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的縣官如何生財?

古代的縣官如何生財?

古代的縣官如何生財?

自從秦始皇聽從李斯建議,廢除封建,地方開始實行郡縣制度,中國郡縣制度正式成形。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縣」最早的含義其實是「系」,本意是「懸掛」,有懸掛於王城之義。郡縣自古就是朝廷的基層政權單位,故有「天下之治始乎縣」、「天下之治亂視郡縣」的說法。即使現在進入共和,中央對於縣級政權單位也有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是「治國理政的重要骨幹力量」的看法。

朝廷的官員自然要有辦公的場所,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上到中央部院高級辦公機構,下到地方佐貳雜職的辦公場所,都稱之為「衙門」。「衙門」都朝南,各級長官升堂處理政務也都面南而坐。所以,從部、院、省、寺長官、督撫等等封疆大吏直到司道府縣各級官員,有「南面」之稱。縣級行政機構的文字上名為某縣正堂,習慣成為縣衙或縣堂,長官為知縣,俗稱為「大爺」或「縣大老爺」。

中國封建時期,各個地方的縣級衙門排場大致相同。如明清大一點的縣衙,全部房屋差不多有百十來間。縣衙頭門正門一,偏門二,兩側八字高牆。放告和開審日,迎接上官或縣官出巡時正門才開放。偏門供平時出入。大門上一般建有譙樓,這是守夜巡更的地方。大門西側一般是典史署,類似現在的公安局,獨立成為一處。進入頭門就是縣衙的第一進,裡面就是縣大堂。大堂是第一進的主體建築,相傳,在古代兩邊架設有大鼓,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大堂並不是知縣平常處理政事的地方。一般在國家有大的慶典,以及國喪或者旌表等儀式才在這裡舉行。處決人犯時,也在這裡設立公座,驗明正身,硃筆勾名。大堂的東西兩側為吏(組織)戶(財政)禮(教育、科考、儀典)兵(軍事)刑(司法)工(建築、水利)六房的書差(胥吏)辦公場所。皂班(黑衣衛士)、快班(緝捕人犯)壯班(雜差)的聽差的地方也在這一進里。合稱三班六房。另外,這個地方還有捕廳,班房、待質所(有點像後來的候審室)的設置。

從大堂再往後,就是縣衙的第二進,東邊是稿簽房,亦稱花廳,是縣官批閱文件簽名畫押的地方。西邊是刑名,錢穀師爺,也就是縣官聘請的幕友辦公的地方。二堂正中間是縣官升堂理事的地方,布置的也嚴肅。靠後有圖案屏風,廳上高懸清正廉明的橫匾,屏風前放置有高大椅子,長桌案,俗稱「公座」。案正中擺設紅黑大硯台,高筆架,朱墨大筆。再前面放置有仗責數字的紅綠簽簽筒。「迴避」、「肅靜」對牌插在兩邊地上,再前面擺列著竹板、戒尺、藤條、掇子(專門用來夾手指的刑具)、夾棍、吊繩、鐵練索等等刑具。二堂西北角落是書房,縣官用來會客,或者有人說情行賄,也會選擇這個僻靜處。縣衙的最後一進是眷屬的住所。

古代的縣官如何生財?

縣官審理案件,案頭一般會端坐一名書差,專門進行記錄口供。大案前面兩側分別會站立兩名只值堂的差役,負責傳喚人犯。再下分別站立手執刑具的掌刑差役。縣官根據案由詢問原被告,以及證人。受審的對象如果是普通平民百姓,必須跪下來答話。如果是監生或者是秀才,也必須要左腿屈膝行半跪禮答話。功名再大的對象也要打躬作揖,行庭參禮,站立答話。審訊過程中,縣官動輒拍桌,呵斥辱罵被審問對象,或者對於答辯人的不恭敬,施以掌嘴、打手心、抽藤條子的懲罰。其封建等級的森嚴,盡在其中。

自從清朝中期開始捐納後,七品知縣也要花兩三千兩銀子才可買到,如果是候補還得重金運作,使得及早補缺。赴任前各方面還要花錢打點,即使科班出身,同樣買通有關方面才能授職。赴任後,既要巴結上面的官員,又要應付「打秋風」的人物,花費實際相當多的。如果單靠著六十兩一年的俸祿和一點養廉銀根本就是蝕本的生意。所以,要想回本,必須要貪污、受賄,搜刮地方民脂民膏。才能升官發財,還本獲息。為了能夠「財源廣進」,縣官一般都會帶著自己的心腹之人,好處是,自己的心腹一般不會出賣自己,所為惡事都可以竭力幫其遮掩。另一方面甚為關鍵,縣官不便啟齒的話,譬如,索賄要價,變通關節等等都由其出面,替他牽線搭橋。

古代的縣官如何生財?

舊時的縣官生財的方式大致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漕糧、丁銀的餘額和賑災水利等公益經費的剋扣和多報浮支等等。還有便是通過處理民、刑案件,接受賄賂。所以新官赴任前自行聘請熟悉財政、法律的錢穀與刑名能吏兩名,作為幕賓,幫助縣官辦理文書案牘,為縣官出謀劃策,營私舞弊,虛報政績,枉法買冤,侵吞公款。就錢糧而言,除了正常的火耗、折色等規定中收取一大筆的以外,還要玩弄多種手法,以獲得名利雙贏。譬如,本來當地是豐年,但是故意向上報告是災年,但是國家徵收的丁糧卻如額繳送,用來顯示自己的政績。在當時,丁糧的完成情況是考驗一個地方官政績的主要標準。亦如前些年考核地方官的GDP。而在歉收或者大災之年,公開向上級「為民請命」,招搖政績。

古語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如此弄虛作假,貪贓枉法,導致衙門極其腐敗,黑幕重重。雖然朝廷內部,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曾有人主張嚴加整頓,但是大多失敗。拿乾隆時內閣學士尹壯圖來說,他對於官吏貪污,造成「庫藏空虛,民業凋敝」的情況非常痛恨,上疏進行揭發,期望得到改善。但是沒想到被和珅所忌恨,朝廷將尹壯圖派到地方查府庫虧空,和珅卻另一派一名心腹跟隨監視,尹壯圖每到一處,和珅的那個心腹總是想盡辦法阻撓他馬上查庫,等到「庫藏挪移滿數」,才讓他查對,因此,結果自然是並無虧空,尹壯圖被彈劾,以「妄言」而「降為主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