1K

GIF/1K

日本物語

前身為日本戰國歷史文化社區浪人御所「看日大本營」(2006年創欄)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APP聯合發行。旨在以文化、歷史、旅遊、教育、匠人等角度,闡述中日之間的差異引發用戶思考,促進中國年青人對日本的全新認知,希望能有態度、有深度地傳遞有用的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綜藝 的精彩文章:

易烊千璽錄製天天頻笑場 大張偉太逗?
遊艇上吃飯貴?張亮:佳佳留下來洗碗
「中國版宋民國」萌現 何潔兒子七寶貢獻「表情包」
《親愛的客棧》劉濤告白老公:一起把日子過成生活吧

TAG:騰訊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