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倒墓碑,取消婚約,唐太宗為何在魏徵死後,態度前後不一?

推倒墓碑,取消婚約,唐太宗為何在魏徵死後,態度前後不一?

魏徵

文/王西雷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流傳千年的名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對諫臣魏徵的評價。

在中國幾年的封建王朝中,模範君臣關係的代表非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莫屬。李世民那是明君,善於納諫的代表,而魏徵是諫臣、忠臣的代表,兩人的故事後世廣為傳頌,成為君臣關係的典範。

GIF/232K

唐太宗和魏徵劇照

不過,這些事迹只是二者君臣關係的上半部分,或者說,正面的一部分,關於二者君臣關係的大結局或者負能量的事迹,就不為人知了。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用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不過,很快李世民對魏徵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折。

唐太宗和魏徵

同年,吏部尚書侯君集謀反,被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也因犯罪被罷免,而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死前向唐太宗李世民舉薦過的宰相之才,魏徵曾說,此二人可以擔當大任。然後,魏徵剛死,這兩人就犯事了,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同黨,是一夥的。

但是,接下來的另外一件事則讓李世民對魏徵的痛恨完全爆發了。同樣是在魏徵去世不久,李世民從史官諸遂良了解到,魏徵曾將自己所寫的所有的勸諫皇帝的文書和奏摺都抄錄下來,給褚遂良看,作為史記。

李世民覺得魏徵沽名釣譽,再加上候杜事件,他感覺自己被魏徵欺騙了,同時十幾年下來,被魏徵壓制勸諫的心理陰影也在其死後得到完全的釋放,李世明暴走了,他親自跑到魏徵墓前,將墓碑推到,碑文磨平。同時,又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魏徵墓

此時,李世明登基已經近二十年,貞觀盛世也達到頂峰,一代明君的氣象已經無法遮擋,李世民內心的驕橫和膨脹不可避免,沒有了長孫皇后和魏徵的勸諫,李世民和任何決策已經無人敢言了。魏徵以良臣和諫臣為終身目標,諷刺的是,在他死後,皇帝推到他墓碑,且又悔婚,做這種有失皇帝身份的荒唐事時,竟無人勸諫。

而李世民對魏徵推碑、悔婚事件也成為其一生中揮之不去的污點。

實際上,現實很快就給李世民一個沉重的教訓。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而群臣勸諫沒聽,結果大敗而回。此時李世民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無可否認,但他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無限制的大度,也有情緒化的時候。在整個中國古代皇帝中,李世民依舊以善於納諫而著稱,能把這樣一個善於納諫的皇帝逼成這樣,可見魏徵諫言的威力,而從各種記載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魏徵勸諫同樣以不留情面著稱,可以說,魏徵後,中國再無諫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西雷 的精彩文章:

TAG:王西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