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比美國還多
也許歷史學家會這樣描述當下的世界:特朗普入主白宮後,這一波全球化算是走到了盡頭。世界主義敗北民族主義,自由貿易被束上鐵鏈,國際組織瓦解的裂痕在延伸,平民輸家的本土意識前所未有的強烈。憂慮的世界公眾對世界領袖有什麼期待?
有一份關於全球化的調查問卷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一窺普通人對時代的態度。
瑞典市場研究公司ComRes為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的全球挑戰基金會(Global Challenges Foundation)設計了一份普通人對全球合作與全球風險的網路民意調查問卷,在201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期間,共有8,101名成年人參與,國別包括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德國、印度、南非、英國和美國在內的8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一半。
這波自二戰後開始的全球化浪潮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包括主權國家的重新定位、轉型以及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過去幾年來,新興國家和轉變中的全球秩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8年中期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加強了這一認識趨勢。隨著各國的發展,每個國家都迫切希望參與到規則制定中,並在全球治理秩序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這個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的認識開始產生分歧。有意思的是,越是來自發達地區的公民越不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越是來自發展中地區的公民越認為聯合國需要改革,期待創建新的超國家組織,並願意以國家主權換取全球問題解決。
首先,世界人民的確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了。五分之三(61%)的受訪者認為今天的世界與兩年前相比更加不穩定。
德國受訪者在全球安全上最沒有安全感 來源:原報告截圖
受訪者認為,目前最緊迫的全球性風險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62%)、政治衝突升級(57%)和氣候變化(56%)。其中,絕大多數受訪者(全球88%,中國89%)表示,如果能夠防止未來的氣候災難,他們已經做好準備接受現有生活水準的改變。
朝鮮陰雲下,七成美國受訪者認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可怕 來源:原報告截圖
其次,超過半數(58%)的參與調查人員認為,某一個人就可以給全球合作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個人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85%)開始關心個人在應對全球危機時所應付的責任問題,跳出了傳統思維中只有國家或國際組織才應對此負責的固有認知。其中,南非受訪者有96%的人對此表示認同,而德國的數據則只有69%。
高達6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某一個人就能給全球合作帶來負面影響 來源:原報告截圖
62%的受訪者自信可以為世界創造不同。其中,南非、印度和巴西三個新興國家代表有7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通過個人的力量對世界作出改變。發達國家對此的認同度普遍低於新興國家。
在靠個人力量解決全球議題的雄心上,中國受訪者最缺乏自信 來源:原報告截圖
8個國家中有59%的人願意為解決全球問題而放棄一部分國家主權,也就是以主權換和平和可持續發展。其中,青年人比中老年受訪者更傾向此舉措。
中國受訪者最不願意放棄部分國家主權來解決全球挑戰 來源:原報告截圖
最後,像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60%的人認為聯合國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全球危機,但85%的人認為聯合國亟需進行內部改革,提升其執行力和影響力。與近期上升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1%的人甚至認為應該有一個新的跨國組織出現來解決全球危機。
與2014年相比,更多的美國受訪者期待建立新的超國家組織 來源:原報告截圖
認同自己世界公民身份的人比那些不把自己看做世界公民的人更傾向對聯合國進行內部改革。同樣的,認同自己世界公民身份的人比那些不把自己看做世界公民的人更希望看到一個新的跨國組織的出現。
全球化背景下,公民身份也處於不斷發展變遷過程中。全球性風險加劇,國際社會需要尋求一種新的全球合作模式作為應對措施,因此需要營造世界公民的責任感並制定一致的行動準則。有7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的世界公民身份,其中印度社會認同度最高,德國最低。
來源:原報告截圖
當然,全球化時代應關注公民身份的多重性,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體系,以應對全球化給民族國家公民身份認同所帶來的挑戰。公民身份體系不能把公民身份看作是一個單一概念,它不僅應當表明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更要以全球化場景下的「三維空間」作為基礎,建立一個包含亞國家、國家、地區乃至世界層級的公民身份體系,擴大公民身份的包容能力,才能更好地尋求全球合作新模式。
世界說 張夢圓 陸晨
發自北京
調查報告(英文)可見:https://api.globalchallenges.org/static/files/ComRes.pdf
※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竟被一個「丑」女人威脅到了?
※又雙叒有人想連任?安倍將宣布提前大選
※默克爾迎來4.0時代,她的「政治自信」靠的竟是中庸之道?
※默克爾的「靜觀其變」,是穩妥還是投機?
※我們和中國最勇敢的導演聊了聊死亡
TAG: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