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曾多次遭遇異族入侵,為什麼漢人基因的染色體依然很純正?
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歷史裡,既有漢唐時的武功赫赫,「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有「五胡亂華」時的黑暗和「崖山落日」的悲壯。尤其是「五胡亂華」,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原本是最為繁華的中原地區前後歷經了120多年的戰亂,漢族人口遭到了極大地損失,以至於《晉書》哀嘆「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正因為漢族歷史上曾經遭到這麼多的異族入侵,很多人在心目,第一印象就是認為漢人的血統早就不再純正。
然而,新興的分子人類學用DNA檢測告訴我們:事實並不是所想的那樣!
實際情況是:今天的中國,漢族中的Y染色體SNP類型O總量達到75%以上,其中O1a為 12% ,O1b為10%,O2a 為60%左右。此外,另有10%的C,5%的N ,還有其他少量D、R、Q 、E、J之類,但是合計加起來只有百分之幾。
Y染分布圖
根據研究,山西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居民中,上層貴族100%為O2類型,此外,陝西仰韶文化的居民的Y染色體SNP類型也是O2。所以,古代漢族先民,尤其是貴族,都是O2佔有絕對主體的。
也就是說:今天12億漢族的絕大多數,都是5000年前中原原始居民的直系後代。
為什麼實際情況和我們所以為的不一樣呢?
一、早期的漢族祖特別能搶地盤
我們打遊戲,都知道要去占礦、佔資源最多的地方,早期的華夏祖先也明白這個道理。很多證據表明,黃河流域以及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步的地方,比如最早的二里頭文化(河南洛陽)、仰韶文化(河南三門峽)、陶寺文化(山西襄汾)、石峁文化(陝西榆林)等。
商代中國
所有的人類早期文明都要以農業為基礎,幾千年前的河南自然環境肯定比現在好得多。濕地很多,卻不大有森林。甲骨文中記載,商王在打獵時,不僅可以捕獲狐狸、狼、獾,還可以捕獲大象、老虎和犀牛!
請注意,是大象和犀牛!
因此,在比較原始的技術條件下,和覆蓋著大片森林的長江流域比,河南的土地開墾起來要容易很多。
二十世紀,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提出德國人應該到東方去爭奪所謂的生存空間。然而,我們聰明的祖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直接佔據了當時中國最好的生存空間,提前於其他民族完成了人口擴張。
這是漢族人口血統純正的第一個原因!
二、早期的漢族祖先特別能生
中國人自古以來特別重視繁衍後代,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說是重男輕女也好,但歷朝歷代,無數的家庭都要努力生一個兒子。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早已知道了Y染色體只在男性間的遺傳,從父到子,經歷千萬年不改變,不得不驚嘆古人的預見性。
此外,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繁衍後代需要,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富人有三妻四妾。如果都是一夫一妻,人口自然不會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宋朝建國200多年,趙匡胤趙匡義兄弟二人相繼為帝,到1279年,經過12代子孫的繁衍,進入宗室名單的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之多!!!
這還是在金國把趙匡義的後代全部擄掠至北方的背景下達到的規模!
雖然是無意識,但是一旦到了和平時期,就可以確保人口的大規模繁衍成為可能。
比如成吉思汗死的時候,蒙古一共才有十二萬九千帳,這還是在包括乃蠻、克烈和蔑兒乞等部落的前提下。按照一帳五口人來算的話,總數不過才65萬人。
而在1275年,南宋滅亡前夕,杭州人口總數就超過百萬,這樣的人口規模在中世紀也是遠遠領先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城市。
南宋臨安
滿清入關時,滿打滿算不過才20萬人,而大明已經是人口上億的國家。
正因為漢族人口基數大,確保了面臨大規模異族入侵時,有充足的人口儲備抵禦殺戮和同化,少的可憐的外族人口不過像是投入大河中的一顆石子而已!
這是漢族人口血統純正的第二個原因。
三、早期的漢族祖先特別能打仗
作為世界上軍事經驗最為豐富的民族,沒有之一,我們漢族人在古代非常尚武。早在商代,就有大規模的人殉,主要是從奴隸中抽取,比如武官村商王大墓,上上下下的人骨有三千具之多。
考古學界一些關於商朝人牲骨骼的研究,認為這些人牲並非中原人種,因此推斷戰俘可能是商朝向周邊戎夷征伐中所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羌人。
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宣布複姓冉閔,殺死羯趙皇帝石鑒,同時殺死石虎的38個孫子,盡滅石氏,一舉滅掉了殘暴不可一世的羯趙帝國。其後冉閔即皇帝位,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冉閔
此後,頒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於是鄴都城內漢人紛紛拿起武器追殺胡族,三日內斬首二十餘萬,屍橫遍野,同時冉閔還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原,「各還本土」,否則就將其統統殺絕。
至此,「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羯族徹底被從歷史的舞台上抹去了。
能打仗,敢殺人,正是漢族血統至今依然保持純正的第三個原因!
所以,華夏族一開始不過是黃土高原的一個小部落,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最大民族,向東向南直到大海,向北到大漠,向西到喜馬拉雅山,可以說是擁有了東亞最好的土地。
正是在這樣牛逼的武力和人口擴張下,今天廣闊的中國土地,仍然為5000年前中國遠古漢族先民的子孫所佔據!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