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宮舊藏了這麼多古璽印偽作

清宮舊藏了這麼多古璽印偽作

古印璽的收藏發端很早,早在唐宋之際就有此風,史書載虞世南寫了《孔子廟堂碑》後,李世民獎勵了一枚王羲之的黃金印給他。明清以降,隨著印章藝術的全面復興,古璽印收藏大熱,印章收藏成為一個獨立而又自成體系的門類。

明代古璽印收藏有顧從德、郭宗昌、楊元祥、範大澈四大重鎮。其中顧氏集印1700餘方,編成《集古印譜》,直接滋養了當時印壇何震等篆刻大家。而範氏收藏古璽印達2600餘方,冠絕一時。清代藏印之風到達鼎盛,其中陳介祺更是了得,一人即藏古璽印7600餘方,辟「萬印樓」蓄之,達到了古璽印個人收藏之頂峰。 後他又薈萃李璋煜、吳大澂等藏家的古印,加以自己藏品,共達10284方,以古璽、官印、玉印、套印、兩面印、吉語印、圖案印等分類,匯輯成《十鐘山房印舉》194冊。

故宮博物院館藏大批清宮舊藏璽印,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從本期推送就能看到自三國到唐宋期間各代官印的流變,值得註意的是明代偽印的數量驟增,應是由於前面所述之時代背景。看來這些偽印曾蒙蔽過當時醉心藏印的藏家

名稱:銅龜鈕「安西將軍章」(北朝)

尺寸:印面2.8×2.8cm,通高3.7cm。

介紹:印銅鑄,鎏金,龜鈕,印文白文,為漢篆字體,右上起順讀。此印雖為鑿刻,但印文較整齊率直,印台高厚,印鈕之龜身四足撐立,龜首前伸,背甲邊緣突出,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

安西將軍,武官名,始見於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或沿置,多為擁兵方鎮,地位較高。北魏、北齊時秩三品,用以褒獎勛庸。

名稱:銅龜鈕「材官將軍章」(東晉)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2.3cm。

介紹: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鑿刻白文,右上起順讀。從印文的文字風格與結構看,此印應屬東晉時期的官印。

材官將軍,武官名,始見於西漢,掌兵事。曹魏、西晉置材官校尉,東晉復置材官將軍,南朝宋、齊時隸起部尚書及領軍將軍,梁陳屬少府卿,掌土木工程之事,戰時亦領軍。魏晉時期材官為中級武吏,晉世其位列六品,南朝陳時則位列九品,秩六百石,地位較低。

名稱:銅龜鈕「建威將軍章」(東晉)

尺寸:印面2.2×2.3cm,通高2.4cm。

介紹: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之龜鈕造型質樸,龜首較長,向前斜伸,龜身兩側平齊,龜背上有簡單的線刻紋飾。「章」字上部筆畫省略為一道豎筆,印文鑿刻的較為草率。整體來看,此印應是東晉、十六國或南朝前期的官印。

建威將軍,武官名,始見於西漢。《史記·將相年表》載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韓次君曾任建威將軍,東漢鄧禹也擔任過此職。魏晉南北朝時諸政權多設此官,如《三國志·魏書十六》附杜恕傳載:「復出為幽州刺史,加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三國志·吳書十一》記:「權破羽還,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晉有刁默、王戎、周處、司徒勛諸人,十六國中西秦的梯君,南朝宋的劉懷民等都曾被授命此職。魏、晉、宋的建威將軍有實際兵權,多為刺史或郡守兼職的方鎮。

名稱:銅龜鈕「平東將軍章」(魏晉南北朝·十六國)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3.1cm。

介紹: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平東將軍,武官名,「四平將軍」之一。始見於三國魏政權時期,秩三品,晉與南朝時為優禮大臣虛號,南朝宋時秩三品,南齊亦有開府置僚屬者,梁陳時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進一班,優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獎勛庸。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平東將軍多為擁兵方鎮,在諸將軍品位中地位較高。

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文字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筆,筆畫省略為一道豎筆。此印應是十六國中某一國平東將軍的殉葬印。

名稱:銅龜鈕「鷹揚將軍章」,東晉,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9cm。

介紹: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鑄造較厚重,龜身兩側平齊,與魏晉早期之印有別。印文的鑿刻風格與十六國、南朝印類似,應是東晉官印之一,皆屬於急就章一類。

鷹揚將軍,武官名,始見於三國魏。《三國志·魏書二十八》注引《魏書》說文欽「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兩晉南北朝多設此官,晉有郭洽、司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騰、呂光等均曾任此職。魏、晉、南朝宋及後魏時此官皆居五品。此官在晉與南朝為加官、散官性質的將軍,晉世多為兼領刺史的方鎮,地位較高,而南朝梁時則為八班中第三班,地位較低。

名稱:銅馬鈕「親趙侯印」(東晉·十六國)

尺寸:印面2.5×2.5cm,通高2.2cm。

介紹:印銅鑄,馬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馬鈕作為官印的印鈕目前僅見於十六國時期,而十六國時期的官印鈕以鼻鈕或瓦鈕為多。此印鈕的馬為曲腿下卧狀,鑄造較為精良。

十六國時期先後有兩個趙政權。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稱漢王,308年稱帝,次年徙都平陽,又次年劉聰即位,於316年滅西晉。319年劉曜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稱趙王,329年滅前趙,次年稱帝,建都襄國,後遷鄴,史稱後趙,351年滅亡。此印中的「趙」目前雖不能確認是前趙還是後趙,但其鑄造年代為公元308年至351年間當無疑。此印應是趙政權以君臨天下自居並為聯合其它部族而頒發的官印。

名稱:銅駝鈕「晉蠻夷率善仟長」印,晉,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3cm。

介紹: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從此印鈕的駝首與駝胸細部仍可看出是簡略的駝鈕,駝背簡化為平背,無駝峰,駝首回視。古代官印被簡略處理多為兩種情況,一是用於殉葬的印,一是由於事出倉促臨時鑄刻的印。此印殆屬後者,或許同東晉朝廷的飄搖有關,工藝未能盡美。

晉政權頒給各少數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與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繼承漢、魏傳統。漢、魏、晉政權頒給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數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鑄有具體的族名,並無泛稱「蠻夷」者。此印中所稱的「蠻夷」應是指當時以荊州地區為主要聚居地的蠻族。魏晉時期,荊州諸蠻政治地位低下,被征賦徵兵,備受壓迫,諸蠻的反抗引起地區不穩,所以管理、籠絡蠻族首領對於晉政權統治區內的穩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蠻族首領的官印。

名稱:銅駝鈕「晉率善氐佰長」印,晉,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2.7cm。

介紹: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三國時期,各方征戰不斷,晉以武力統一,但社會經濟已遭到巨大的破壞,政權的社會基礎薄弱,五胡十六國相繼而起。出於政治考慮,晉沿用曹魏的政策,對各部族首領多行冊封。存世的漢、魏、晉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以晉所頒者數量為最多,內容幾乎涉及當時此類官印的各部族與稱號。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氐族下級首領的官印。

名稱:銅駝鈕「魏烏丸率善佰長」印,(三國·魏)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2.7cm。

介紹: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起順讀。此印是三國時期魏政權頒賜給東胡烏丸族下層官員的官印。

名稱:銅瓦鈕「立義行事」印,(魏晉南北朝·三)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2cm。

介紹:印銅鑄,瓦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為三國時期的官印。立義行事為武官名。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職常見「立義」名號。行事一職的等級高低按所加名號的不同而區別。按照漢印製度,此印的形製表明印主的職事較為低下,應與縣令長品級相近。

名稱:銀龜鈕「武猛校尉」印(魏)

尺寸:印面2.5×2.5cm,通高2.7cm。

介紹:印銀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為魏晉時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見於漢末三國之際。《三國志·魏書十八》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卒,每戰鬥,常先登陷陣,遷為校尉。」 典韋被曹操「引至左右,將親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統不僅是軍中的精銳,並會被選為親軍宿衛之用。三國中吳國的潘璋亦任此職。晉沿置。武猛校尉為當時諸校尉之一,地位等級屬中級武吏。

銀質官印實物較為少見,此印鑄造精良,是此時期官印中的精品。

名稱:銅柄鈕「副統之印」(金)

尺寸:印面6.5×6.3cm,通高4.0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文朱文,疊篆字體,右上起順讀。

此為金政權官印。金代的軍職開始是都元帥府總掌軍事大權,後改為樞密院,與尚書省對掌文武。地方最高軍事長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再下是府尹兼都總管,州一級的軍事長官是節度使。此外又於邊境地區設統軍司與招討司。此印即為統軍司副官之印。

名稱:銅柄鈕「秦成階文等第弎指揮諸軍都虞侯印」,五代,

尺寸:印面6.4×5.8cm,通高4.1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文似唐印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印背以楷書體刻款「秦成階文等州第三指揮諸軍都虞侯」。「第弎」為指揮的編號。印文「秦成階文」實即四州的省文,此四州位於隴西南北一線,為邊陲要地。此印從印文的前稱看應是五代時期秦、成、階、文四州第弎指揮中掌管諸軍軍法的都虞侯之印。

名稱:銅柄鈕「太尉之印」(北元)

尺寸:印面10.0×10.0cm,通高9.5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台3層,逐層上斂。印文為八思巴文字體,朱文,左上起順讀。印背有楷書體刻款「太尉之印。宣光元年十一月日,中書禮部造」。

此為北元政權官印。元朝擔任太尉之職見於史籍記載者皆為元政權在中原統治時期。此印有「宣光」年款,表明是元政權在中原的統治被推翻後北走塞外,蒙古貴族孛兒只斤愛猷識禮達臘的北元政權時期的官印。據《元典章》載,太尉為正一品,印銀質,橛鈕,邊長三寸。此印形制皆同史載,唯用銅鑄,可能與北元政權的物質經濟條件有關。

名稱:銅柄鈕「通遠軍防城庫銅朱記」印(北宋)

尺寸:印面5.5×5.3cm,通高4.9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文字體出現重疊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宋代地方政區劃分為路、州、縣三級。軍的級別有兩種,一與州同級而隸屬於路,一與縣同級而隸屬於州,通遠軍防城屬後者。此印即北宋通遠軍防城管理庫藏物資的官署印。

名稱:銅柄鈕「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揮第二都朱記」印(北宋)

尺寸:印面5.8×5.4cm,通高3.5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文字體出現重疊的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揮第二都朱記」。印背刻楷書體「太平興國五年八月鑄」款。

「第二十三」為指揮的編號。北宋禁衛軍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組成,號稱三衙,統兵官為都指揮(殿帥)、副都指揮使與都虞侯各一人。三衙下各軍皆分左右二廂作為最高軍事編製單位,再下有基層軍事編製單位稱為「都」。此印即北宋禁衛軍中基層軍事編製單位的官印。

名稱:銅柄鈕「鷹坊之印」(金)

尺寸:印面6.3×6.3cm,通高6.5cm。

介紹:印銅鑄,柄鈕。印文朱文,疊篆字體,右上起順讀。此為金政權官印。中國古代皇室貴族歷來喜歡賽馬走狗、放鷹狩獵之類的活動,唐代對猛禽的管理分類很細,設置有雕坊、鶻坊、鷂坊、鷹坊和狗坊,以供皇帝狩獵活動之用。到了遼、金時期,仍襲唐制設置鷹坊,一方面北方盛產各類猛禽,遊獵民族素好鷹獵活動,另一方面由於戰事頻繁,此項活動也有訓練軍隊之用。此印即為金代殿前都典檢司下設的鷹坊官署印。

名稱:銅高鼻鈕「唐安縣之印」(唐)

尺寸:印面5.7×5.9cm,通高3.6cm。

介紹:印銅鑄,高鼻鈕,朱文,印文部分出現重疊的筆畫,右上起順讀「唐安縣之印」。

此印為縣官署印。自南齊開始,官印印身明顯變大,改用朱文,鼻鈕加高,鈕孔增大,印綬加粗。唐代地方行政區域的設置分「道(府)、州、縣、鄉、里」5級。其中縣又分為京縣、畿縣、諸州縣三類。京縣有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畿縣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轄諸縣;諸州縣按轄區戶口的多少、地區的好壞分上中下三等。此件「唐安縣之印」與故宮藏唐官印「中書省之印」印的製造方法相同。

名稱:銅高鼻鈕「中書省之印」(唐)

尺寸:印面5.7×5.6cm,通高3.9cm。

介紹:印銅鑄,高鼻鈕,印文部分出現重疊的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中書省之印」。印背有楷書體刻款「中書省之印」。

隋唐時期的印章製作有以銅片疊成文字後再與印面凹槽焊成整體者,是此時新出現的造印方法,其成印字口較深。此法在部分宋代印章的製造上仍有保留。此件「中書省之印」即以此種方法製成,因印文是以薄銅片折成,故鈐蓋後有鐵線陽文之感,為少見的唐代官印遺物。

名稱:白玉覆斗鈕「安平君」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05×2.1cm,通高1.73cm。

介紹:印白玉質地,覆斗鈕無穿孔,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安平君」三字。印材白如柚瓤,色澤光瑩。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為戰國時期的封君,戰國時期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趙國的趙成。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公子章爭位,公子成與李兌起兵入,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後不肯解王宮之圍,趙武靈王因此落得餓死的結果。《史記·趙世家》載:「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另一為齊國的田單。燕將樂毅破齊後,齊國僅剩莒和即墨數城固守。田單使反間計,燕國以騎劫替樂毅統軍,燕軍日久亦怠。田單養精蓄銳,於公元前279年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陣,又以五千精兵隨後銜枚進擊,城中鼓噪,聲動天地,燕軍大駭,兵敗如山倒,齊人追亡逐北,殺燕軍統帥騎劫。原燕軍佔領的城邑都叛燕而歸田單,齊軍兵士日益增多,乘勝追擊至燕境,七十餘城皆復歸齊國。「乃迎襄王於莒,入臨菑而聽政」。齊襄王因戰功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名稱:白玉龜鈕「遼東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0cm。

介紹:印白玉質地,龜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遼東王璽」四字。龜鈕背上飾環紋,極規整有致。龜扭首側視,神態惕惕。印材質清透亮,燦爛光輝。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遼東王」本為楚漢之際封王,名韓廣。秦末天下紛紛義舉,趙地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貴族豪傑的擁護,自立為燕王。秦滅後,項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以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遷徙遼東。秋八月,臧荼殺韓廣,並其地。

名稱:白玉龜鈕「太原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25×2.25cm,通高1.95cm。

介紹:印白玉質地,龜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太原王璽」四字。

此印為明代託名漢代封王璽印之作。印文所謂「太原王」本為漢文帝時的封王,名劉參,漢文帝劉恆之子。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於是當時諸子皆立為王。其中劉參被立為太原王,劉恆另一子劉武被立為代王。兩年後,劉武轉徙為淮陽王,代地盡歸太原王劉參,參號遂易為代王。劉參立17年,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謚為孝王。

名稱:白玉獸鈕「華陽君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05×2.1cm,通高2.3cm。

介紹:印白玉質地,獸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華陽君印」四字。印鈕獸身肥壯,頸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貼,細琢如花,意態威猛。印材潔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屬罕見,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盡其美。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華陽君」本為戰國時的封君,戰國時期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趙國的封君馮亭。馮亭本是韓國上黨郡守,秦國進攻時,他以上黨歸趙求全。趙惠文王在平原君趙勝的聳恿下貪利接收上黨17城,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秦軍勞而無功,遷怒攻趙,趙國大受損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為秦國的封君羋戎。羋戎本楚人,《史記·穰侯列傳》載:「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公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國新城後,又封羋戎為新城君。羋戎以外戚關係而成為封君。

名稱:白玉瓦鈕「南康王章」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1.8cm。

介紹:印白玉質,瓦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南康王章」四字。印鈕為弧拱形覆瓦狀,寬與印台等齊,瓦面滿琢精美的勾蓮紋。

此印為明代託名南朝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南康王」在南朝時有數人。一是齊武帝蕭賾的第十九子,名蕭子琳,字雲璋,永明八年(490年)由宣城王改封為南康王,永泰元年(498年)被殺,年僅14歲,成為皇室鬥爭的犧牲品。二是齊明帝蕭鸞第八子,名蕭寶融,字智昭,永元元年(499年)由隨郡王改封為南康王,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三月,南康王寶融在江陵即帝位,成為齊和帝,也即南朝齊政權的最後一個皇帝。三是南朝梁政權第一個皇帝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子,名蕭績,字世謹,天監八年(509年)封南康郡王,大通三年(529年)病故,時年25歲,其子蕭會理嗣,遇害於侯景之亂。

名稱:白玉羊鈕「江夏王章」,(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2.2cm。

介紹:印白玉質,羊鈕。印文字體為篆書,朱文,右上起順讀「江夏王章」四字。印鈕為一曲腿側卧的小羊,意態恬靜。印材白玉無瑕,光亮耀目。

此印為明代託名南北朝時期封王璽印之作 。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時有數人。一是宋武帝劉裕之子、少帝之弟劉義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戶,一度權傾一時,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誅。二是齊高帝蕭道成第十二子,名蕭鋒,字宣穎,齊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蕭道成稱帝,封蕭鋒為江夏王。三是齊明帝蕭鸞第三子,名蕭寶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陳文帝陳舌第九子,名陳伯義,字堅之,天嘉六年(565年)立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族弟,名拓跋呂,初因跟從拓跋燾平涼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極受尊重。卒後贈江夏王,陪葬金陵。

名稱:白玉質獸鈕「望諸君」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05×2.1cm,通高1.9cm。

介紹:印白玉質地,獸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望諸君」三字。印鈕為一正面圓頭神獸,脊背平展,四足撐地,欲前行狀。印材白潤,皎潔無瑕。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諸君」本為戰國時期的趙國封君,名樂毅。《史記·樂毅列傳》載:「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樂毅在趙國時已顯露軍事才能,後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又作為魏昭王使者至燕國,燕昭王任他做亞卿。燕與齊兩國有舊仇,此時齊國又與秦國爭勝,諸侯都害於齊愍王的驕暴,皆願與燕聯盟伐齊。於是燕昭王起兵,拜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也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統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幾乎將齊國滅亡,遂成一代名將,燕昭王因此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的繼任者燕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即有矛盾,繼位後疑忌樂毅,派騎劫替換他為將。樂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趙國,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後來齊國名將田單與騎劫戰,大破騎劫於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於燕境,將被佔領的齊城全部收復。燕惠王責備樂毅避亡到趙國,樂毅回致的《報遺燕惠王書》載於《史記》,成為歷史名篇。樂毅終不復出,歿於趙國。

名稱:黃玉鼻鈕「樂成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7cm。

介紹:印黃玉質,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樂成王璽」四字。印材色黃如蠟,晶瑩不足而潤澤細膩。

此印為明代託名晉代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樂成王」本為晉代封王,有二人,一為司馬融,一為司馬融的侄子司馬欽,後過繼為司馬融之嗣子。司馬融之父彭城元王司馬植是晉代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兄弟,而司馬植的祖父東武城侯司馬馗乃司馬懿的胞弟,被晉廷追謚為宣皇帝。

名稱:黃玉鼻鈕「信成君印」,(明· 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1.9×1.9cm,通高1.5cm。

介紹:印黃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信成君印」四字。印台較高,小鼻鈕,印材黃如覆塵,備顯古雅。

此印為明代託名秦漢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信成君」本為楚漢之際的封君,名酈商。《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曲周侯酈商者,高陽人。陳勝起時,商聚少年東西略人,得數千。沛公略地至陳留,六月余,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於岐。從攻長社,先登,賜爵封信成君」;「項羽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商爵信成君」。酈商隨漢高祖征戰,戰功卓著。漢並天下後,他因病不再理事。及高後崩,大臣誅諸呂,是歲酈商卒,謚為景侯。

名稱:青玉鼻鈕「馬服君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0cm,通高1.5cm。

介紹: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斂如丘,印材色青,光澤若隱如蠟。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馬服君」為戰國時趙國的封君,名趙奢,本「趙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又善於用兵。《史記·趙世家》載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韓相攻,而圍閼與。趙使趙奢為將出擊秦軍,大破秦軍閼與下,賜號為馬服君」,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一度使秦國不敢正面。十年之後,秦趙再戰,此時趙奢已死,廉頗為將,范睢使反間計於趙,趙孝成王中計,以趙奢子趙恬代替廉頗統軍與秦軍戰於長平,秦國則暗調名將白起到前軍為上將軍,大破趙軍,趙軍前後死者達45萬人。「長平之戰」釀成巨禍,趙恬「紙上談兵」也從此成為典故。

名稱:青玉鼻鈕「西魏王寶」,(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4cm。

介紹:此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西魏王寶」四字。

此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為楚漢之際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國公子,其兄名魏咎。陳勝起義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後,周市認為應迎立魏國王室後人為魏王以贏得人心,於是陳勝以魏咎為魏王。秦將章邯反擊攻破陳勝軍,進兵擊臨濟,魏咎被困自殺。魏豹逃到楚軍中,得援軍數千人,復攻魏地。此時項羽已破秦軍,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為魏王,引軍隨項羽入函谷關。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封諸侯,欲佔有梁地,於是遷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漢王定三秦,魏豹降漢。劉邦在彭城戰敗後,魏豹又叛漢,漢王遣韓信擊敗並俘虜魏豹,豹又隨漢軍守滎陽,後再次受到楚軍圍攻。同守滎陽的周苛等人認為魏豹反覆無常,是潛在的危險,遂殺魏豹。

名稱:青玉鼻鈕「殷王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6cm。

介紹:此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殷王之璽」四字。印材青灰,布滿斑點。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為楚漢之際封王,名司馬卬,原為趙將,項羽立其為王。《史記·項羽本紀》:「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自臨晉渡黃河,攻下河內地,俘虜殷王司馬卬,置其地為河內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漢大戰彭城,漢軍大敗,諸侯見漢敗,皆亡去。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馬卬身死。

名稱:青玉覆斗鈕「河南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9cm。

介紹:青玉質地,覆斗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河南王璽」四字。印身如覆蓋斗形,斜面較寬,印材質粗。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為楚漢之際封王,名申陽。《史記·項羽本紀》載:「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西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東略地,河南王申陽降,其地置為河南郡。

名稱:青玉辟邪鈕「安武君」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白文印印面2.8×2.7cm,通高3.4cm。朱文印印面2.5×2.5cm,通高2.1cm。

介紹:「安武君」玉印有兩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質地,辟邪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篆書,右上起順讀「安武君」三字。印鈕為神獸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動感強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印身琢有美麗的勾蓮紋飾,碾琢精緻,印材青綠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兩印皆為明代託名秦漢之際封君璽印之作。二印假託內容相同,琢造時間應相距不遠。印文中的「安武君」本為秦漢之際的封君,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秦相趙高。《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皇帝享國三年。葬宜春。趙高為丞相安武侯。」另一為劉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為碭郡長。」

戰國與秦漢之際的封君有稱為「侯」者,與漢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戰國時楚國楚頃襄王時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國公孫綰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應侯、呂不韋封文信侯、嫪毐封長信侯,都屬封君之列。

名稱:青玉辟邪鈕「韓王之璽」,(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65cm。

介紹:青玉質地,辟邪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韓王之璽」四字。印鈕琢辟邪神獸,獨角巨目,扭首睥睨,兩前足踞地,身背後向下傾斜,借勢於印材。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或漢初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韓王」本為楚漢之際或漢初的封王,其時有三人得此封號。最初,項梁借名立諸王,燕、齊、趙、魏皆已立王,唯韓落後,於是立韓公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故地,後項羽殺之。在楚漢相爭的戰亂年代,項羽所立諸王均徒具其名,隨著征戰忽東忽西,實際皆未立足穩定。漢王劉邦定三秦、並關中,將東出擊楚,於是項羽又以吳令鄭昌為韓王拒漢。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於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三年(公元前204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被楚打敗,孫信一度降楚,後得逃走復歸漢,漢仍以他為韓王,從高祖定天下。漢王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徙韓王信於太原。此時,匈奴冒頓兵力強大,騎兵三四十萬,奪取黃河以南地。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匈奴進軍圍困馬邑,而此時漢廷也發兵來救,懷疑韓王信譴使求和於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責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高祖親自率軍進擊,破信軍於銅硤,信逃入匈奴部族。漢軍輕進被圍,成「平城之圍」,後雙方議和罷兵。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信與漢軍再戰身亡。

名稱:青玉辟邪鈕「中山王寶」印,(明,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1.4×1.4cm,通高1.5cm。

介紹:印青玉質,辟邪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中山王寶」四字。

此印為明代託名漢代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為漢代封王,名劉勝。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遂以「清君側」的名義聯合舉兵反,漢廷斬晁錯以謝七國,而七國圖謀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兵破七國。六月,詔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

此外,還有一方「中山王寶」玉印與此印類似,印面略顯長方形,也被收入清宮內府,亦屬託名之作。

名稱:青玉獸鈕「安陵君印」,(明 清宮舊藏。)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55cm。

介紹:此印青玉質地,獸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安陵君印」四字。印鈕獸大頭,巨口,盤卧,神態威懾。印材黃斑片片,與土沁不同,如變色飛雲。

此為明代託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偽托戰國封君璽印。戰國時期封「安陵」君者有兩人,一為楚國封君,名「壇」,《戰國策·楚策一》記楚宣王時封,《說苑·權謀篇》記楚共王時封,作安陵纏;一為魏國封君,未名,封地僅五十里,《說苑·奉使篇》記作鄢陵君,《史記·魏世家》記作安陵氏。

今天,能見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於實物,清中期以後印章的實物遺存數量則很大。從文物收藏與欣賞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實物即使並非鳳毛麟角,亦屬罕見之物,這批明代託名琢制之印還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們的琢制工藝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風貌,紋章煥然,合以有關印文的歷史知識,無論收藏還是鑒賞,都確是一種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裝置等領域;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平沙落雁》 古琴演奏: 郭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毫髮畢現!王羲之《行穰帖》中的唐人勾摹技術
從倪瓚手札中看一個潔癖患者的自我修養
十件國寶已逾十七億,藤田美術館的稀世珍藏
秋季強肺養生要穴:魚際穴
淺談閭山法教奏職後的法師與五營兵馬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