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藏在文件夾深處的 iOS 備忘錄,現在已經成了我的主力筆記 App

被藏在文件夾深處的 iOS 備忘錄,現在已經成了我的主力筆記 App

作者:Minja 來源:少數派

?

作為一名修多專業的文科生,我非常熱衷於做筆記,記錄知識點、素材和靈感。除了精心製作的紙質手賬,我還使用筆記應用來處理大量的信息。在我看來,「筆記流」中最重要的是記錄,內容豐富而有條不紊的記錄才能保證日後的分析、回溯。我心目中理想的筆記應用,收集的方式、支持的格式務必多多益善,成為我整個工作流里的資料中轉站。

談到筆記應用,總是避不開 Evernote 這頭大象,減肥成功的 Evernote 成了許多人的效率之選;大象的粉絲的將其稱為「外置大腦」,這是賦予一款筆記應用的殊榮,體現了其收集、記錄功能的強大。不過,我卻選擇將 iOS 的原生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作為自己的「資料中轉站」,用它收集各式各樣的內容,以便下一步處理。

iOS 原生備忘錄佔據了「親兒子」地位的天時地利,和 iOS 軟硬體配合得最為默契,能助我更好地收集靈感。

隨叫隨到

想要不錯過靈感與素材,筆記的開啟速度只求更快,點擊的步驟但求更少。

備忘錄在系統支持上具有特殊的優勢,啟動方式更靈活。桌面、Widget、控制中心、Siri、分享菜單,或是敲敲 Apple Pencil,都可以召喚出它。有趣的是,對於不使用備忘錄的 iOS 用戶來說,這總有些「陰魂不散」;而此無處不在的設計恰恰中我下懷,在需要收集資料的時候工具就手邊。

iOS 11 的控制中心添加了自定義的按鈕,備忘錄捷足先登,佔據一角。配合了 3D Touch,啟動筆記更快了:

不得不說,原生應用有著令第三方羨慕的特權,且不談 iPad Pro + Apple Pencil 的強大組合,就我所使用 iPhone 的情況而言,就時不時用 Siri 捕捉靈感:

備忘錄可以由 Siri 啟動,你只要對著手機說話,它會以文字形式記錄下所述內容。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應用場景:我半夜時常做夢,夢得嗨了不幸驚醒,會想記錄下方才的奇妙夢境,此時「Hey,Siri,幫我記一下……」,就能搶在夢神把記憶收回之前截下它們。不過從這一側面可窺見,Siri API 開放程度還顯不足,若有一天其他應用也能「Hey」一下,想必是美事一件。

格式通吃

官方這樣介紹備忘錄:「輕鬆添加幾乎任何內容」

從文字、鏈接、圖片、視頻,到圖表、文檔、手繪,它都可以記錄。也許比起擬物化時代,現在的備忘錄少了一絲簡約美,但帶來的是效率提升。作為我的中轉站,它接納更多格式的資料。一定數量、多種多樣的內容,將成為今後思考、分析的基礎。

iOS 11 帶來的新功能也方便了管理筆記,使待處理的筆記不至於凌亂。我總算可以右劃置頂單條筆記,或者左劃把它歸檔到特定的文件夾;此外,所有的附件可以透視瀏覽,應用內搜索也有助於管理這些繁多的內容。

素材收集

我收集的素材多數來自網頁,用分享菜單可以妥善記錄它們。分享菜單就像 iOS 系統的經脈,文件、文本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動,備忘錄可以依託它實現與其他應用的協作,真正發揮其中轉站的作用。

我統一把鏈接收集在備忘錄里,它會解析並顯示網站圖標、題圖,以大小兩種不同風格的卡片呈現,讓我一看便知鏈接指向何處:

出於一些精神潔癖,個人不喜歡應用在功能上的重疊,同類的只會保留一個,可憐 Drafts 就和我說再見了。為了彌補失去的「摘錄模板」功能,我做了一個 workflow,便於摘錄網頁上的一些有趣片段,並用「片段 + 出處」的格式記錄在備忘錄里。

當然,僅僅收集鏈接和片段,有時還是不夠的,有價值的網頁內容我也會存為 PDF 放進備忘錄。過去我需要「分享 - 列印 - 預覽 - 分享 - 保存」五步才能完成網頁收集,iOS 11 的分享菜單中新增了「創建 PDF」選項,更為簡捷,順便還能做個標註。

寫作草稿

也許很多讀者想不到,我的多數文章草稿都在備忘錄里完成。也許有人就會拍案而起,一個連 Markdown 都不支持的應用,談何寫作呢?我倒是覺得,Markdown 很棒,就棒在不強求你的編輯器支持 Markdown。這話聽來拗口,理由則是:Markdown 是一種輸入語言,而非輸出語言。你可以在幾乎任何編輯器里使用 Markdown 的標記——只是有的編輯器(比如備忘錄)不會渲染罷了——專註於寫作,隨手把標記打上去,最後把初稿丟進 Markdown 引擎里,讓它去渲染出養眼的排版。

用 Markdown 寫作,時常需要輸入特殊符號,每次切換鍵盤太不便了。備忘錄不支持鍵盤拓展,沒關係,我直接配置了文本替換:連敲幾下空格鍵上方的字母,就能輸入你最喜歡的星號與井號。選這一排位置,是為了不假思索地盲打,同時盡量緩解手指酸痛。

在備忘錄里寫稿,還需要依託兩個 workflow 來插入鏈接和圖鏈。這兩者手打起來頗為吃力,備忘錄又無快捷操作,只好假借外力。兩個 workflow 都是選好預插入的內容,運行後生成 Markdown 格式的鏈接,直接能在備忘錄里粘貼。

但是我極少把備忘錄里的草稿直接發布出去,就算是在任由我折騰的博客里(雖說門可羅雀),一般也不這麼干——實在太魚肉讀者了。備忘錄的一大長處是 iCloud 同步,我在手機上零零星星地寫了點東西,轉身打開(連上網的)筆記本就能看的它們,複製到 Typora,整理、預覽、發布。以前我在手機上頻繁使用的筆記應用 Drafts,不幸沒有 Mac 版,兩頭都得人工同步,費事誠然不多,心中卻有不快,遂被我打入冷宮。

離線

筆記應用是可丟的,筆記最好也是可丟的。

這一章節或許會讓你大跌眼鏡,因為表面上看,我要談的是怎麼「丟掉」備忘錄。好的筆記應用可稱為「外置大腦」,但無論是哪個 App,都沒有資格成為我真正的身體器官,它們應該是像壁虎的尾巴一樣具有可丟棄性。從另一角度講,它們只是一個中轉站,而不是內容的最終版。它其實是一種過濾和中轉,記一遍、看一遍,如有必要再輸出一遍——例如作為素材寫進博客里,活學活用:這幾番下來,怕是忘也忘不了。

我也考慮到備份問題,例如我的工作文稿,就不會只儲存在備忘錄中。事實上,我不會保存在特定某個 App 里,而是分布在各處,多個備份,防止意外。於是備忘錄的優點有顯現出來了,它可以手動分享給其他應用,又自動(只要聯了網)在 iCloud 里留了一份。

另外,實際使用中我也要考慮到一些突發情況:手頭的蘋果設備全部宕機,而面前只有一台古董 XP 電腦;整整兩天都掛在火車上橫穿山地,連不上 iCloud……像我這樣旮旯四處鑽、環境朝夕變的人固然不多,但有一個道理是一樣的:離開了筆記應用,你應該可以繼續思考、工作。

應用是好幫手,但離開了就寸步難行,那未免凄慘了些。我多次切換過筆記應用,數據的遷移是蠻痛苦的事,於是我基本就放棄那些資料了,只複製一些目前要用的。我只把它們當做中轉站,而不是儲物櫃或博物館。

畢竟我真正的腦袋只有一個,我更希望知識最後儲存在大腦里,而不是電腦里——記錄不同於記憶。原生備忘錄是不錯的輔助思考工具,方便了我的記錄和下一步處理。

尾巴

App Store 里優秀的筆記應用比比皆是,而我一直都青睞更輕量、更原生的工具,如果系統自帶應用可以滿足我的需求,我一般不會選擇第三方。只是若非要爭個高下,怕光光更新頻率和修 bug 這一項,幾乎一年一更的原生備忘錄就怎麼也不敵日新月異的第三方應用。

只能說,原生備忘錄於我而言,用得更為順手。

曾幾何時,原生備忘錄還被我束於「無用文件夾」的高閣之中。後來無心繼續經營 Evernote 和 Workflowy 里的收集,帶著一點隨意的態度,翻出了塵封已久的備忘錄(當年尚不能卸載系統應用),想著就拿來做一個隨手記記東西的 App 吧,於是一用就幾年。我有點找回了高中記筆記的感覺,筆記本身最多是個回憶象徵罷了,消化吸收掉的才是自己的。

數字工具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個中轉站,現實生活才是切切實實的目的地。寫完這份稿子,我也開開心心地睡覺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酷應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選擇使用電動牙刷
發揮 Kindle 全部潛能,滿足你的個性化需求:Kindle 越獄指南
QQ 音樂新的歌單遷移簡單又粗暴,1 分鐘把我的歌單「搬走」了三分之二

TAG:愛酷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