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授權自公眾號-慢成長(manchengzhang123)
上周六,我在北京南站下火車時,發生了這樣記憶猶新的一幕。
火車進站後,乘客都排隊走出車廂,急匆匆往出站口涌,人流十分擁擠。我路過一個車廂門的時候,正好看到一個媽媽急匆匆牽著女兒要下車,小姑娘看身高至少5歲了。我只是路過掃了一眼,也沒在意,正要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忽然聽到一聲——「哎呀!」
媽媽,其實我很害怕
我回頭一看,原來孩子踩空了,一隻腳陷在列車和站台之間的空隙里,身子已經沉下去一截。幸好媽媽一直拉著她的手,立刻大力把她提了上來。
媽媽把孩子帶離車廂門幾步遠,給後面下車的乘客讓出路來,緊接著,開始大聲吼這個女孩子:
你是不是瞎啦?!為什麼走路的時候自己不看著?!
你剛才踩空了吧?!你要是掉下去怎麼辦?!
知不知道有多危險?!
摔這一下疼不疼?該!讓你長長記性!
……
而小姑娘在媽媽說她的時候,一句話不敢回,驚恐地看媽媽一眼,就趕緊低下頭,自己默默去撫摸一條小腿的前側,應該是剛才踩空的那條腿被站台磕到了,孩子覺得疼。
我很理解這個媽媽的著急。
孩子如果真的跌入站台和動車之間的縫隙,救援不易,非常危險。即使只有一隻腳卡住,孩子摔到了,在人流一直向外涌的站台,也很容易被踩踏。而且,孩子看上去至少5歲了,的確應該培養一定的安全意識。
但話說回來,誰又能不犯錯呢?就連我們成人都有出門摔跤的可能,更何況孩子呢?
我看到這個小姑娘,在媽媽心急火燎訓斥自己的時候,又畏懼又委屈,媽媽一個高亢的聲調,都能嚇得她渾身一縮,真是讓人有些心疼……
就算孩子做錯了,先抱她一下,不可以嗎?
爸爸,其實我很疼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住的是平房,廚房是院子里另一間,做飯要出屋的。應該是我還在幼兒園大班時,有一天我媽值夜班,晚上家裡只有我和爸爸兩個人。我爸囑咐我,他去廚房做飯,讓我自己在屋子裡好好玩。
他也沒多想,五歲的小姑娘,難不成還能鬧翻天?我起初也確實挺乖的,就自己坐在床上玩娃娃,但玩著玩著就無聊了,於是忽然想了個主意——我可以四腳著地、閉著眼睛在床上爬,能摸到床邊還不掉下去,就算我贏了。
如果從成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個多麼非常奇葩的想法!我現在也回憶不起來,為什麼小時候的自己,就是覺得這麼合理,還自己給自己定輸贏的規則(這不就是孩子的世界么)。
結果就是,我爬著爬著,呱唧就掉下了床,還摔得很重,放開嗓子就哇哇大哭。
當時是夏天,院子里有很多鄰居在乘涼,哭聲不僅喚來了我爸,還引來一大幫阿姨、姑姑、奶奶來圍觀。
這下可熱鬧了:
我把自己摔得七葷八素,腦袋上頂著大包哇哇地哭;
一群年長女性在旁邊七嘴八舌批判我爸:「你怎麼能把孩子自己留在屋裡呢?」、「你心也太大了!」、「這樣當爹不像話!」;
而我爸則在進行蒼白的辯駁:「我去做飯了呀!」、「我也沒想到她會摔著自己呀!」、「剛才玩的好好的呀!」……但一輪輪敗下陣來。
結果就是,我爸氣急敗壞。一方面是心疼我摔到了,也氣我調皮;另外一方面,對自己沒看住孩子的自責;還有就是,鄰居的責備讓他也覺得很沒有面子。
所以就非常生氣地訓斥了我,一直在說:這麼大的孩子,怎麼好好的自己還能下床?為什麼這麼傻,要這樣做?我不過走開一會兒,你就要出幺蛾子,太不像話了!哪有小女孩這麼調皮,你怎麼一直不聽話……等等。
包括因為我爸聽到哭聲著急趕來,廚房沒有關火,晚飯燒糊了,這件事也算到了我頭上。
我呢?我當時就覺得疼啊,然後特別委屈、沮喪。
爸爸媽媽都不在旁邊,他們讓我自己玩,我就自己玩,已經努力去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但結果卻搞砸了。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玩個遊戲,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覺得自己做錯了,很自責,又覺得很傷心,因為整晚上也沒有人安撫我,問問我怎麼樣。
那種感覺,就像自己就是一個錯誤的存在。
我已經知道錯了
你何必咄咄逼人
許多年以後,當我自己也為人父母以後,我能夠理解我爸當時著急的心情了,但無論何時回想起來,依舊是段非常不快樂的經歷。
看著站台上手足無措的小女孩,我就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摔傷的疼痛、對後果的害怕、不被理解的委屈、做錯事的自責、對家長的畏懼……明明都寫在天真的小臉上,卻沒有被最親的人看到。
再看那個媽媽時,我又像看到一面鏡子,很想停下腳步來審視自己——我在孩子眼裡,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其實,無論是火車站的媽媽,還是當年初為人父的我爸,他們都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迫切地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擔心危險還會再次發生。他們做的這些只是出於愛。
但孩子卻感受不到。在孩子眼中,只有怒氣衝天的猙獰面孔,和極具威脅性的話。
孩子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甚至還被嚇得不輕,我們何必還要咄咄逼人呢?
如果小女孩在火車站踩錯那一步,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把她抱到一個人群比較少的地方,先查看她是否有受傷,問問孩子是不是很疼?然後再說:
你剛才走路不注意腳下,踩空了,你也很害怕吧?
如果掉下去是非常危險的,你也知道對嗎?
所以媽媽一再提醒你留意,是擔心你受傷。
媽媽不一定每次都能幫助你,所以希望下次你能夠注意力集中,保護好自己。
那麼,孩子的滿眼委屈和畏懼,是不是會變成努力點頭的回應?
如果我小時候,我爸能冷靜下來,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發生了什麼?你有沒有摔疼?」我或許就不會對那時的疼痛、尷尬那麼記憶猶新,而是只記住一個關懷我的爸爸。
你口口聲聲說愛
滿嘴卻都是傷害
心理學裡有一個觀點,人更傾向於記住不快樂的記憶。
所以長大成年後,當我們回憶童年,常會發現,快樂的瞬間在腦海中只留下淺淺的吉光片羽,最記憶猶新的往往是不開心的事。
都說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影響根深蒂固,會伴隨一輩子。也許有爸媽會覺得,至於么,小孩子難道就這麼玻璃心,我都不知道怎麼說話了。其實我媽也這樣說過。
我小時候,爸媽的教育方式都屬於「激烈批評」和「落井下石」型。出了錯,我聽到的第一句永遠是「我早就跟你說過……吧?就是不聽!」而當下的傷心和沮喪,永遠是被忽視的。
長大後懂得原生家庭的傷害,我為了果果也和我媽吵過,我媽的反應就是:「你做錯了事,還不許我說嗎?!」
當然可以說。關鍵是,你是怎麼說出來的呢?
去年有句話被轉瘋了——為什麼你口口聲聲說愛,滿嘴卻都是傷害?大家之所以都在轉,正是因為被這句話戳中了童年的痛。
的確,孩子沒有那麼小心眼,不會因為爸爸媽媽的一句話,就不愛我們了,或者一輩子一蹶不振、親緣疏離。但如果我們當家長的不改,一直是這樣說,這樣做,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會變成一年365天,每天都要面對的環境,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傷害。
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怎麼來的?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我想知道自己
被看見、被關心
上個月我在美國上課,跟隨兒童心理療愈大師——Terry Kottman博士學習遊戲療愈。Terry有超過30年兒童心理諮詢的經驗,接觸過數不清的孩子,其中大部分在常人看來是「行為有問題」的。
Terry說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她說:「我做了30多年的兒童心理療愈師,見過各種各樣的孩子,我發現從來沒有壞孩子,其實孩子們最心底的願望都是一樣的——想要知道自己被看見、被關心,僅此而已。」
我相信,沒有一個負責的爸媽會「看不到」、「不關心」孩子,但就像那句「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和孩子一起玩得高高興興的時候,我們付出的關心和愛意自然不少,但當孩子調皮、犯錯,惹我們生氣的時候呢?
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孩子這時同樣需要被看見、被關心、被理解?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先表達關心和理解,並不代表溺愛,而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對你感同身受,不要害怕,我們相信你下次能做到更好,然後再一起討論下次怎麼做也不遲。
說到底,共情,就是先要坦率地說出我們的愛,再進行溝通;而不是不經大腦,放任責備和埋怨的利刃傷害我們所愛的人。
當孩子做錯了事,立刻發火很容易,冷靜下來先共情卻不簡單。可這恰恰是我們最重要的一門功課,不是嗎?
作者簡介
花時間,海歸碩士,資深文化編輯,童書譯者,心理諮詢師。創立微信公眾號「慢成長」manchengzhang123,不愛寫雞湯,只有親身實踐的經驗分享和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共讀知識。育兒文藝兩不誤,既要陪娃慢成長,也相信詩和遠方。個人微信baby_hour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