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含辛茹苦,卻養出了白眼狼?
01
一個叛逆的小男孩,跟媽媽吵架後,離家出走。
走了很久,天色已晚,他又累又餓。看到路邊有個麵館,準備進去吃面,卻發現身上一分錢也沒帶。
經營麵館的,是一個慈祥的老奶奶。她看到小男孩一臉無助,問:「孩子,你要吃面嗎?」小男孩說:「是的,可是我沒帶錢。」
老奶奶說:「那我請你吃!」說完,煮好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小男孩狼吞虎咽,剛動了幾筷子,卻哭了起來。
問及原因,小男孩說:「我是感動得哭。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這麼好。可是我媽媽,竟然把我趕出家門,還說有本事永遠別回家!」
老奶奶聽了,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面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那你媽媽煮了十幾年的飯給你吃,你怎麼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要跟她吵架?」
對別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在生活中,這樣的情形屢屢發生。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孩子卻往往不領情、不感恩、不理解,甚至對父母呼來喝去,吹鬍子瞪眼。
一位媽媽說:「兒子今年13歲了,從他小時候起,每天我都很辛苦地照顧他,從飲食起居,到學習輔導、興趣培養,都由我一手打理。可是孩子卻很冷漠,對我所做的一切毫不領情,我有時抱怨他不體諒我的辛苦,他反而不耐煩地說『是你自己願意,又不是我讓你做的。』我既生氣又寒心,孩子怎麼不知道感恩呢?」
孩子為何不感恩?原因之一,是我們太無私!
我們把孩子泡在蜜罐里,對孩子有求必應,以至於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你們對我好是應該的,如果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你們就對不起我,我會恨你們,我要報復!」人總是這樣,輕鬆到手的,不懂珍惜;歷經苦難換來的,才知得來不易。
怎麼辦?方法之一,是從「蜜的教育」轉變為「鹽的教育」。
鹽的味道遠不如蜜,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人若要健康成長,就必須攝入適量的鹽。對孩子來說,就是要讓他吃點苦,流點汗,親身體會生活的不容易。
《西遊記》中,如來擁有三藏真經,他原本打算把真經送到東土大唐國,卻發現那裡眾生愚蠢,毀謗真言,根本不懂珍惜。
於是,如來使了一個小技巧,他說:「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
非得讓你經歷百般災難,甚至九死一生,才能真正重視、真正領悟取來的經。從這個意義上講,佛祖是一個懂得人性、極有智慧的好老師,值得家長們好好學習。
02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微電影。
電影開始,為了給孩子準備一個完美的聖誕節,一群大人忙得不可開交:買材料、請朋友、做聖誕樹、烹飪大餐……
大人們忙得暈頭轉向,孩子們卻倍感失落——沒有人陪他們說話,沒有人陪他們玩耍,沒人在意他們的情緒。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事情必須去做。
直到父親忙著把彩燈掛到屋頂時,他才注意到了女兒孤單失望的眼神。
那一瞬間,父親恍然大悟,女兒最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放下了手頭的活計,放棄了過一個完美聖誕節的念頭,聖誕樹不高大有什麼關係,平安夜大餐不豐盛有什麼緊要……
孩子想要的聖誕,不過是父母能專心陪著他們玩耍的聖誕!
「這也不是必須的,那也不是,我只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陪著你,在你身邊,我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領情?原因之二,我們總是「己所欲,施於人」。
一隻小兔子去湖邊釣魚,第一天啥也沒釣到,第二天也毫無收穫,第三天魚兒從水裡跳出來說:「你能不能別再用胡蘿蔔當誘餌?」
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卻沒有想過:我給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如果你給的並不是他想要的,硬是要給他,給他造成困擾和壓力,還要他聽你的,他為什麼要領情、要感恩呢?
怎麼辦?方法之二,是從「站著教育」轉變為「蹲著教育」。
一個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可是琳琅滿目的商場並沒有引起孩子興趣,孩子反而顯得很害怕,哭著要回家。媽媽不明白,一向愛玩的孩子怎麼會不喜歡熱鬧的商場?
當媽媽蹲下來問孩子原因時,她突然明白了:以孩子的高度看到的商場,只有一條條不停擺動的大腿,一個個不停晃動的大包,一不小心就要被撞上,令人十分不適。
「站著教育」,是父母站在成人的視角去俯視孩子、忽略孩子;「蹲著教育」,是父母學會用平視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大人眼裡的「好」,在孩子看來,可能遠不如大人認為的那樣好。相反,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孩子們獨特的視野,讓他們源源不斷地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快樂。「己所欲,亦勿強加於人」,否則父母便變成了變相的野蠻人,帶給孩子的,將是心靈的束縛、精神的鐐銬。
03
一位小學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恩情,布置了作文題目《母親傳》。
她先讓學生事先去採訪相關的人,比如媽媽、外婆、爸爸,從童年、上學、戀愛、工作、性格、愛好等各個方面去了解母親,還教給了學生一些採訪技巧。
一個月後,當她滿懷期待地打開孩子們的作文時,感到五味雜陳。
一個孩子用日記的形式寫道:
早上,母親推開我的房門,對著我喊:「起床了。」
「知道了。」我答道。
「快點刷牙,洗衣臉,吃早餐。」
「哦!」
「吃完早餐,先做作業,然後才能出去玩。」
「哦。」
……
晚上,餐桌旁。
母親問我:「作業做完了嗎?」
「做完了。」
「今天少玩點電腦,早點睡。」
「哦」。
良久,聽見媽媽在客廳里喊:「睡覺了!」
「知道了,媽。」我重重地關上了電腦。
這樣的交流,孩子連寫了五天。
這還是一個比較懂事的孩子。多數學生無話可寫,覺得與母親的生活每天都那麼平淡,沒什麼好寫的。
孩子為什麼不理解父母?原因之三,是我們把和孩子的交流,變成了對孩子的教育。
正如這位老師所指出的:「孩子不感恩,源於他對你不了解;孩子對你不了解,是因為親子之間的交流出了問題。」
最近有個新聞,重慶巡警大隊教導員方悅巡邏到達城中心廣場時,遇見了正在玩耍的女兒。女兒見爸爸很辛苦,湊上水壺讓爸爸喝口水,方悅卻嚴肅地對女兒說:「快點回家寫作業!」
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原本溫情滿滿的親子交流,變成了無數個祈使句,對孩子發號施令,孩子就算想感恩,也會被父母推得越來越遠。
怎麼辦?方法之三,是從「食指教育」轉變為「拇指教育」。
學者張文質去澳大利亞訪問,當地一位朋友對他說:「你們中國人好像不太喜歡孩子。」
張文質感到非常驚訝和疑惑,「我們現在擔心的是已經過分溺愛孩子,你怎麼覺得中國人不喜歡孩子呢?」
朋友解釋,他觀察發現,中國人對孩子的教育經常是用「食指」進行的。比如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就站得遠遠的,伸出一根手指大聲斥責,顯得非常粗魯,看不出一點喜愛之情。
想要改變親子交流的方式,父母應該少伸「食指」,多豎「拇指」,少一些指責和命令,多一些欣賞和肯定。
兩位母親帶自己的兒子去打籃球。訓練中,一個孩子投籃10次連進9個,他的母親氣急敗壞:「那一個球為什麼沒進?為什麼你不能做到十全十美?」
另一個孩子連投10次僅進1個,他的母親卻豎起了大拇指:「寶貝,你太棒了,剛進的那球太漂亮了,將來你一定能打進NBA。」
後來,只投進1個球的男孩果真打進了NBA,他叫邁克爾·喬丹。
1984年美國男籃奪得奧運會冠軍時,喬丹沖入人群把母親一把抱起,轉了一圈又一圈,激動地說道,母親的激勵一直是他前進的動力。
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尋求同父母的連接。成功的連接,有賴於「鹽的教育」,有賴於「蹲著教育」,有賴於「拇指教育」。而「蜜的教育」「站著教育」「食指教育」,則是連接親情的大敵。
※仙女節活動開獎啦啦啦!
※每天都讓老公笑得睜不開眼,她到底做了什麼?
※當世界沒了熊孩子,好or壞?
※仙女節,你們禮物要嗎?
※寶媽都在尋找的長高秘訣,每個階段都讓寶寶領先!
TAG:柚柚育兒 |