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航母之前的「海上霸主」,咆哮的鋼鐵巨獸——戰列艦

航母之前的「海上霸主」,咆哮的鋼鐵巨獸——戰列艦

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鬥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是航空母艦出現之前人類製造的最大武器。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代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代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代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稱為主力艦,是航母之前的「海上霸主」。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是巨艦大炮的象徵,曾寄託了中國人對於強大海軍的神往,但中國還沒來得及擁有它,它的地位就被航母所取代了,雖然在二戰後的幾次局部戰爭中有過出場,但還是避免不了被更強大的武器取代,終於在海灣戰爭後華麗謝幕。今天我們來聊聊世界海軍史上最負盛名的三級戰列艦。

1-依阿華級戰列艦

相信大家很多人都看過美國的科幻電影《超級戰艦》,片中講述外星人入侵地球,美國的現代化艦隊幾乎被消滅殆盡,最後不得不拖出一艘二戰時期的老艦來對抗外星戰艦,最後這艘老艦火力全開,將外星戰艦擊沉,拯救了世界,雖然這電影太不切實際,明顯屬於神劇,但是在特效方面做得非常用心,尤其是戰艦火力全開的鏡頭,看得人熱血沸騰。片中「拯救世界」的老艦就是依阿華級戰列艦密蘇里號,它的名字非常響亮,就是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的地點,它也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計劃建造6艘,首艦依阿華號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Iowa 舷號BB-61),1940年6月27日在紐約海軍工廠正式動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澤西號(New Jersey 舷號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現役;密蘇里號(Missouri 舷號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號(Wisconsin 舷號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現役。伊利諾斯號(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號(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後停建,均未建成。

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啟用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前往波斯灣,以其強大的火力摧毀伊軍岸防陣地。

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號向伊拉克發射了戰爭中的第一枚戰斧巡航導彈,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2月17日,戰列艦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1992年3月31日密蘇里號退役。這標誌著曾經稱雄海上的「霸主」終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2-大和號與武藏號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其 輕載排水量64000噸,標準排水量69100噸,滿載排水量72808噸,最大火炮口徑460mm,是歷史上口徑最大的艦炮。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的第二艦隊從婆羅乃灣出發,參加萊特灣海戰。10月24日,栗田艦隊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猛烈空襲。在戰鬥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被擊沉。「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10月25日晨,在薩沃島附近,第二艦隊發現美艦。「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離上對美艦開火。煙幕和雨幕以及美國驅逐艦的攻擊行動干擾了「大和」號的射擊。中午時分,栗田放棄了追擊美艦的機會,開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美軍艦載機編隊對其發起了數波強勁攻擊,耗費數小時,最終將其擊沉,艦上2498名日軍(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生還(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

3-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讚歎「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

它是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初戰3天後,「俾斯麥」號就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後來的「大和」級和「依阿華」級。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國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英國人無法相信,集皇家海軍輝煌歷史於一身的「胡德」號,竟然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就被擊沉了。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以將其摧毀。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轉,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27日,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船員中穿過。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德語:Schlachtschiff Tirpitz),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2號艦,即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

艦長253.6米,艦寬36.0米,標準排水量42,900噸,滿載排水量52,900噸,主炮數量8門,主炮口徑380毫米

她的名字出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將領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該艦下水之後一直處於一種「限制行動」的狀態下,實際上她從未單獨對抗過敵艦,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她卻不停的轉站於挪威的各個港口,以威懾盟軍並牽制盟軍大量的海空力量以確保能對她進行絕對的控制,防止其突出重圍為該海域的盟軍帶來更多的麻煩。由於提爾皮茨號的這些行動,挪威人給她冠以了「北方孤獨女王」(Den ensomme Nordens Dronning)的稱號。

1944年,在挪威的提爾皮茨皇家空軍和美國空軍曾提出了數套方案轟炸提爾皮茨號,方案中涉及了使用蚊式戰鬥轟炸機,德森蘭式水上飛機以及B-17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等遠程轟炸機。但這些計劃都沒有付諸實施。

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軍第617中隊以及第九中隊的蘭卡斯特式轟炸機攜帶高腳櫃炸彈,由蘇格蘭起飛,開始他們的第三次行動——「問答集行動」,這一次德軍沒有使用煙幕彈,並且提爾皮茨在這次行動中沉沒,徹底終結了她的戰艦生涯。戰鬥中三發高腳櫃炸彈命中提爾皮茨,一發擦炮塔防盾而過,沒有造成致命傷,但另外兩枚炸彈洞穿提爾皮茨的裝甲並造成了一個兩百英寸的大洞。隨後炸彈爆炸引發在艦內大火引爆了彈藥庫並炸斷了C號炮塔。提爾皮茨在遭受這三發炸彈攻擊後迅速傾覆,船上的1700人當中有接近1000人陣亡。「孤獨的北方女王」就這樣珠沉玉碎,六個月後,她為之奮戰的第三帝國徹底毀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乘龍 的精彩文章:

科學界的帥哥靚女,有的能秒殺當紅影星,果真是顏值與智慧並重!
可活四百歲的懶洋洋巨獸,竟能捕食極地霸主北極熊
盤點王者榮耀中的各種保命技能,哪一種最管用
盤點近代那些著名的末代君主,看看誰的結局最好
亞洲有獅子、美洲有鴕鳥、北極有企鵝,這些你意想不到的物種分布

TAG:羊乘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