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興安這個村子竟然是名人故里 曾出多位名宦

興安這個村子竟然是名人故里 曾出多位名宦

竹園村,又名竹園裡,為廣西興安縣高尚鎮樂群村委轄村,毗鄰觀音閣、寨背、南灣、蓮花塘,現村裡皆為唐姓,有住家205戶,約850人,使用語言為高尚硬土話。宋代建村,古屬南一都十甲,去縣八十五里,湘桂古商道從村邊經過,自流蘭、廟腳東往上桂通達白石、靈川、全州、灌陽經由此道,故此村落歷史悠久,人文璀璨。

該村依山勢而建,座東朝西,村後古木蒼翠,山峰延綿,成半圓環護村落,前望海洋河由南向北宛然流過,遠望大山層巒疊嶂,村裡古代名人有南宋進士唐逢午、明代進士唐輝、舉人唐謙等,其中唐逢午、唐謙古墓猶存。村中昔有七口古井,村後為連綿的八個山頭,村裡古屋錯落有致,猶如一盤棋子,故有「七井望月」、「八仙下棋」之說,是為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絕佳勝地。

遠望竹園村,其座落於青山環護之下,山峰不高,秀雅之致,徑直走進村中,古民居主體建築由內向外井然排列,馬頭牆高昂,青磚黛瓦,小巷幽深,丁石路從各條巷中穿過,由於年代久遠,一顆顆石子已被踩踏得光滑鋥亮,因該地石質優良,故這些歷經歲月磨礪的石子潤潔如玉、精美至極。時值秋天,散落各處的金黃色銀杏樹像寶珠般鑲嵌點綴古村中,美不勝收。

據說該村唐氏遷自白石高墟頭,高墟頭古屬東鄉四都(古名融川里)三甲,去縣四十五里。至於何時搬來於此落居,具體年代已無法考證。依村中祠堂嘉慶二十四年《鸞峰宅樂義堂唐氏宗碑》記載,該族出自宋代宰相唐介之脈,為南宋名臣逢午公後代,世居仕峰村鸞峰宅。據族譜所載,從逢午公至現在村裡昌字輩已是第二十三代。文獻記載,唐逢午為南宋寶祐四年文天祥榜進士,其曾祖師富,祖善隆,父卿,本貫興安縣懷仁鄉鰲頭裡。懷仁鄉為興安縣南鄉古名,可知自唐逢午往上四代便世居於此,也就是說至少在宋淳熙年間,唐氏已居住在該村。據海洋河對面油麻園村康熙三十六年《清故顯妣孫母何氏三娘之墳墓》碑載「於順治十八年駕於粵西興安南鄉之二都,懷仁鄉鰲頭裡地名油麻園居住」而知鰲頭裡在今高尚鎮西河村委及樂群村委的南邊一帶,該區域是為海洋河上游,故符合「鰲頭裡」之名。而仕峰村應源於蓮花塘附近的仕峰山,竹園裡村後萬曆四十年所立《明朝秦公鳳欽號名前松墓誌》載:「父母在生聘定寨背仕峰村十甲唐廷德之的女,贅舍唐氏六為室。」但寨背村、蓮花塘、南灣村古屬南一都九甲,去縣八十里,故該碑所載仕峰村十甲符合清代縣誌中竹園村屬南一都十甲之描述。又據道光《興安縣誌》載,明代正統甲子科舉人唐義濟,仕峰村人,官湖北應城知縣,成化年間,唐義濟為永樂年間戶部郎中趙清舉奏築的昌陂寫《昌陂記》,可知唐義濟亦為此地唐氏族裔。而永樂年間禮部員外郎唐廷魁、成化年間省祭唐福勛是否竹園村人,由於筆者手上沒有更多的資料可以佐證,留待後考。

無獨有偶,自唐逢午登進士第後,其曾孫唐輝於洪武年間又榮登進士。明代太史徐尊生所撰《元都事趙元隆墓志銘》載,趙元隆妻室唐氏,為宋進士忠節贈成務郎唐公逢午之孫女。而趙元隆行狀,正是唐逢午之曾孫唐輝為姑父所寫。唐輝,明洪武乙丑科進士,官至湖廣道監察御史。道光《興安縣誌》卷十六人物載:「唐輝,字彥實,洪武乙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拜監察御史,會楚酋梗化寘之法,遇事明敏,剛勁不回,時號峨峨鐵冠。[文載]」

祠堂碑上還記載有明代先祖嚴起公先封彭城衛經歷後授龍岩知縣、慎端公成化征仕郎升知縣。因慎端公無明確記載所任何地知縣,故無法深入考證。嚴起公任龍岩知縣,龍岩縣屬福建省所轄,查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職官:「龍岩縣知縣,唐謙,興安人,明景泰間任。」又查萬曆《廣西通志》:「唐謙,興安人,宣德丙午科舉人,知縣。」再查民國《龍岩縣誌》卷十二職官志:「明知縣,唐謙,景泰元年任,有傳。」卷三十一良吏傳:「唐謙,興安人,景泰元年以歲貢任。公勤謙謹,撫字有方,時遇寇盜,邑賴以安。」綜上可知,竹園村明代嚴起公,即景泰元年龍岩知縣唐謙。唐謙在任其間,勤於政事,該地當時匪患嚴重,幸有唐謙治理有方,縣邑得以安寧,故祀其為名宦。

徜徉在名人故里,自是能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村中有個池塘,一座古屋臨池而建,斑駁的牆體記錄著歲月的變遷,雕刻竹節的木窗彰顯著屋主人的氣節。村南邊,還有一個像月亮般圓的池塘,名為「茶葉塘」,古木青山倒映塘中,自然清幽。距茶葉塘約三百米遠的寨背村寨山腳下,又有一個塘,謂之遼塘,是因為離村較遼遠而因之為名。據說古時候寨山上長了一根巨大的烏藤,有水順著烏藤往下滴,日復一日,水滴石穿,從而形成了遼塘。山上無路,過往的神仙只能攀藤上下,久而久之,烏藤斷了,後來就有「只見遼塘不見烏藤」之說。

竹園村周邊古寺塔林立,據說村前田中曾有一座高大的寶塔,毀於1958年。再出去山邊有座廟名為「三角廟」,廟斜對面有一庵堂。附近的觀音閣村有大觀寺,蓮花塘、寨背村均有古塔,河對岸的廟腳村更是有享譽古今的雙泉寺等不勝枚舉。

村中祠堂為上下二進,從柱礎及建築風格判斷應建於清中期,與祠堂碑刻的嘉慶年間相符。祠堂里曾供奉有數尊菩薩,據說菩薩非常靈驗,有次村裡打醮,當晚東邊的大板橋村就丟了一頭豬,而竹園村一位老奶奶的豬圈裡卻多了一頭豬,第二天屠夫來到這家買豬問殺哪頭,老奶奶感到奇怪,明明是一頭豬怎麼變兩頭了。更奇怪的是,有次一位屠夫來竹園村賣肉,一群人圍著買,都沒給錢,說讓屠夫跟去村中拿錢,但屠夫跟他們走到祠堂邊就不見了這群人,走進祠堂一看,大吃一驚,竟然每尊菩薩的手上都拿著一塊肉。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而村裡的姓氏變遷卻是史實。據悉,竹園村在清初亦曾搬來一戶黃姓,始祖為黃大禹,第二世黃成美娶村中唐氏,因為黃家人少無法修譜,自第三世起輩份就跟隨其外家唐氏族譜起名。據傳當初黃姓家境是非常好的,購置了不少田地並修建房屋,書香世家,當時村裡的禮儀及對聯都找黃家人寫。傳至黃世明(秀才)時,一場大火把黃家燒了個精光,加上黃家父子好賭成性,把田地和白果樹都變賣了,於是家境敗落,到第九代黃永陳入贅唐家而改姓為唐,自此村中又皆為唐姓。

品味著古老的傳說故事,行走在穿越千年的丁石路,村中遠離塵囂,有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心靈故土,濃濃鄉愁,天色已晚,徘徊良久,竟不舍離去。看那古井悠悠,井沿上的一道道深深的繩痕在向世人訴說著久遠的歷史,這口井已哺育了二十多代唐氏後裔。臨別時,我再次細讀了《宋寶祐四年登科錄》所載:「唐逢午,第四甲第一百七十五人,字南伯,小名惟清,小字囗囗,第八,偏侍下,年五十三,二月十一日子時生,外氏秦,治賦三舉,兄弟囗,娶秦氏,曾祖師富,祖善隆,父卿,本貫靜江府興安縣懷仁鄉鰲頭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大明火器原來是靠越南才這麼厲害!你怎麼看?
這位明朝開國元勛為何難逃朱元璋清算?
明朝最腹黑皇帝:出一損招讓蒙古不得不降
明朝的大臣很有氣節其實是有其獨特的原因的
明代聖旨:開頭八個字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